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研究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的探讨

将研究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这些挑战并提出应对的方法——将研究理论引入课堂,探讨了该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拓展了思路。资历尚浅,谈不上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但总结教学经验时,有一些心得体会,尤其是将研究理论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帮助笔者度过了从教之初的焦虑期,并收获了信心和学生的好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笔者就自己的经历和探索,认为将研究前沿引入教学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韦夏

(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

【摘要】网络时代下,高校教师在教学上遇到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这些挑战并提出应对的方法——将研究理论引入课堂,探讨了该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拓展了思路。

【关键词】教学 理论 学术研究 实践 认知性假体

进入深圳大学从教,两年时间经历了600多个课时。资历尚浅,谈不上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但总结教学经验时,有一些心得体会,尤其是将研究理论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帮助笔者度过了从教之初的焦虑期,并收获了信心和学生的好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有的人会说,营销课程很好上,现实案例很多,拿出一些来讲,课堂上大家讨论一下,讲得生动,学生就爱听。笔者认为这是对营销课程,至少是对当今时代营销课程的误解。营销的确是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亦因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一些对生活的思考,甚至有的MBA学生还是领域专家,要讲得让学生学有所获,特别不容易。在网络时代,新事物、新信息和新理念层出不穷,营销教学遇到很多新的挑战。

现在的学生很容易在电脑和手机网络上获取到知识,如网络上的评论、百度知道、知乎、免费的图库书库、大学公开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就打开手机搜索答案,让教师失去了许多传统教学的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地位优势也随之大为弱化。单纯的知识讲授教学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书本,海量且易于搜索的网络信息,甚至是解题App。有研究发现,由于互联网搜索毫不费力,而且几乎随处可及,人们容易将获取知识的渠道混淆成了我们实际掌握的知识,这样人们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依赖互联网这个附属肢体,Fisher等将人们这种对网络的感知称为“认知性假体”。但是,如果网络发生故障,或者当我们无法获取信息时,我们会不会无所适从?当人生中遇到很多网上无法直接找到答案的个性化问题时又当如何解决?从海量信息和方案中筛选和鉴别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也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的分析和思辨。所以课堂上教学的模式在新时代下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纯粹讲授知识,继续使用将营销课本上的知识通讲一遍,外加网上找一些案例的老办法是行不通的。你讲的东西学生可能早就看过了,甚至可能比你看得还多。这时候,就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注意力,也不容易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便利和快捷,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更迭,也养成了一些学生快餐化的学习习惯,对问题产生兴趣,发现并进行深度审视、探索和思考的不多。而现实生活的挑战,正是在于对新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的能力,我们无法依靠网络搜索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此外,网络提供的答案存在局限性。对于一些主观性的问题,其实问题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因此标准答案反而扼杀了学生的思想。而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读书的目标也变得更加多样,如果说教学要因人而异,那这个新时代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从高校教师自身而言,可能最大的压力是来自考核标准。如今的高校教师,教学是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真正的激励因子往往是科研。而一些高校的老师,尤其是新来不久的年轻老师,教学工作量大,还要承担许多行政工作和学生工作,开始工作的前几年没有足够时间投入科研是普遍现象,而最宝贵的科研惯性和前沿嗅觉就这样逐渐丧失了。另外,如何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其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结合起来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青年教师难以有机会自主开设或承担与研究方向有关的课程,只能多条战线同时开展工作,对成长是不利的。所以高校教师一方面希望将课讲好,另一方面又会担心过多的教学投入使得自身无法开展科研,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

综上可见,营销教师,尤其是新晋教师面临许多教学上的压力。笔者就自己的经历和探索,认为将研究前沿引入教学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对于讲课,老师会有许多顾虑,例如讲的东西学生会不会认真听,能不能让他们觉得有意思、学到东西,四处找来的课件不适合自己,或者觉得照本宣科没意思,自己都觉得激动不起来,就没办法让学生也兴奋起来。笔者是刚博士毕业就走上讲台,没什么教学经验,肚子里的知识积累太少,装的东西大多来自书本和前沿学术杂志的论文。笔者想:能不能把我觉得有意思的、能和课堂结合起来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带到课堂呢?

