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物类食物及配方

动物类食物及配方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鸡,常见食用家禽,还有1种乌骨毛鸡。鸡蛋壳含碳酸钙、有机物、碳酸镁、磷酸钙及胶质。白糖搅和,1日分次服,连服5天为一疗程。用针刺破鸡胆挤出胆汁,加适量白糖,每天分2~3次服。用量:2岁以上每天服1个,2岁以下2~3天服1个。14.下肢溃疡,痔瘘,烫火伤,冻疮溃烂久不收口 清洁患部后,涂以鸡蛋黄油,可促进愈合。此方连续服用,有改善体征、消除腹水、缩小肝脾之效。对血吸虫侏儒症,有促发育之功。

鸡,常见食用家禽,还有1种乌骨毛鸡。药用部分有全鸡、鸡血、鸡蛋、鸡肝、鸡肫皮(鸡内金)、鸡胆、雄鸡冠等。

【性味】 鸡肉:性温、味甘咸;鸡蛋:性平、味甘。乌骨鸡:性平、味甘。

【成分】 鸡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硫胺素、尼克酸和维生素A、E。鸡蛋白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C、D、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烟酸。鸡蛋黄含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鸡蛋壳含碳酸钙、有机物、碳酸镁、磷酸钙及胶质。鸡肫皮含胃激素、角蛋白等。

【功效】 补虚温中、补益五脏、治脾胃虚弱。鸡蛋清外涂解热毒红肿、生服解砒霜、胡蔓草等中毒。鸡蛋黄治心悸怔忡,蛋黄油疗火疮、生肌长肉。鸡蛋壳可壮骨、制胃酸。孵化成胚的蛋称喜蛋、可补虚损、治眩晕。鸡肝明目、治夜盲。鸡胆治百日咳。鸡肫皮助消化。雄鸡冠调经。鸡血解毒,治出血和咳喘。

【禁忌】 内火偏重,痰湿偏歪,病痛发热,热毒疖肿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胆囊炎,肥胖症者忌食。鸡肉忌与鳖、鲤鱼、鲫鱼、兔、虾、葱、蒜同食。

【食疗方】

1.胃痉挛 新鲜鸡蛋12个打碎搅和、加冰糖500克、黄酒500毫升,一并熬成焦黄色,每次食前服一大匙,1日3次。

2.咳嗽不止 鸡蛋1个、去壳、将蛋黄冲入、搅和;另用白糖1~2匙,水半碗、煮沸、趁热将蛋冲入,搅和、随即加入生姜汁少许,搅匀服之,每日早晚各1次。

3.气管炎咳嗽、哮喘、百日咳 鸡苦胆2~4个(小儿1个),取胆汁烘干。白糖搅和,1日分次服,连服5天为一疗程。

4.头晕眼黑,腰腿无力 喜蛋(孵化胚胎)煮熟,以少许食盐蘸食。每次饭前1个,1日2~3个。

5.妇女月经不调 雄鸡冠(未经阉割的鸡)煮熟食之。每天2个,每月煮食3~5次。

6.百日咳 鸡苦胆汁加白糖。用针刺破鸡胆挤出胆汁,加适量白糖,每天分2~3次服。用量:2岁以上每天服1个,2岁以下2~3天服1个。

7.支气管炎 鸡蛋3个,用麻油炒熟,加醋60克煮后食,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数天。禁烟酒

8.阳痿 1斤重以下公鸡1只,除去毛脏,加酒60克炖熟吃。

9.血虚头晕 鸡肉半斤,当归身30克,川芎15克,隔水炖熟吃。

10.疔疮 鸡蛋1个,苦参15克。先煎苦参数沸,再打入鸡蛋煮熟,吃蛋喝汤,发汗。

11.胃酸过多,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 鸡蛋壳焙燥研极细末,越细越好,每次在饭前用温开送服3克,1日2~3次。

12.夜盲、小儿疳眼(角膜软化症) 鲜鸡肝1~2个在沸水中烫20分钟,以食盐或酱油蘸食,1日1~2次吃完。连吃3~5天为一疗程。

13.肝炎 鸡蛋2个,山栀根30克。鸡蛋与药同煮,水开蛋熟,去渣,饮汤吃蛋。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2~3天。

14.下肢溃疡,痔瘘,烫火伤,冻疮溃烂久不收口 清洁患部后,涂以鸡蛋黄油,可促进愈合。(蛋黄油制法:熟蛋黄,锅中炒焦成炭时有油渗出,用铲拌压,挤出油,保洁存放好备用。技术熟练,火候适当,一个蛋黄可得油5~10毫升。)

【文献摘录】 《罗氏会约医镜》:“鸡味咸平,……其肉甘温,补虚补中,固胎利产。鸡血:疗痿痹、中恶腹痛、解毒、下乳、小儿惊风、便结(皆宜热服)。鸡冠血:治白癜风,口角斜(涂颊即止)。外涂可治蜈蚣、蜘蛛、蚂蟥咬等毒,百虫入耳(热血滴之。)鸡肫皮:消宿食、化积聚、止便数遗溺。鸡蛋:正心止惊,益气补血。清咽开音。止久嗽滑痢(醋煮)。安胎、利产,……疗火疮(卵黄和发煎出油涂之)。卵中白皮:入肺、破结气、治久咳立止。(同紫菀、麻黄和服。)鸡性热,凡初病者忌之。惟乌骨鸡别是一种,主阴虚发热,蓐劳崩中,凡肝肾不足之病俱能补益。”《雷公炮制药性解》:“乌骨毛鸡,入五脏诸经。主虚羸折伤痈疽,及心腹恶气。亦能安胎,过食生火动风。”《中老年保健》杂志2002年第4期:“乌鸡、又称乌骨鸡或白绒乌骨鸡。《本草纲目》中记载:‘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肉白骨乌者、但观鸡舌黑者、则肉骨俱乌、入药更良……男用雌女用雄。’‘乌骨鸡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补虚劳羸,治消渴……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禁口,并煮食饮汁,亦可捣和丸药。’乌鸡含有多种氨基酸,含赖氨酸、缬氨酸最为丰富。赖氨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中较为重要的必需氨基酸,能促进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及产生抗体、激素和酶。另外,乌鸡含钙、铁、铜等矿物质也较多。乌鸡对病后、产后贫血的人有补血、促进康复的作用,对中老年人有强壮、保健作用。”

鸭,有家鸭、野鸭,又名鹜,或称家凫。鸭肉、鸭血、鸭蛋等供食用外亦或药用。

【性味】 鸭肉性凉,味甘。鸭蛋:性微寒,味甘咸。鸭血:性寒,味咸。

【成分】 鸭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维生素B1、B2,尼克酸,钙、磷、铁等。鸭蛋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B1、B2,尼克酸,钙、磷、铁、镁、钾、钠、氯。

