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

青少年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1]闲暇是指人们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着重考察青少年闲暇生活的三个重要方面: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及对闲暇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探究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特征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上海市的青少年发展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青少年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_巨变中的中国青年

青少年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1]

闲暇是指人们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青少年而言,闲暇是指在教学教育计划所安排的活动(如上课、实验等)、为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如做作业、复习)的活动及满足基本生存的活动(如睡觉、吃饭)之外的时间,青少年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可以自主安排生活或活动、事务。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便提出“当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是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当生产的办法愈臻完善,劳动达到最经济的高度时,闲暇时间及活动的重要性程度就会大大提高。20世纪20年代以后,闲暇教育在美国迅速兴起,闲暇教育成了公共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权利和要求。到了20世纪60年代,闲暇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1974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并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闲暇教育会议,198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有关闲暇问题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此后,儿童的闲暇生活在全球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在1990年8月29日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认识到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2007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将“闲暇活动”作为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优先领域,要求重视对闲暇活动的指导,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加强对包括网络在内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培育青少年社团组织,从而使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研究背景和调查方法

为了解上海青少年的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状况,上海社科院2009年6月开展了上海青少年闲暇时间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着重考察青少年闲暇生活的三个重要方面: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及对闲暇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探究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特征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上海市的青少年发展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学校类型选定了卢湾区、长宁区、闸北区、浦东新区和金山区的15所中小学作为调研单位(每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年级分布包括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初三除外)的8个年级,共计1613人。全部回收1613份问卷,有效样本数1612份。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在1612份问卷中,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见表1):

表1 青少年闲暇时间调查样本

(续表)

二、研究主要发现

(一)多数青少年拥有闲暇时间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读书至上”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不但在学校要分秒必争地学习,课余还要“开小灶”,毫无自由支配的时间,导致青少年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不断出现。然而,随着教育部素质教育和课业减负的推进,有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上海市亦出台一系列措施,将“上海中小学生每天至少有2小时闲暇时间”列入了《上海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家长也树立了闲暇时间的观念,不少家长都反映,与学习成绩相比,孩子的身心健康、幸福快乐显得更为重要。本次调查显示,近半数(45.4%)的青少年每天拥有3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仅4成(37.8%)青少年每天的闲暇时间在1至2小时之间,只有近两成(16.8%)学生称自己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见表2)。

表2 青少年的闲暇时间量

哪些因素会影响未成年人的闲暇时间长短呢?将未成年人的个体特征(性别与年龄)、学校特征、学段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变量引入自由支配时间的回归方程,结果发现,学生的家庭背景(包括居住地、户籍状况、父母的教育程度及职业类型)对其闲暇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学生的年龄、学校类型及学段的影响却达到了显著水平(见表3)。换言之,青少年的学校与学段对他们的闲暇时间长短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从学校类型而言,普通学校学生的闲暇时间最多,重点学校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少,而民办学校学生的闲暇时间最少;从学段而言,小学生的休闲时间最多,其次为初中学生,而高中学生的闲暇时间最少。

表3 青少年闲暇时间的OLS回归分析(N=1558)

双尾检验统计显著度:!p<.10,p<0.05,p<0.01,p<0.001。男生,以女生为参照。学校特征,以民办学校为参照。学段特征,以小学为参照。市区,以居住地非市区者为参照。本地户口,以本地户口者为参照。单亲,以非单亲者为参照。父亲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父亲职业归属,以社会底层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及其他人员)为参照。

(二)上网、运动、与朋友玩是青少年的主要休闲方式

2000年的一项研究认为,我国城市青少年的闲暇活动存在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即以室内活动为主,户外开展较少,以个体独自活动为主,集体互动性活动严重不足。[2]时隔9年,本次调查发现,上海青少年的上述特征已明显转变。数据显示,排在上海青少年闲暇活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网”(49.9%)、“运动”(49.7%)和“与朋友玩”(48.8%),还有47.0%的学生将“学习”也作为闲暇时间中重要的活动内容(见表4)。可见,闲暇活动的结构失衡已基本消失,当前上海青少年在选择休闲方式时,大多不再是“安静的、孤独的个体”,活动内容显得更为丰富了。

表4 青少年闲暇活动内容(N=1612)

(三)青少年上网活动内容多元化,上网时间较有节制

截至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民数已达1.67亿,6~18岁的网民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五成以上[3],上网已然成为青少年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也决定了本次调查中约半数学生(49.9%)在闲暇时选择上网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证明,网络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电视媒体以外的重要社会化媒介,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网瘾问题日益凸现,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课题。那么,上海青少年闲暇时间的上网情况如何?根据调查,上海青少年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是查资料(45.0%)、打游戏(21.6%)、聊天(17.5%)、看新闻(10.6%)和学习电脑操作(5.3%)(见表5)。这表明,上海青少年上网动机较为多元,一部分学生为了学习而上网,另一部分则出于娱乐性的目的而上网,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活动是比较健康的,当然,有超过两成的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亦是不能忽视的现象。

