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闲暇教育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闲暇教育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对闲暇及闲暇教育的理解,根据现代闲暇心理学及创造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就闲暇及闲暇教育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作出如下认识:美国学者纳什曾提出了一个从道德角度排列的休闲参与等级序列,其活动方式的价值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纳什认为上述等级模式中后两个层次是最有用的,是最富有自我建设性的休闲方式。因此,创造性的闲暇生活,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儿童的主导性生活取向。

5 闲暇、闲暇教育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上述对闲暇及闲暇教育的理解,根据现代闲暇心理学及创造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就闲暇及闲暇教育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作出如下认识:

(1)在价值尺度上,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闲暇生活应当是青少年学生闲暇生活的主要取向

美国学者纳什(Jay.B.Nash,1953年)曾提出了一个从道德角度排列的休闲参与等级序列,其活动方式的价值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见表10-1):

a.反社会行为(不良行为);

b.伤害自我(放纵);

c.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解闷);

d.投入感情地参与(欣赏);

e.积极地参与(追随者);

f.创造性地参与(作曲家、画家、发明家、新模式的发明者)。

表10-1 闲暇生活的层次水平

img15

纳什认为上述等级模式中后两个层次是最有用的,是最富有自我建设性的休闲方式。[5]我国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等级划分,即闲暇生活由低级到高级的主要类型有:反文明型、空耗型、娱乐型、求知型、创造型。[6]上述对闲暇等级的区分显然有其合理之处,闲暇生活有着积极与消极、高级与低级的分别。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好生活理想。在古代社会,它只是少数人拥有的特权,而在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环境使得这一理想逐渐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本能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它能将人的需要层次导向自我实现,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创造性的闲暇生活,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儿童的主导性生活取向。

(2)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顺性”自由发展

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活动,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在环境刺激所构成的“问题情境”中,主体的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不断得以激发与发展。学生的课堂生活当然构成了这样的重要环境,而积极的闲暇活动作为对课堂生活的有益补充,更能够满足学生智力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创造性活动本质上是自由自在的活动,而闲暇活动具有自由选择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由思考和勤于钻研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正如杰弗瑞·戈比所认识的那样,“休闲活动对我们在智力方面的要求,以及我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种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头脑,提高或降低我们的智力水平。”[7]喜欢参与挑战性休闲活动的那些人所能得到的智力发展,是那些只把休闲当做休息的人所得不到的。工作当然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人们越来越需要认识到,休闲同样是塑造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8]

(3)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在积极的闲暇生活中得到直接的激发与提升

心理学对人的创造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灵感现象的研究表明,大量的灵感现象大多是在闲暇活动中产生的。例如,在美国,有人曾向1000余名学者调查过两个问题:你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是否借助过灵感?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灵感?对于第一个问题,有80%的人回答说曾借助过灵感;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多种多样,诸如在换衣、刮脸、开车游玩、整理庭院、钓鱼、打高尔夫球、散步、听音乐等时间都会产生灵感。[9]日本1983年的一次调查也表明,821名日本发明家发明灵感产生的地点分别是家中、工作单位和户外等十种地方,其中:a.枕上52%;b.家中桌旁32%;c.浴室18%;d.厕所11%;e.办公桌前21%;f.资料室17%;g.会议室7%;h.乘车中45%;i.步行中46%;j.茶馆等31%。[10]可见,在积极的闲暇生活中,由于人们摆脱了环境与工作等方面的外在压力,整个身心处于一种放松、和谐、开放的状态,这时头脑中最有可能产生各种新奇的想法、创意、创造性形象,从而使人的创造与创造力得到质的飞跃与突破。当然,灵感现象在闲暇中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是主体要有积极的闲暇生活态度,要醉心于创造和追求自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休闲不仅仅是空闲的时间,它是创造的可能性,是通向‘未然’的开放性。由于这里没有终极的失败,人们便可以放心去冒险。”[11]

事实上,多少年来,科学家在闲暇时间中所创造的成果是无法计算的。科学发展史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科学发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宽松的自由气氛。正如斯利特所说的,历史上出现大量创造的年代,正是充满闲暇和愉快的年代,而不是严酷和庄重的年代。美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是美国历史上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涌现出来最多的时代。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许多人富起来了,他们不必整天忙碌于单调的工作,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正是在这个有闲阶层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发明家、作家、业余科学家、音乐家,如达尔文、吉尔伯特、萨利文等人,还出现了著名的布卢姆斯伯莱文化集团。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科学探索和实验活动纯属一种业余爱好。此时,科学活动到底是在工作中完成的,还是在闲暇时间中完成的,是难以分清的。即使在科学成为一项重要事业的今天,大量的科学活动仍然还是在闲暇时间中进行的。据调查,有80%以上的科学家在闲暇时间继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结果。所有这些都得益于闲暇活动的自由选择性。因为创造性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活动,闲暇活动可以培养人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由思考和勤于钻研的精神,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创造才能。因此,各种闲暇活动均可不知不觉地引向艺术、哲学、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

(4)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与创造动机

有关人们为什么参与休闲活动的各项研究均表明,“创造性的发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动因(Grandall,1980年)。[12]闲暇由于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因而常常能够使人们体验到各种发现的乐趣、冒险的乐趣、因创造成功而带来的“高峰体验”,进而促使人的创造动机由基于人的好奇天性的低级阶段向着自觉的创造追求方向发展。社会学家H.布莱恩特(Hobson Bryant,1979年)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从事一种休闲活动时,会历经几个程度不同的专业化阶段,即从初学者到学习者,再到最后可能成为某项活动方面的专家。[13]在我们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经历中,不是因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而是由于闲暇生活而得以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创造志向,从而实现人生的正确定向并取得成功的事例可以说并不少见。可见,积极的、创造性的闲暇生活,能够不断推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最终有可能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

(5)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个性基础

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心理素质高者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性较心理素质低者要高。[14]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学生舒缓学习与生活压力,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增添生活情趣、调适学生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个性由适应水平向着创造性的高级水平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