【功效】 鸭肉:滋阴、补虚、养胃、利水、治热痢。鸭蛋:滋阴,清肺;皮蛋:清凉,平肝。鸭血:补血、解毒。

【禁忌】 脾胃虚寒,胃腹冷痛,腹泻便稀,腹痛及寒性痛经者忌食。

【食疗方】

1.慢性肾炎,水肿 用3年以上老鸭1只,去毛剖腹去肠杂,填入大蒜头4~5球,煮至烂熟(不能加盐,可略加糖)。吃鸭、蒜并喝汤,可分几次持续吃完。隔若干天吃1只。

2.病后虚肿 老鸭1只,川厚朴6克,炖食。

3.鼻衄,头胀头痛 青壳鸭蛋10个,马兰头250克,同煮,蛋熟后将壳敲碎,再煮至蛋呈乌青色,每日适量吃蛋喝汤。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鸭肉,补虚除客热。利脏腑及水道。疗小儿惊痫,解丹毒,止热痢。”《日用本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利水,养胃生津,止咳息惊,消螺蛳积”。《本经逢原》:“鸭温中补虚,扶阳利水。”《罗氏会约医镜》:“鸭,滋阴除蒸。止嗽化痰,消水肿,(利水)。治热痢。(虚而热者可用。)鸭血:善解诸毒。(凡中金银、丹石、砒霜、野葛毒者,热饮。)溺水死者灌之即活。卵:能滋阴,盐藏者亦能滞膈。野鸭补虚益力。退水肿,去虚热,消食积,疗疮疖。”《中老年保健》2002.6:“中医认为,鸭肉性味甘凉,甘能补虚,凉能清热。虫草炖鸭就是滋阴清热、补虚益损名方。”

鹅,又名家雁,有白鹅、苍鹅两种,性能相同。鹅血、肉、胆、油等均可药用。

【性味】  鹅肉:性平味甘,无毒。鹅血:性平味咸。鹅胆:性寒味苦。

【成分】 鹅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C,钙、磷。鹅蛋含蛋白质,油脂,卵磷脂,维生素,钙、镁、铁等。

【功效】 鹅肉:利五脏。鹅血:为解毒药。鹅血解热,止咳、消疮痔。鹅油:治皲裂。鹅涎:治骨刺鲠喉。

【禁忌】 湿热内蕴,舌苔黄、厚、腻者忌食。

【食疗方】

1.晚期血吸虫病 生鹅血半杯,加少许热黄酒饮服,每日1~2次。此方连续服用,有改善体征、消除腹水、缩小肝脾之效。对血吸虫侏儒症,有促发育之功。

2.噎膈反胃 生鹅血调热黄酒饮服,每次1~2盅,一日1~2次,连续服用。

3.手足皲裂 鹅油脂涂患部,每日2~3次。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鹅肉:利五脏,解五脏热,煮汁止消渴。白鹅脂:灌耳,治卒聋;润皮肤,消痈肿。鹅毛:主小儿惊痫。又烧灰酒服,治噎疾。《罗氏会约医镜》:“白鹅:解五脏热,止消渴。其卵性同。”《普济方》:“白鹅脂,主耳卒聋。肉味辛平,利五脏。”

兔,有家兔、野兔之分,其毛有白、灰、黄等不同颜色。兔肉可食,兔脑、肝、血、骨、屎(望月砂)等均供药用,以野兔为佳。

【性味】 兔肉:味辛,性平,无毒。兔脑:性温。兔血:味咸,性寒,无毒。

【成分】 兔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铁、钙等。蛋白质比牛、羊肉的含量多,比猪肉多1倍;脂肪含量少,仅为猪肉的1/16;含胆固醇也低。

【功效】 兔肉:补中益气。兔脑:催生利胎。兔肝:泻肝热,明目。兔血:稀痘疮。兔屎(望月砂):治劳瘵,疳眼,去浮翳。

【禁忌】 脾胃虚寒、阳虚、孕妇忌食。

【食疗方】

1.消渴羸瘦 兔1只,去皮爪五脏,加水1500毫升煎稠,去渣澄冷,渴即饮,极重者不过2只兔。

2.消渴羸瘦,小便不禁 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极效。

3.疳眼、夜盲 鲜兔肝1~2具,开水中烫至半熟,以酱油蘸食,每日1次。

4.冻疮、手足皲裂 用兔脑生涂。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兔肉:辛平无毒。补中益气,主治热气湿痹。止渴健脾。炙食,压丹石毒。腊月作酱食,去小儿豌豆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兔血:凉血活血。解胎中热毒、催生易产。脑:涂冻疮。催生滑胎。同髓治耳聋。骨:治热中,消渴,煮汁服。皮毛:烧灰,酒服治难产及胞衣不出。”《随息居饮食谱》:“兔肉多食损元阳,孕妇及阳虚者尤忌。心胀刺谷死者极验。皮灰治妇人带下。毛灰治小便不利。”《罗氏会约医镜》:“望月砂(兔屎):入肝经,明目,去痘后翳障(砂糖汤调服)。兔脑髓:性温而滑润,催生利胎之圣药也。兔肝:泻肝热,能明目。兔头骨:治头眩痛(疗头风并癫疾也)。皮毛:烧灰,细研,酒服,理产后胞衣不下、血晕将危,饮下即安。”

猪,又称豕,豚,为主要家畜之一。猪的全身各部分均可供药用。猪皮或称猪肤,古方有“猪肤汤”。猪脚爪外壳称猪蹄甲。本草有“悬蹄甲”。民间使用中草药往往用猪蹄脚同煮服。

【性味】 猪肉性平,味甘,咸。猪肚:性温,味甘。猪肝:性温,味甘苦。猪皮:性凉,味甘。猪蹄:性平,味甘咸。猪胆:苦,寒。猪脂:甘,寒。

【成分】 猪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糖类、动物胶等。猪肝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C,铁、磷等。猪皮、猪蹄脚均含蛋白质、脂肪和大量动物胶质。胆汁中主要成分为胆汁酸类,胆色素、粘蛋白、脂类及无机物类。

【功效】 猪肉:补中益气,长气力。猪心:安神镇惊。猪肚:补虚损,健脾胃。猪肝:入肝明目。猪肺:补肺治咳。猪肠:治肠风血痢。猪胆:泻肝胆之火,明目杀疳,通大便。猪尿胞(膀胱):治遗溺疝气,用作药引。猪油:凉血润燥,杀虫。猪蹄:和血脉,润肌肤,通乳汁,洗败疮。猪蹄甲:治痘疮入目、五痔、肠痈。猪胰:治消渴、肺痿咳嗽、气胀喘急、润五脏。猪脑:治脑鸣、头眩。猪脊骨髓:助真阴、退骨蒸、除脊痛。猪皮:治吐血、衄血、妇女血枯、经水不调、崩中漏下。

【禁忌】 湿热偏重,痰湿偏盛,舌苔厚腻者忌食。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和肥胖者忌食肥猪肉。猪肉忌与乌梅、大黄、桔梗、黄连、何首乌、苍耳子、吴茱萸、胡黄连等中药配伍;忌与马肉、羊肝、鳖肉、龟肉一同食用。