表5 青少年上网动机(N=1263)

为了进一步了解网络在青少年闲暇时间中的地位,我们对“每周上网时间”和“玩网络游戏的次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每周上网时间为“少于1小时”“1~2小时”“3~5小时”以及“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分别占30.4%、38.8%、23.6%和7.1%(见表6);超过95%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玩”或“想起来偶尔玩玩”网络游戏,3.4%的学生称“课余时间几乎都在玩”,仅有0.7%的学生承认自自己会“逃课、废寝忘食地玩”(见表7)。从相对数据来看,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理性对待自己的上网时间,并未出现对网络的狂热或成瘾现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已出现了成瘾症状,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表6 青少年上网时间(N=1599)

表7 青少年上网状态(N=1605)

(四)多数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闲暇体验

根据英国社会学家K.罗伯茨的定义,闲暇体验是人们在闲暇中获得的享受和心理感受。闲暇生活的自由性和多样性,能令青少年拥有良好的闲暇体验,起到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目的。本次调查以青少年对自己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意度来评价其闲暇体验的状况。研究发现,上海青少年对自己的闲暇时间安排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青少年分别为20.4%、35.0%、超过调查对象半数。有33.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得“一般”,觉得“不太满意”的占8.9%,仅有2.7%的青少年感觉“很不满意”。如果将这一总体满意度进行标准化,用分数来表示青少年对闲暇生活的满意度,可得到满意度分数为65.73分(sd=24.53)(见表8)。

表8 青少年闲暇生活满意度(N=1610)

同时,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闲暇生活满意度在不同学段、学校、居住地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总体而言,青少年的闲暇生活满意度呈现随着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最高,从初中预备班开始明显下降,直到高中一年级降到最低点(见图1)。第二,普通学校学生的闲暇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重点学校学生和民办学校学生。第三,市区学生的闲暇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居住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最后,单亲家庭学生的闲暇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学生。而父亲的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对青少年的闲暇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见表9)。

图1 青少年对闲暇时间安排满意度年级分布

表9 青少年闲暇生活满意度的OLS回归分析(N=1595)

(续表)

双尾检验统计显著度:!p<.10,p<0.05,p<0.01,p<0.001。男生,以女生为参照。学校特征,以民办学校为参照。学段特征,以小学为参照。市区,以居住地非市区者为参照。本地户口,以本地户口者为参照。单亲,以非单亲者为参照。父亲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父亲职业归属,以社会底层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及其他人员)为参照。

上述研究发现表明,多数上海青少年拥有闲暇时间,能进行正常的闲暇活动,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有良好的体验。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一些青少年仍然缺乏闲暇时间,青少年的闲暇活动还有不足的方面。首先,每天至少2小时闲暇时间只是最低标准,从调查数据来看,仍有近两成青少年完全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近半数学生仅是接近或刚好符合最低标准。青少年闲暇时间还需进一步延长。其次,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在闲暇时间量、闲暇生活满意度方面的显著差异表明,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升学考试的压力仍然较大。再次,部分青少年的闲暇活动安排不够合理,有少数青少年存在着极端迷恋上网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应得到高度重视,需要加强研究和正确引导。

三、若干对策与建议

1.确保青少年的充足闲暇时间

要提高青少年的闲暇生活质量,前提是确保青少年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全社会和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不以一时论成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不以职业论贵贱。要根据孩子实际,引导孩子走适合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特点的求学道路,为孩子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宽松环境,确保他们快乐成长。在学校逐渐减负的同时,家长不应给孩子加压加码、盲目给孩子安排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应鼓励和支持孩子按照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学习活动,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

引导青少年合理安排闲暇时间,首先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闲暇意识和科学的闲暇价值观。要使青少年明确闲暇的意义,选择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了解闲暇活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最终学会主动制定自己的闲暇生活标准和目标,对自己在闲暇活动中的收获有所预期。其次要培养善用闲暇的时间观念。要指导青少年学会自觉、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又能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既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整体平衡,合理地安排休息,协调好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效益。第三,要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提高审美情趣。引导青少年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多方面的正当爱好,于愉悦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更加充实、美好。最后,要培养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培养孩子自立的生活能力,让他们能够克服对父母的依赖,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使他们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闲暇生活质量。

3.在发展闲暇教育时要注重公平

在大力扶植、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青少年群体在享受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设施的公平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等要给予适当的倾斜,拓宽青少年文艺演出、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的对象范围,将弱势青少年群体纳入青少年整体发展规划中来。在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上,要注意缩小市区、城镇、农村之间的差距,尤其要加强郊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提升活动设施的质量,保障城乡青少年闲暇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同时继续坚持本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费开放的措施,确保全体青少年都享有同等的接受闲暇教育的权利。

(2010)

【注释】

[1]本文系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开展的“上海青少年闲暇生活调查”课题研究报告。本人系课题负责人。

[2]岳晓春、李永生:《我国城市青少年闲暇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12期。

[3]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5132193d646_1.html,20090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