首页 理论教育 将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提升教学美

将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提升教学美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即是将身体动作、音乐、绘画等形式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相结合。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身体运动是体育课或音乐课特有的教学内容。总之,目前的调查及临床研究都表明音乐有着积极的影响力,音乐不仅应该成为每个学生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还应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六节 将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提升教学美

什么是艺术元素呢?肢体动作、色彩、图片、音乐等能为教学增添艺术气息的元素,都可以被称作艺术元素。将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即是将身体动作、音乐、绘画等形式与语文、数学课程的教学相结合。例如,运用身体动作来理解、表达单词的含义;运用音乐教学数学概念;运用美术的手法学习历史,惟妙惟肖地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当艺术活动被整合到课程中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情绪智力等就能受到激发。如果艺术活动与学科课程结合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习的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运用身体展开想象

教学中,多数学科的教学可以与身体运动整合起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机会,体验运用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在运用身体理解和表达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把身体动作转换成他们自己创造的符号,通过身体个性化地表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是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透过身体的神经肌肉来编码,促进记忆及想象能力的发展。美国艾奥瓦州的一所小学开设了形体语言课。该课的内容是把诗句中的内容用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表演出来,把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用动作表现出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东西变得具体、感性,那些内在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通俗、简练。

一般来说,教学中常用的借助于身体的表达有戏剧、舞蹈、创意动作三种方式。教学中的戏剧表演,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内容来模拟或创作剧本,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剧本的思想。戏剧为学生提供了亲近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也使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学生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戏剧表演学习、理解社会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当学生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正式的戏剧,或是参与没有观众的戏剧游戏时,有助于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体验相联系,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舞蹈,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节奏和步伐来表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舞蹈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有机会统整学习内容,并可通过编舞来展现他们的认知过程。例如,一位三年级的老师创作一个行星的舞蹈来学习“太空”这一单元:一部分学生模拟行星在轨道上做正确的逆时针运转,其他学生描绘出太阳、月亮、彗星和流星以怎样的关系在运动。创意动作,是借助某个身体动作来表达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手脚的动作来学习字母、词语,或者借用手臂构成直角、钝角和锐角。透过创意动作,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还可以表达自身经验的意义,也会在动作创造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想象。

案例1:由身体展开想象

二年级的小学生躺在教室的地板上,把自己的身体蜷曲成一个小小的皮球。教室里正播放着令人心旷神怡的乐曲。教师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是一棵棵幼嫩的树苗,渴望长成参天大树。这时,乐曲中出现了轻微的节拍声。突然,小小的皮球开始动起来,慢慢地舒展自己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变得明快活泼,孩子们站起身来,像奋力生长的小树苗一样前后摇曳,双臂伸向天空。许多学生开心地笑出声来。忽然,音乐的声音变得急促而凶猛,这意味着暴风雨来了,孩子们以小树苗的姿态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慢慢地,音乐又变得舒缓、明快,孩子们笑着:啊,太阳出来了!我不再是棵小苗,我是小树,茁壮成长的小树!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项活动结束,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学生的课桌上放着黏土块。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体验及想象把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旅程雕刻下来,并明确标出每一个阶段。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身体运动是体育课或音乐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身体动作常常是被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的。实际上,人的身体运动时,大脑也在积极地运转。“当人们具有了通过运动或在运动中传递信息的需要时,当把身体运动作为表达或理解事物的工具时,人的身体运动智能就会被充分激活。”[1]

二、寓教学于音乐

音乐是人类自我表达的方式,它展现了人的思想和情感;音乐也是强有力的沟通方式,它可以超越言语的局限,穿越人心、深达心灵。然而在我们大多数教师及家长的观念中,音乐的含义无非是歌唱或弹奏的技能而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它似乎是勉强填塞的一门课程,音乐活动被局限在音乐课范围之内,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分离。