【食疗方】

1.血友病、鼻衄、齿衄、紫癜 猪皮1块或猪蹄脚1个,红枣10~15枚,同煮至稀烂服用,每日1剂

2.妇女产后贫血、乳汁缺乏 猪蹄脚1~2只,可加少量食盐,煮烂分服。

3.失血性贫血,痔血、便血、妇女崩漏下血 猪皮60~90克,加水和黄酒少许,用文火煮至稀烂,以红糖调服。

4.疲劳过度引起耳鸣耳聋 猪皮、香葱各60~90克,同剁烂,稍加食盐,蒸熟后1次吃完,连吃3天。

5.肺痈、咳嗽胸痛、痰脓味臭、气促 猪肺1个,薏苡仁120克,用水煲熟吃。

6.支气管哮喘 猪板油60克,败酱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7.虚火咳嗽,久咳不愈甚至失音 猪板油60克熔化去渣,加入蜂蜜60克至沸,盛入瓷器内,每日用开水冲服1匙,冬天服用加倍。

8.头目眩晕 猪脑1个,川芎15克,炖熟食。

9.胃痛,泛酸水,饥饱皆痛 “猪板油洗净炼成猪油60克,加入冰糖30克,每晨炖熟服。

10.胃痛日久,体虚、食少、消瘦 猪肚1个,生姜2~5两(或切生姜5片),将生姜放入猪肚内,隔水炖烂,分2~3次食用。或瘦猪肉60克,鱼肚30克,冰糖15克,隔水炖熟,一次吃完。

11.肠鸣久泻 猪大肠4寸1节,用白矾水洗过后,填入小茴香(装满),煮熟后去小茴香,吃大肠头。

12.糖尿病,口渴、尿多、饥饿 新鲜猪胰子1条,洗净于开水中烫至半熟,以酱油拌食,每日1条,有类似胰岛素作用。或猪胰子切片煮熟,早晚各服1条。

13.百日咳 猪胆汁烘干,研粉,得胆粉220克,与淀粉220克、白砂糖500克混合研匀,即成口服猪胆粉。患者每次取猪胆粉0.3克,用糖水送服,1日2~3次,连续服用。

14.肾虚遗精 猪腰子2个,核桃肉30克,炖熟吃。

15.肾虚腰痛 猪腰子1个,核桃肉60克,黑豆90克,将猪腰子剔去筋膜后同核桃肉、黑豆一起煮熟,适当调味服用。或猪腰子2个,小茴香6克,枸杞子20克,煮熟服。

16.腰痛(虚寒型) 猪腰子2个,炒补骨脂9克(研细),将补骨脂分别填入猪腰子内煮熟吃,早晚各吃1个并喝汤。

17.痔瘘、脱肛 猪大肠4寸长,装入切碎的马齿苋120克,把大肠两端扎好,蒸熟,饭前1次吃完。连吃几次。

18.遗尿:猪膀胱1个,白胡椒(每岁1粒)若干粒。将膀胱洗净,放入胡椒,加少许酱油或盐,煮熟后连汤1次服完。每周吃2~3次。

19.贫血 猪肝100克,菠菜250克,同煮汤食用。

20.夜盲 猪肝250克,谷精草30克,同煮熟后食肝喝汤,1日2次分食。

21.中老年人贫血,面色苍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 猪肝50~100克,党参15~20克,大枣20枚。先将党参、大枣文火慢煎取汁,然后放入猪肝,煮熟、调味,分2次食用,每日1剂,补益气血。

【文献摘录】 《普济方》:“猪味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止渴、断暴痢、虚弱”。《雷公炮制药性解》:“猪肉,主补脾益气。然多食能动风痰。四蹄主挞伤下乳及诸疮。脏肠主内痔。肾主腰疼。肚能扶胃。肺能止嗽。心能定惊。舌能健脾。油可敷疮。脑治头眩脑鸣。膏能润肺利血脉,解风热。”《罗氏会约医镜》:“猪肉:味甘咸寒。其肉气味最佳,能引人多食饭食,长气力,倍精神。心血:作补心丸散向导。养心安神,镇惊悸,禁邪梦。肝:入肝,明目(将胆汁渍干、湿纸包煨熟食、最清目热,同夜明砂作丸,治夜不能睹名雀目者)。肺:补肺,治肺虚咳嗽(肺痛、吐脓血,蘸薏苡仁末食)。肚:入胃、健脾。肠:入大肠。治肠风血痢(同黄连丸服)。胆汁:苦寒。泻肝胆之火,明目止杀疳,能通大便(阳明症,内无热者,便虽秘勿攻,用胆汁和醋,少加猪牙皂末,灌谷道,为不伤胃)。浴初生小儿,永无疮疥。”

羊,有山羊、绵羊、野羊等。羊的各部分皆可供药用。入药用以青色雄性羊为上品。

【性味】 羊肉:性热,味甘,无毒。羊血:性平,味咸。羊肝:性寒,味苦。羊角:性温,味咸。

【成分】 羊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烟酸、维生素A、B等。羊肝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烟酸、维生素A、B、C。羊血含蛋白质及少量脂类、葡萄糖、无机盐。羊骨的骨质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物(磷酸钙、碳酸钙、氟等),有机物(骨胶原、骨类粘蛋白等)和中性脂肪、磷脂等。

【功效】 羊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羊血:解丹石药毒与胡蔓莽草毒。羊肝:养肝明目。羊角:为有效的平肝熄风药,主治头风、头痛及小儿惊搐风痛,功用与羚羊角相似。

【禁忌】 肝火偏旺,虚火上升及发热病人忌食。春夏阳气偏盛季节慎食。羊肉忌与南瓜、何首乌、半夏、石菖蒲同食。

【食疗方】

1.产后血虚、腹痛、褥劳(包括产褥中虚极、贫血、血枯经闭等) 精羊肉90~120克,当归、生姜各9~15克,同煮,吃肉喝汤,每日1次。

2.青盲,疳眼(白内障,角膜炎,夜盲等症) 羊肝60~90克,谷精草、白菊花分12~15克,同煮,吃肝喝汤,每日1剂。

3.神经衰弱头痛、健忘、心悸 羊脑1个,川芎15克,天麻9克,用文火同煮2小时,将羊脑取出,分早晚2次吃完;去渣将汁滤出,每次饭前温服5酒盅,每日服3次。连续饮服3~10剂见效。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不良性贫血 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3次分服食完。1疗程为15天。

5.肾炎 新鲜羊奶500毫升,煮沸、晨服,或日服1次,有利尿作用。病重者可日服2次。1个月为一疗程。

6.筋骨挛痛、腰椎痛 羊胫骨浸酒饮。或羊胫骨炙黄研细,越细越好,饭后用温黄酒送服3~6克,1日2次。

7.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神昏,谵语抽风 山羊角30克(削片或研末),钩藤6~10克,水煎服。

【文献摘录】 《罗氏会约医镜》:“羊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羊肝:补肝而清目。羊胆汁:点目去肿翳障。羊肺:补肺虚咳嗽、小便频数。羊肚:健脾,敛虚汗。羊须:烧灰,麻油调,涂小儿疳疮、羊须疮。羊骨髓:煮酒,滋阴虚、利血脉。羊肾:补肾。精枯阳败者,同人乳粉15克,空心食之,极效。羊心:补心,治忧恚气痛。羊血:主女人血虚中风、产后血晕闷绝者,生饮一升即活。并解丹石药毒如神。羊胫骨:入肾而补骨。误吞铜铁者(用胫骨灰9克,米汤下,次早从大便出)。羊乳:甘温,润胃脘大肠之燥。治噎塞、蜘蛛咬伤(浑身生丝者是,饮之即瘥)。公羊角:苦寒,能去诸热。治目青盲(肝热)。平惊悸(心热)。杀疥虫(湿热)。除头风(火热上升)。”