长期阅读文献,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好研究的美。好的研究是“既直觉又反直觉”:直觉是要求一切在情理之中,那就需要符合严谨的逻辑推理、周密的深度思考、丰富的资料探寻,以及扎实的研究方法;而反直觉是指研究结果往往出乎意料,能拓展人们原有的认识边界,容易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知识点是树木,好的理论是森林,能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关键节点分析得比较清楚,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会感觉上课索然无味。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将研究、理论、教学三位一体,也有助于提高自信心。讲研究前沿,讲的是新的洞察,不用太担心学生不用听就都知道了;而且讲理论轻车熟路,尤其对新老师是个福音;再者不会觉得教学与科研是泾渭分明的两条道,真正步入教学相长的正循环。

说到理论,容易让人觉得会枯燥无味。但好的理论,不但对现实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是很有趣的。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把理论讲得生动。具体来说,学术研究要怎么讲呢。一篇论文里,一般都是由管理现象引出,这些现象一般是大家熟悉的,例如B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或者A导致了B,即“怎么样”;在课堂里可以向同学展示这些现象,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讨论背后的原因。这里还可以结合一些生动的资料,例如论文中的图片,或者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讲故事和提问题,都是可以有效引起学生注意的小技巧。接下来,对于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用论文中对作用机制的研究加以分析,即因为A导致了C,而C导致了B,这样就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这里的C即研究中的中介变量。这时候同学们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接下来,可以问学生上述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是否是有条件的,在什么样的管理情境下可能会失效,这就是研究的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在许多论文中也会回答这一点,即“什么时候”A会导致C,进而导致B的。在研究论文的最后,会讨论该研究发现的管理意涵,所以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对理论进行延伸和扩展应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不但能学会知识,还能逐步掌握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当然,引入哪些研究前沿是需要教师勤奋积累和认真思考的。笔者认为其中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第一,找好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能够将现实热点作为案例则最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理论往往是从多个角度、系统全面地思考问题。如果教师能够通过理论导入、深入剖析,超越纷繁的网络评论,则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和思考是不能被网页浏览所替代的。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学生往往可以从经验出发,对某些现象做不同程度的分析,但分析的方法和角度通常是比较直接和零散的,看到一些“点”和一些“线”,容易有缺失和不足之处,而往往不能看到一张“网”,即这些“点”和“线”之间的关联。

第二,引入的理论应符合课程体系。教师要在与课程相关的范围内寻找前沿论文,将其较好地嵌入该课程的知识系统中。这就有点像我们做研究时做的文献综述工作,系统性地有针对性地搜索相关内容,将其中一些有趣的内容融入既有的课程体系里,就可以达到在传统的课程内容中有所创新

第三,引入的理论要有较好的外部效应。即理论可以回答比较普遍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用到其他情境中。例如在讲定价管理时,会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定价的讲授,但这些理论是可以用在其他情境的。由于这些理论更加基础,贴合人性,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启发。

第四,引入哪些理论是需要精挑细选的,总的来说可分成两类:经典理论和前沿理论。例如,在定价管理中,笔者会选用前景理论、可评估性理论等经典理论。而前沿理论则可从营销的顶级期刊,如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Journal of Customer Research,以及《管理世界》《营销科学学报》里选取最新的研究成果。

总之,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而学术论文则不但是学术研究,也是课程内容创新的源头活水。用好这个活水,能丰富我们的课堂,让教学更有趣味,也更有启发。

[1]Fisher,Matthew,Mariel K. Goddu,and Frank C. Keil.Searching for Explanations:How the Internet Inflates Estimates of Internal Knowled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15,144(3)674-6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