“从生物学角度看,音乐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从审美角度看,音乐也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可靠的证据表明,音乐艺术可以为学习者带来积极的、显著的、持续的效益。”[2]首先,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情绪智力。音乐、节奏、声音能够使人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它可以使紧张的人平静,使疲倦的人振奋。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流畅性可以增加协调性与规律,并可把活动保持在愉快、舒适的状态。音乐接触还可以帮助儿童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使学生能够更精确地辨别自己的情绪。其次,音乐活动有助于人的基本认知系统的发展,如推理、创造、思考、决策和问题解决。学习音乐的行为可以连接、发展并改进整个神经和脑的运动系统,激活更多的脑区并对许多高级脑活动进行调动和促进。一项来自俄罗斯的研究(Malyarenko等,1996)证实,每天只需花一个小时倾听音乐就能够改变大脑的重组方式。4岁孩子的音乐实验组每天听一个小时的古典音乐,后来发现,他们的脑电图(EEG)信息表明大脑协同性得到了增强,脑电波处于ɑ波状态的时间也增多了。此外,音乐还能够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及应激—反应系统等。总之,目前的调查及临床研究都表明音乐有着积极的影响力,音乐不仅应该成为每个学生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还应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引入音乐的表达方式,不仅能让课堂学习活泼、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强化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中可以利用背景音乐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记忆信息。尤其是4/4的巴洛克旋律和古典音乐对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当教师有节奏地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识时,这些音响效果激活了大脑在左右两半球的音乐中枢,学生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能够进行更集中的思考,因此记忆的效果也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寻找适合于某个教学主题的心情或气氛的音乐,以增强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这种音乐可以是经过音乐技巧加工的声音效果、大自然的声音,也可以是能引发学生某种情绪状态的古典或现代音乐。我国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经常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使音乐与学科知识之间产生联结,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允许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认知王国敞开,从而唤醒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案例2:让说唱走进德国课堂

每个人一定都对中学里的学习生活记忆犹新:读本里长达数页的课文,还有那些必须背下来的练习题。在这样的负担下,有谁会喜欢学习呢?两个柏林人罗宾·海富斯和文岑特·施泰因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们创立了一个名为“说唱学”的项目,把说唱音乐和学习知识结合在一起,专门迎合青少年的口味。歌里唱的全都是关于欧洲的地理文化知识。刻板的知识加上流行的说唱音乐,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是这两个来自柏林的音乐制作人却把两者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

文森特和罗宾的作品里原汁原味的嘻哈乐曲赢得了孩子们的热爱,他们都要马上开始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听听孩子们怎么说。一个男孩:“因为旋律很好听。”一个女孩:“因为我们在听的时候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是在看书的时候,假如有生词的话,就看不大懂了。”

为什么跟着音乐学习效果那么好呢?歌词里面的押韵、节奏能够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跟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孩子或者是成人在听歌的时候知道:我要学习这首歌里讲述的知识,我可以先听一段,记住里面的内容,然后再慢慢往后面听,这样就能把这些内容都记在脑子里。在这个记忆的过程中,歌曲的押韵、歌词内容,由此在人脑海里浮现的图景,再加上音乐旋律的支撑,都可以在脑子里打下记号,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

案例3:用唱歌的形式教英语[3]

知春里小学组建了一个以教导处、音乐组、英语组、部分骨干班主任为成员的课程研发团队。其中,英语组根据年段按英语基础确定歌曲内容及数量,进行英文歌词的校对,分年级确定每首歌中的生词、句式;音乐组负责曲谱旋律的确定,音乐老师通过听曲、抄写歌谱,然后用打谱软件打出五线谱;信息老师根据歌曲风格、内容设计每一个彩页,把儿童、音乐、美德、英语、快乐等元素融入其中;班主任则将每一首歌所表现的美德内涵用通俗易懂的格言、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形式附在每一首歌曲的后面。

据了解,目前该校的“小学美德英语歌曲”每月每年级推进4首。一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利用英语课的5分钟学习歌词;音乐课的10分钟进行歌曲节奏、旋律的学习,唱会歌曲;每周班会时间则由班主任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知春里小学自启动“唱歌学英语”项目后,全校近千名学生已经能轻松演唱多首英文歌曲。学校自教授美德英语歌曲以来,学生们的英语成绩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这种学习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种快乐的学习方式。“目前,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英语学科的知识点,编写出了12册小学美德英语歌曲校本教材,让孩子们在唱歌学英语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德熏陶,实现德育与教学的融合、音乐与英语的融合。”尹军老师介绍说。