牛,有黄牛、水牛和青藏高原的牦牛,本草称毛犀等。牛肉、牛乳、牛肝、牛角、牛黄等均可作药用。水牛角有类似犀牛角的性能,可代替犀牛角作药用。

【性味】 牛肉:性温、味甘、无毒。牛乳:味甘,性微寒。水牛角:味苦,性寒。牛角(角内嫩骨):味苦,性温。牛皮胶(黄明胶):味甘,性平。

【成分】 牛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钙、磷、铁、胆甾醇;牛肉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甚多,其营养价值甚高。牛乳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维生素A。牛黄(牛胆石)含胆红素钙盐、胆酸、胆甾醇、麦角甾醇、维生素D、铜、铁等;有的还含锌和镁。

【功效】 牛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消水肿。牛乳:止渴,养心肺,润皮肤。牛鼻:安胎,治腰痛。水牛角:主治时气、热毒、风火头痛、吐血鼻衄。牛黄(牛胆石):镇痉、镇惊、清心、退热、解毒。牛角腮:止妇女崩漏带下。牛蹄甲:止血、消瘀、接骨。牛皮胶(黄明胶)、滋阴、补血、止血。

【禁忌】 感染性疾病发热期间忌食。肝炎、肾炎患者慎食。牛肉忌与韭菜、薤白同食。

【食疗方】

1.脾虚久泻。甚至脱肛、面浮足肿、脉弱者 黄牛肉煮浓汁喝,可健脾止泻。古方“霞天膏”,即黄牛肉熬制而成,治脾虚久泻。

2.习惯性便秘 牛乳半斤,蜜60克,葱汁少许,煮熟,早晨空腹饮服。

3.慢性气管炎,咳嗽哮喘 牛胆汁,干燥成粉,装入胶囊,每次饭后服2~3粒,1日3次。

4.跌打损伤,瘀血腹痛,腰痛,筋骨痛 牛蹄甲30克,文火煮3~4小时,冲入黄酒少许,1日2次分服。

5.电光性眼炎 用新鲜牛乳点眼。

6.火灼伤 用牛乳浸过的纱布敷伤口,可减轻伤势。

7.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水牛角薄片30~60克,加水煎2小时,1日2~3次分服。疗程2周至1个月。

8.青腿牙疳(包括出血性紫斑、齿龈出血等) 黄明胶10~15克,加适量水,炖热溶化后,加入少许黄酒搅和,一日2次分服。

【文献摘录】 《雷公炮制药性解》:“黄牛肉主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骨壮筋。其乳,补虚弱,养心肺,润皮肤,解热毒,止消渴,滑大肠。脑治头风。胆主风痰。角腮主赤白带及行血。”《罗氏会约医镜》:“牛肉:安中补脾,养胃益气。角尖:治一切血瘀、血崩、带漏。乳:养血润燥,治反胃噎膈。(日饮牛乳,加姜汁)。”

狗,即犬,品种甚多,大体可分为猎犬、警犬、玩赏犬、肉食用犬等。药用多指肉食狗的肉、骨、肾、阴茎、结石(称狗宝)等部分。

【性味】 狗肉:味咸,酸;性热,无毒。狗阴茎:味酸、平、无毒。狗宝:味甘,咸,性平,有小毒。

【成分】 狗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嘌呤类、肌肽。新鲜狗肉还含肌酸、钾、钠、氯。

【功效】 狗肉:补虚壮阳,安五脏,益气力。狗阴茎:主伤中,治阳痿。狗宝:主反胃噎膈,鼻痈息肉,有破血消积,消噎杀虫之效。狗骨制酒、膏、丸等能治腰腿痛、风湿及两腿肌肉萎缩等症。

【禁忌】 阴虚火旺,患病发热,热病初愈,急性炎症,痈疽、疮疡患者和目疾、牙痛以及怀孕妇女忌食。疯狗肉禁食。狗肉忌与鲤鱼同食。

【食疗方】

1.老年体弱、腰疼足冷 腊月用狗肉适量煮食。

2.年老耳聋或肾虚耳聋 狗肉500克,黑豆60克,炖烂服。

3.遗尿 狗肉250克,黑豆30克,炖至烂熟,加糖调味吃。

【文献摘录】 《罗氏会约医镜》:“犬肉味咸,入脾、肾二经。酸而咸,温暖脾胃,而腰肾亦受其荫矣。补虚寒,长阳气。(内外两肾尤胜)。阳旺者勿食。狗宝:专治翻胃,善理疔疽。噎由痰及虚寒者相宜,若血枯胃弱者切忌。”《普济方》:“狗阴茎,味酸平无毒。主伤中,丈夫阳痿不起。脑主头风、风痹。肉:味酸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劳损;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

鳖,俗称甲鱼、团鱼,爬行动物,吻突尖长。生活于河湖池沼中,肉供食用,亦作药用;鳖甲、鳖血均可入药。

【性味】 性平,味甘。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磷、钙、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A等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占鳖肉的16.5%。

【功效】 滋阴、补虚、凉血、软坚。主治心腹癥瘕坚积、骨蒸劳热、疟疾。对肺结核低热不退、慢性肝炎、肾炎水肿、脾肿大患者均有辅助疗效。尤其鳖为滋阴退热药,对肺结核低热患者疗效更佳。鳖甲用于肝脾肿大。鳖头治脱肛。鳖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品,适宜体质衰弱,营养不良的人食用;适宜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患者食用。

【禁忌】 鳖肉滋腻,久食败胃伤中,消化功能减退,慎之。脾胃虚弱,腹泻便溏及孕妇忌食。鳖肉忌与桃、苋菜、鸡蛋、猪肉、鸭肉、兔肉、白芥子、薄荷、马齿苋等同食。

【食疗方】

1.肺结核(午后低热) 鳖1只,宰取血,以热黄酒送服,当日服完。如能持续服之,疗效更好,除能解热外并有强壮作用。

2.猝然腰痛,不可俯仰 鳖甲砂炒,研成细末,以热黄酒送服,每次服3克,1日2次。

3.脱肛,子宫脱垂 鳖头烧灰存性研末,每服1个,黄酒送服。

4.癫癎 未发作时用鳖煮食,可用油、盐调味,每日吃1个,连续7~9日。

5.肝硬化腹水 活鳖重约500克1只,独头大蒜200克(去皮)。先用热水烫鳖,待其排尿后剖腹去肠脏,洗净,加入大蒜,隔水炖熟,勿入盐,分两次淡食,每日1剂。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鳖“作腹食,治久痢;作丸服,治虚劳、痃癖、脚气”。唐·孟诜:“妇人漏下五色,羸瘦,宜常食之。”《随息居饮食谱》:“鳖,甘平,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宜蒸煮食之。”“鳖,多食滞脾,孕妇及中虚,寒湿内盛,时邪未净者,切忌之。”《本草从新》:“脾虚者大忌”。

乌 龟

龟,爬行动物,背腹有硬甲,头,尾和四肢通常能缩入甲内。种类颇多,有海龟、山龟、水龟等。乌龟,泛指金龟(又称山龟、草龟、秦龟)、水龟、花龟等龟类。肉可食,亦作药用。

【性味】 性平,偏凉;味甘、酸。龟甲:性平,味甘。

【成分】 龟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B2,烟酸等。龟甲含动物胶,角蛋白,脂肪,钙、磷等。

【功效】 滋阴清热,收敛止血,补肾健骨。龟肉、血、胆汁、腹甲和腹甲熬制的龟板胶,均有药效。主治慢性肾炎、淋巴结核、风湿痹痛、阴虚血热妇女崩漏、小儿脱肛、烧伤等症。

【禁忌】 龟肉忌与猪肉、苋菜、瓜同食。

【食疗方】

1.小儿虚弱,妇女产后体虚,脱肛或子宫脱垂 乌龟肉适量煮食,持续食用数次,有促使收复之效。

2.慢性三日疟,时愈时发 煮食乌龟肉有良效。

3.骨结核 服中成药“断板龟丸”(用克蛇龟为原料制成的丸药)。

4.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晕 乌龟头5个京葛蒲12克,水煎服,或用龟头1个,焙燥研粉,1日分2次,以黄酒送服。

5.慢性肾炎 炙龟板15克,先煎1小时;加入生黄芪10克、薏苡仁15克,浓煎,去渣,1日2次分服,连服1~2个月。

6.妇女月经先期过多,经期延长、崩漏 乌龟1只,洗净;加水2小碗,文火煮沸;取出龟去皮及内脏,连壳斩成小块。将龟肉同海螵蛸20克、茜草根15克,加水6小碗,用文火同煮2~3小时,加食盐调味,食之,有滋阴凉血,调经止血之功效。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热气湿痹、腹内极热,用龟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为效。”产后下痢“用龟甲一具,酸炙为末。米饮服一钱,日二。”《本草通玄》:“大凡滋阴降火之药,多是寒凉损胃,惟龟甲益大肠,止泄泻,使人进食。”《本草纲目“饮食疗法”》:“龟甲咸甘、平,入肝、肾经。醋炙龟甲滋阴清热收敛止血,米饮益胃气。二药合用,共奏滋阴益胃、清热收敛止血之功。”

鲤 鱼

鲤鱼,有赤鲤、黄鲤、白鲤等品种,性能相似,为食品上味。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A、B,烟酸等。

【功效】 营养,催乳、健胃,利水。除咳逆上气,止消渴。对黄疸、水肿,尤其对怀孕妇女的浮肿、胎动不安有效。

【禁忌】 肿瘤、淋巴结核、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小儿痄腮、脉管炎、痈疽疔疮、荨麻疹、湿疹等疾病患者均忌食。鲤鱼忌与狗肉、绿豆同食。

【食疗方】

1.妊娠水肿,胎动不安 鲤鱼1条,留鳞去肠杂,加入赤小豆60克,略加姜、醋,清炖或煮汤,吃鱼、豆喝汤。

2.产后乳汁缺少 鲤鱼1条,煮汤服。

3.慢性肾炎,浮肿不退 大鲤鱼1条,留鳞去肠杂,用大蒜瓣填入鱼腹,以纸包好,用线缚定,外以黄泥封裹,于灰火中煨熟,除去纸泥,淡食,1日吃完。小便利,肿自消。

4.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腹水 鲤鱼1条,赤小豆120克,陈皮6克,煲烂吃。

5.一切肿毒(已溃或未溃) 鲤鱼烧灰,用醋和涂,以愈为度。

【文献摘录】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鲤鱼宽胎胀,骨止赤白之崩。胆抹青盲赤目。止渴消肿。腹有症瘕之人不可食。”《雷公炮制药性解》:“鲤鱼,主咳逆气喘上气,水肿脚满,黄疸烦渴,安胎,妊娠身肿,冷气痃癖,气块横关优梁。胆:点眼去翳,滴耳除聋。涂小儿热肿。血:涂小儿丹毒及疮。脂:主小儿痫疾惊悸,鳞:烧灰酒服,破产妇滞血。肠:主小儿肌疮瘰疬,取虫。骨:主阴蚀,赤白带下。齿:主癃闭石淋。皮:主瘾疹恶疮。忌与猪肝、天麦门冬同食。”《罗氏会约医镜》:“鲤鱼,能利小便,治脚气黄疸水肿(同赤小豆煮服,当下痢而愈)。疗妊娠内外水胀水肿如神,除咳逆上气,止消渴(甘可以缓)。鳞烧灰,治产后血迷、血晕、败血不止,淋沥崩中(能入血散滞,或调酒、或调童便、或调药服)。凡风热病,下痢有宿症者,俱忌食。”

鲫 鱼

鲫鱼,古名鲋鱼等。有江河浮游鲫、池产非洲鲫(罗非鱼)和变种观赏金鱼鲫等品种,分布广。杂食性,肉味鲜美,供食用亦作药用。药用以江流浮游鲫为佳。

【性味】 甘,温,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A、B,菸酸等。

【功效】 补虚羸,温中下气,利水,消肿。烧存性,治疗胃肠道出血及呕吐反胃。外用解毒消炎、治痈疮。

【禁忌】 鲫鱼忌与大蒜、砂糖、芥菜、猪肝、鸡肉以及中药麦冬、厚朴同食。

【食疗方】

1.体虚浮肿(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浮肿等) 大活鲫鱼1条,留鳞去肠杂;用制商陆(切如豆粒大)10克、赤小豆12克,同填入鱼肚内,用线缚定,放锅内加适量水,亦可加少许糖,煮至熟烂,不食鱼只饮汤,间隔1日服1剂,连服3~4剂,小便利,肿自消。

2.膈气呕吐(胃或食道癌初期) 大活鲫鱼1条,留鳞去肠杂;大蒜切细,填入鱼肚内,用纸包好,用线缚定,外用黄泥封裹,于灰火中烧存性,去纸泥,研成细末,每服3克,以米汤送下,1日2~3次。

3.各种恶疮、臁疮、乳疮 活鲫鱼1条,洗净取肉,加山药30克、食盐少许,同捣烂,敷患处,每3~4小时更换一次。

4.产妇乳汁缺乏 活鲫鱼约90~120克重的1条,洗净与猪蹄脚1个同煮烂,食鱼喝汤,每日一剂。连服2~3剂。

5.久咳 鲫鱼加红糖炖服,连服5~7次。

6.脾胃虚冷、食欲不振 活鲫鱼120克(洗净),豆豉6克,胡椒1克,老姜2片,陈皮6克,水煎,空腹服下。

7.腹水,浮肿(慢性肾炎、肝病腹水等) 活鲫鱼1条。留鳞去肠杂;合适冬瓜1个,切一头为盖,留皮去内瓤及子;将鱼放冬瓜内,并加赤小豆30克,略加姜、葱、黄酒,用冬瓜盖盖妥,以竹签钉牢,入沙锅内,加水炖3~5小时,喝汤吃鱼和瓜,最好淡吃,略加糖醋亦可,1日服1剂,可分2~3次吃完。连吃或隔日吃1剂,吃7剂为1疗程。