知春里小学“美德英语歌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英语课堂上欢快愉悦的英语歌曲的介入,改变以往枯燥单调的单词、语法、句式的机械训练,通过音乐律动、手语肢体表演、自主创编等形式,使英语教学焕然一新、充满活力。教育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学到学科知识,还有学习的快乐体验。因此,“我们要寻求的是儿童需要的学习方式”。把唱歌作为学习英语的方法之一,促进了学生英语的学习和表达,因为唱歌学英语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单词,而且唱歌是每个小学生乐于做的事情,学生们不会厌倦。

三、激发学生的视觉化思考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不会撰写优美、流畅的作文,却能够通过意境隽永、思想丰富的图画来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想法也都是以或多或少的清晰的图像呈现的,而不是借用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他坦言自己有时候很难将一些观点写成文字。他们这一类人更习惯于运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即借用意象和图画语言来加工信息的视觉化思维。视觉化思维是视觉感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形成视觉意象,并以视觉意象为中介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新的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类是视觉主导的动物,视觉化思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智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视觉化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帮助记忆信息。很多研究证实,脑能够很好地加工视觉记忆信息。“眼睛含有近70%的身体感受器,每秒通过视觉神经向脑视觉加工中心发送数百万的信号”,[4]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比其他任何感觉都要多,因此记忆的视觉成分比较高。其次,有助于加强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如果学生无法进行视觉活动,那就相当于切断了他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的一大部分。注重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有助于学生将目光投向教材之外的大千世界,从生活世界里敏感地捕捉视觉思维的资源,使教学活动走近生活世界。再次,视觉思考强调学生对视觉信息源的直接感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这为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想象、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注意以视知觉为切入点,借助恰当的视觉形式来呈现、表达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运用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此外,还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美感体验。借助视觉传达教学信息的方式较之文字语言,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非线性和整体性特征,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形式和审美的感悟。

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创设视觉化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生运用视觉思维,借用视觉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一般来说,教学中借助于视觉感官的表达方式有绘画、视觉化笔记、视觉想象等方式。绘画即是学生运用颜色、符号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通过图画展现作者对概念、观点个性化的理解。绘画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应该让绘画走进美术之外的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思维。视觉化笔记即是利用捕捉要点、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式做笔记。视觉化笔记简单、明了,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踩点记忆的高效记忆习惯,避免学习过度或学习疲劳。视觉想象是以视觉意象为主的想象形式,它需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视觉想象能力,即用一个视觉图像或意念来表达另一个视觉图像或意念,价值在于建构两个图像或意念之间的相互连接。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所学的东西,尽量把学习材料变成日常熟悉的图像、活动场景或属于自己的视觉符号。

案例4:《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

师:请你们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得松一点还是密一点?

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讨论到要不要画蝴蝶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就更精彩了。学生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能说‘儿童急走追黄蝶’?”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教师提示:“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菜花,哪是黄蝶,所以还是要画黄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还有一位学生补充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如何围绕古诗的意思画一幅画。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记住诗中词句的同时对古诗的意境、诗人的用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案例5:“画”出形容词和副词[5]

英格兰圣斯蒂芬教堂小学副校长尼科·菲尔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堂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文课。他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从中挑出学生感兴趣的形容词和副词,师生一起讨论怎样用这些词设计成有趣的图片。学生们个个都有自己的意见,对于每一个形容词和副词都有自己的感受,因此,他们设计出来的图画也各有千秋,每一幅画都充盈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技巧得到了一定的展示,同时也得到了训练。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多方位的脑力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逻辑判断、运动等方面的智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很多人抱怨,教师的教课方式太乏味,学生学习起来太枯燥,学习效率太低。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即教师可能只强调了学生的某一种智能,或者少数几种智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因此,他的教学方法可能只适用于一部分学生,而其他学生的潜能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