【文献摘录】 《珍珠囊补遗药性斌》:鲫“烧灰治诸疮,补胃和中。治肠风下血。治痢无分赤白。”《雷公炮制药性解》:“鲫鱼:主温胃健脾,进饮食,补虚羸,疗肠澼,水谷不调,肠风血痢。烧灰可敷诸疮。其子:调中益肝气。”《罗氏会约医镜》:“鲫鱼……治膈气吐食,疗肠风下血,实肠(补脾)利水。”

黄 鳝

黄鳝,原名鳝,俗称鳝鱼,“身黄背黑,体多涎沫,大者长2尺,夏出冬蛰”,可食,亦作药用。

【性味】 甘,大温,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A、B,菸酸等。

【功效】 鳝肉:补中益气,疗虚损(补血),除风湿。鳝血:治疮癣痔瘘及口眼斜。

【禁忌】 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有痼疾宿病者慎食。

【食疗方】

1.气虚脱肛,子宫脱垂 黄鳝煮羹食之,有补气固脱之功。

2.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斜 活鳝鱼切尾取鲜血,即涂之,左歪涂右颊,右歪涂左颊,1日2~3次。或用活鳝鱼,捣烂如泥涂之,涂法如上,涂到复原即洗去。

3.婴儿赤游丹,臀部赤烂 先把患部清洗干净,然后取鳝血涂抹之。频频清洗、涂抹,可治愈。

4.鼻衄,各种外伤出血 将活黄鳝剪去头取鲜血,再将鳝血焙干研末,吹入鼻中或敷于伤口,能很快止血。

【文献摘录】 《罗氏会约医镜》:“鳝鱼,补中益气,除风湿。尾血疗口眼歪,治耳聋、痘后目翳。(但性热,凡病虚热,及病后勿食)。”《雷公炮制药性解》:“鳝鱼,主产后淋沥,血气不调,腹中冷气肠鸣。又主补脾益气。血堪涂癣。”

黄花鱼

黄花鱼,简称黄鱼,俗称黄瓜鱼、石首鱼。李时珍指出:“生东海中,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头中有白石两枚、莹洁如玉,故名石首鱼。”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鱼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1、B2,烟酸等。鱼脑石:主要含钙。鱼鳔:含胶体蛋白和黏多糖。

【功效】 开胃益气。鱼脑石能下石淋(尿路结石),主治小便淋沥不通,解野菌毒。腹中白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治过敏性出血紫斑病。

【禁忌】 哮喘、肿瘤、淋巴结核、肾炎、红斑性狼疮、痈疖疔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一切皮肤病患者忌食。

【食疗方】

1.砂石淋,小便不通(肾结石、膀胱结石等) 鱼脑石2~3粒,磨水服。或焙燥研成极细末,以温开水送服,每服1~2克,1日2次。

2.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渊) 鱼脑石15克,煅存性,研细末;冰片1克,混和研匀,吸入鼻内(先以盐水洗涤鼻腔,拭干后再吸入),1日2~3次。

3.出血性紫癜,鼻及齿缝流血 黄鱼鳔120克,放于锅内,加水,用慢火炖1日,时时搅拌,使全部溶化(如溶不净,可捞去残渣)。全料分作用4日8次量,服时再加热,每日2次分服。

4.肾亏腰痛,腰膝无力 鱼鳔胶、鹿角片等量,砂炒至色黄松脆,二味共研细末,以黄酒或葡萄酒送服,每服3克,1日2~3次。

5.食道癌、胃癌 黄鱼鳔,香油炸脆,压碎研末,每次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文献摘录】  《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本草经疏》:“石首鱼,能开胃,胃气开则饮食增,五脏皆得所养,而气自益矣。”《随息居饮食谱》:“石首鱼甘温开胃,补气填精。”“多食发疮助热,病人忌之。”《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类摘良忌》:“江鱼即黄鱼也,不可与荞麦同食,令人失音。”

带 鱼

带鱼,又名海刀鱼,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属暖水性鱼类,体长一般600~1200毫米,通常栖息于水深20~100米的近海,可大量捕捞,以鲜鱼或腌制咸带鱼供应市场。

【性味】 甘,微咸,微温。

【成分】 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A,烟酸、钙、磷、铁、碘。磷:含鸟嘌呤。提取出盐酸鸟嘌呤,可作为制取咖啡因、硫代鸟嘌呤的原料。

【功效】 滋阴养肝,止血。

【禁忌】 疥疮、湿疹、红斑性狼疮、哮喘、淋巴结核、痈疖疔毒皮肤病患者等忌食,凡皮肤过敏者亦忌食。

【食疗方】

1.急、慢性肝炎 鲜带鱼若干条,洗净蒸熟后,取上层油服用,量不限定,以患者摄入能力为度,常服,能改善症状。

2.外伤出血 用带鱼鳞敷患处,有止血之效。

【文献摘录】  《食物中药与便方》:“带鱼:滋阴,养肝,止血。急慢性肠炎蒸食,能改善症状”。《药性考》:“带鱼,多食发疥”。《随息居饮食谱》:“带鱼,发疥动风,病人忌食”。

鲈 鱼

鲈鱼,又名四鳃鱼、花菇鱼,口大,下颌突出,鳞细,银灰色或灰绿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长可达60厘米,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江河口产卵,为常见食用鱼,亦作药用。

【性味】 性平,味甘。有小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灰分,钙、磷、铁和维生素A、B。

【功效】 滋补,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

【禁忌】 患有皮肤病疮肿者忌食。鲈鱼肝有毒,禁食;中其毒者用芦根汁解之。

【食疗方】

内外伤 民间流传在治疗期间,用鲈鱼佐餐,可促进伤口愈合、伤体康复。

【文献摘录】 《食疗本草》:“鲈鱼安胎、补中,作鲙尤佳。”《随息居饮食谱》:“鲈鱼,多食发疮患癖,其肝很毒。”《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鲈鱼适宜贫血头晕,妇女妊娠水肿,胎动不安之人食用。”《福州百科全书》:“鲈鱼:福州群众视为滋补品,患者手术后食用,可助生肌。”

鳢 鱼

鳢鱼,亦称乌鱼,黑鱼、草鳢、七星鱼、蠡鱼。体长,亚圆筒形,头尾相等,细鳞,长可达50厘米以上,黄褐色、青褐色或黑色,身有3纵行黑色斑块花纹,眼后至鳃孔有2条黑色纵带,头部有7粒黑痣,口大、牙尖、背鳍和臀鳍均长,性凶猛,长8厘米以上即捕食其他鱼类,为淡水养鱼业的害鱼之一。

【性味】 甘、寒、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A、B,菸酸等。

【功效】 补脾益胃,利水消肿,治湿痹、脚气、妊娠水肿。

【禁忌】 有疮人不可食。

【食疗方】

1.肾病、心脏病性水肿,营养障碍性水肿,孕妇水肿,脚气浮肿 大鳢鱼1条,留鳞去肠杂,洗净;冬瓜等量,加少许葱白、大蒜,三味与鳢鱼同煮。不能加盐。煮熟后,可1日内分几次吃鱼喝汤。每日1剂,连吃3~7天。

2.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浮肿不退 大鳢鱼(约重500克左右)1条,留鳞去肠杂,用赤小豆15~30克、大蒜瓣若干,填满鱼腹;再用厚粗纸包上数层,用线缚定,放在清水中浸至内外湿透;然后,放在灰火中煨熟,剥净外层,取出鱼肉、豆、蒜淡食或蘸糖醋少许食,1日分数次吃完。每日1剂,连吃数日。

【文献摘录】 《本草经疏》:“蠡鱼乃益脾除水之要药也。”《随息居饮食谱》:“蠡鱼,甘寒。行水,化湿,祛风,稀痘,愈疮,下大腹水肿、脚气,通肠、疗痔。主妊娠有水肤浮。病后可食之。”福州民间视为滋补品,认为常食鳢(尾部有1月形)能治痛风、疗风、寒、湿痹。

鲥 鱼

鲥鱼,古称“”俗称鲥刺,初夏上市,其余季节绝迹;春末夏初在江河产卵,幼鱼秋季入海;主食浮游动物,兼食硅藻和有机碎屑;长可达70厘米,银白色,上颌中间有一缺刻,下颌中间有一突起,腹部具棱鳞;肉嫩味美,富含脂肪,为珍贵海洋经济鱼,亦供药用。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

【功效】 补虚劳,益脾肺,宜小儿及妇女产后食之。

【禁忌】 患肿瘤、红斑狼疮、淋巴结核、哮喘、肾炎、痈疖疮疗以及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

【食疗方】

火烫伤:鲥鱼蒸后,取其流下之油,涂伤处,有止痛生肌之效。鲥鱼的鳞片内含有大量脂肪,食或药用时不用去鳞。

【文献摘录】 《随息居饮食谱》:“鲥鱼甘温,开胃润脏,补虚。”“诸病忌之,能发痼疾。”《日用本草》:“凡食鲥鱼,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笋、荻芽带鳞蒸食为佳。”

鳜 鱼

鳜鱼,俗称桂鱼、季花鱼,背部隆起,长可达60厘米,体青黄色或黄绿色,有不规则黑色斑纹;口大,下颌突出;背鳍1个,硬棘发达;鳞细小,圆形;个性凶猛,喜食鱼虾;无胆无刺,肉质鲜嫩;食之味美,亦作药用。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灰分,钙、磷、铁,维生素A、B,菸酸等。

【功效】 补虚劳,益脾胃,治肠风下血。

【禁忌】 患寒湿病人不可食。

【食疗方】

1.咽喉骨鲠或竹木刺喉 腊月收鳜鱼胆,悬檐下风干,收藏好。用时如小豆1粒,黄酒煎服之。

2.小儿软疖(疖之化脓者) 生鳜鱼尾贴之。

【文献摘录】 《开宝本草》:“鳜鱼,益气力,令人肥健。”《随息居饮食谱》:“鳜鱼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远饮食,肥健人。”

鲶 鱼

鲶鱼,又名鲇鱼,胡子鲶,古称鱼,俗称潭鲗,塘虱。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可达1米以上,灰黑色,口宽大,有须2对,眼小,背鳍很小,臀鳍长且与尾相连,胸鳍具一硬刺,无鳞,皮肤富黏液腺,栖息于江湖、河流中下层,日伏夜出,以小鱼及无脊椎动物为食。肉味美,鳔滋补可入药,皮肤分泌的黏液叫“鲶鱼涎”亦供药用。

【性味】 甘、温、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

【功效】 补中,开胃,益阴,利小便,疗水肿。

【禁忌】 鲶鱼忌与牛肝、野猪肉、荆芥同食用。

【食疗方】

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出血 脾虚不统血、舌淡苔白,脉沉细缓:鲶鱼1条(约150克重)去鳃及肠杂,洗净;鲜藕节120克,洗净切块;黑豆30克,洗净后先用温水浸泡2~3小时;党参、桂圆肉各15克。把上列用料一齐入锅,加水煮沸,文火再煮1~2小时,调味,即可随意吃鱼饮汤,有健脾益气,养血止血之功效。

【文献摘录】 《食经》:鱼“主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随息居饮食谱》:“鲇鱼,甘温,微毒。痔血、肛痛,不宜多食。余病悉忌。”

鳗 鲡

鳗鲡,简称鳗,俗称白鳝、海鳗。体长,圆筒形,长达60余厘米,常栖息于海底洞内,性凶猛,以海底动物鱼虾蟹类为食。肉厚质细味美,供鲜食,或加工鳗鱼卷,并可药用。李时珍说:“其状如蛇,背有长毛连尾,无鳞,有舌,腹白背青,大者长数尺,脂膏最多。”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C、尼克酸等。肝含维生素极为丰富。鳗油成分大部为软脂酸。另有肉豆蔻酸,硬脂酸,十六烯酸(或称鳕酸),鳗鱼酸及十四烯酸等。

【功效】 补虚益血,杀虫,祛风湿。主治肺痨,小儿疳痨,肺结核及神经衰弱等。

【禁忌】 风寒感冒发热、病后脾胃虚弱、痰多、腹泻、高血脂、肥胖症及孕妇忌食。鳗鲡忌与银杏同食。

【食疗方】

1.肺结核,淋巴结核,神经衰弱,小儿腺病体弱 鳗鱼烧存性,研细末,每服3~6克,温开水送服;1日2次。或经常煮食鳗鲡肉。

2.肺病潮热,小儿疳痨,慢性肺炎 鳗鱼油加食盐少许,每服半匙,食后服用,1日2次。鳗鱼油制法:将活鳗鱼洗净,锅中水沸后再将活鳗投入,加盖煮2~3小时,鳗油浮于水面,取油存妥备用。或将鳗鱼切成寸段,纳入铁皮筒(大如竹管,长6~7寸)内,一头用泥封固,一头用铁丝绕成团塞住;将铁皮筒架在炭火上烧,塞铁丝的一头向下,筒口以碗承之,待烧至鳗鱼焦时,鳗油下流入碗中;烧至油尽鳗枯成炭为止,鳗炭与油均可作药用。

3.瘰疬、痔瘘、流痰、阴疽(相当于结核性瘘管)久不收口清拭患部,以鳗鱼油涂搽或注入瘘管,1日2~3次,有促使愈合之效。

4.白癜风(白驳),生于头面,逐渐扩散;癣疮、白秃 热鳗油擦患部,每次擦3~5分钟,1日2次。7至10天为1疗程。

5.风湿痹痛 鳗鲡切块,和粳米煮粥,以盐、姜、葱调味食用,可治。

6.瘰疬溃烂 鳗鲡切片,放锅中炙炒至熟,蘸椒、盐等食用,可治。

7.骨蒸(结核热)劳瘦 鳗鲡2斤,洗净,用黄酒2小杯煮熟,加入盐、醋食之,有补虚杀虫之效。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耳。”《本草经疏》:“鳗鲡鱼甘寒而善杀虫,故骨蒸劳瘵及五痔疮人常食之,有大益也。”

乌贼鱼

乌贼鱼,原名乌鲗,也称墨鱼,体呈袋形,体色苍白,体内墨囊发达,肉厚味美。骨状骨内壳呈舟形,通称“乌贼骨”,中药称“海螵蛸”。乌贼鱼供鲜食或干制,干制品称“墨鱼干”。雄性生殖腺干品称“墨鱼穗”,雌性生殖腺干品称“墨鱼蛋”。

【性味】 咸,微温,无毒。

【成分】 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 B2、烟酸等。蛋白质与鱼类相近,比一般贝类高1~2倍。乌贼骨主要含碳酸钙。

【功效】 滋养强身,健腰补肾。乌贼骨为良好的和胃制酸药,有收敛止血作用。

【禁忌】 墨鱼属动风发物,有痼疾与患病者慎食。

【食疗方】

1.妇女崩漏 乌贼骨12克,打碎;鸡肉90克,切块;将乌贼骨、鸡肉装在炖罐内,加水500克,放入适量精盐,置于锅中隔水蒸熟,即可吃肉喝汤,有收涩止血功效。

2.失眠、心悸、乏力、健忘(气血不足者) 鲜墨鱼100克,猪瘦肉30克,葱1根。墨鱼去骨,洗净,切片;瘦肉洗净,切片,用生油及调味料拌匀;葱去须,洗净、切葱花。先水煮墨鱼片,煮几沸后放入瘦肉片,肉煮熟后放入葱花,再煮沸后方可食用,有益气养血,健脑安神之效。

3.妇女肾阴虚带下(带下量多,阴道热痛,口干,便结)墨鱼干50克,淡菜干100克,猪瘦肉100克,芡实米20克。墨鱼干用清水浸软,洗净,保留“墨鱼骨”,将鱼肉及“骨”切成小块;淡菜干用清水浸软发大,洗净;瘦肉、芡实米洗净。四味同放沙锅内,加清水4小碗,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食用,有滋阴清热,收敛止带之功效。

4.肺结核咯血 乌贼骨10克,白及10克,藕节15克,水煎去渣,加蜂蜜调匀,1日分3次服。连服数日。

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乌贼骨适量,研成极细末,糖水调服,每服3克,1日2~3次。

6.小儿软骨病 乌贼骨9克,龟板12克,茜草根6克,水煎,加红糖,1日2~3次分服。

7.外伤出血,皮肤湿疹,下肢溃疡 海螵蛸(乌贼骨)、枯矾、五倍子各20克,共研极细末,敷患处。

8.乏力(疲劳过度) 福州民间有“黄酒炖墨鱼干”治乏力之说。

【文献摘录】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海螵蛸:疗阴疮,治耳聋,退翳杀虫,治崩攻痢。”《雷公炮制药性解》:“海螵蛸:主崩漏赤白带下,经闭阴蚀肿痛,除目翳止泪,理金疮止血。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茎因寒肿,疮多脓汁,寒热症瘕。久服令人有子。”《罗氏会约医镜》:“海螵蛸:善治妇人经枯血闭,并吐衄崩淋。(能生血和血)。补肾固精,令人有子。小儿下痢脓血(性涩能收)。去目翳(和蜜点之)疗下疳痘疮、臭烂脓湿、汤火诸疮(为末敷之)。小儿重舌鹅口(同鸡子黄调涂)。舌肿出血、(同蒲黄末敷)。停耳(同麝吹之)。男子茎中肿痛、妇人阴痛(烧灰存性酒服)。”

虾,淡水和海水均产,种类甚多,常见的有对虾、毛虾、米虾、白虾、青虾、龙虾等。李时珍说:“江湖出者大而色白,溪池出者小而色青,皆背有断节,尾有硬鳞,多足而好跃,其肠属脑,其卵在腹外,食以姜醋,馔品新珍。”

【性味】 甘,温。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类、无机盐、烟酸、维生素A、B1、B2

【功效】 托痘疮,下乳汁,壮阳,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还有托里解毒作用。

【禁忌】 虾为动风发物。患急性炎症、面部痤疮、皮肤疥癣等疾病,以及食虾过敏者忌食。

【食疗方】

1.小儿麻疹、水痘 活虾煮汤服,能促其早透早回,并可减少并发症。

2.阳痿 活虾120~150克,韭菜半斤,加适量油盐同炒熟吃。或活河虾60克,洗净,滚热黄酒半杯,将虾烫死后吃虾喝酒,每日1次,连吃几天。

3.阴疽、恶核、寒性脓疡,流脓流水,久不收口 活虾肉7~10只,同煮汤服。

4.肾虚,腰脚痿弱无力 活虾取肉90~120克;小茴香30克,炒脆研末,同虾肉捣和为丸,黄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5.妇女产后乳汁少 活虾适量,微炒,以黄酒拌食,连吃3日。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虾:主治小儿赤白游肿,捣碎敷之。作羹,治鳖瘕。托痘疮。下乳汁。法制壮阳道。煮汁吐风痰。捣膏敷虫疽”。《罗氏会约医镜》:“虾: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多食发疮动气。”

泥 鳅

泥鳅,亦称“鳅”、“䲡”,体亚圆筒形,长十余厘米,黄褐色,口小,下有须5对,鳞细小似无鳞,“以涎自染,滑疾难握,”栖息泥中,以甲壳类和昆虫等为食,离水时能进行肠呼吸,6~7月间产卵,可供养殖,为常见的小型食用鱼,亦供药用。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A原、B1、B2、尼克酸。

【功效】 肉:暖中益气,解毒收痔。滑涎:抗菌消炎,对丹毒、痈肿等多种急性炎肿均有消炎作用。民间还发现泥鳅能治急慢性肝炎。

【禁忌】 性平味甘,无毒,无忌。

【食疗方】

1.丹毒,面疔、头疔、腮腺炎 活泥鳅10~20条,先养于清水中漂去泥污;再移盆中,投入适量白糖,搅拌约10分钟;取滑液糖浆涂于患部,干即重涂,数次即见效。

2.急性胆囊炎 活泥鳅1~2条,漂清泥污,取其背上肉,切细,装入胶囊,吞服。每次约1条量,以温开水送服,1日1~2次。

3.急性、亚急性或迁延性肝炎 泥鳅若干条,微火烘干,达到可捏碎为度,取出研粉,每次服用10克,食后温开水送服,1日3次。小儿酌减。15天为1个疗程。活泥鳅250克(去肠杂),猪瘦肉100克,黄芪20克,红枣10个,凤尾草60克,姜1片,水煮服。

4.慢性前列腺炎(排尿不适,灼热感,尿道口常有乳白色分泌物;腰背酸痛,睡眠不安,头昏,神疲) 活泥鳅500克,豆腐250克,姜、盐、味精适量,酌情加上水;用武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炖至泥鳅肉五成熟,加入豆腐,一起炖至鱼肉烂熟,再添加适量味精,即可佐餐食用,辅助治疗肾虚及炎症。

5.妇女产后气虚(汗多、神疲、劳则气促,食欲不振,大便泄泻) 活泥鳅200克,芡实米20克,白术5克,黄芪10克,猪瘦肉100克,食盐适量。泥鳅活宰,去鳃及肠杂,洗净;猪瘦肉洗净,切片。用武火起锅,下油,先将泥鳅下锅,煎至微黄,铲起备用。再将芡实米、白术、黄芪、猪瘦肉放入锅,加清水3碗,煮沸,改用文火续煮半小时,加入泥鳅,再煮2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吃肉喝汤;起固表止汗、补脾益气、增食欲、止泄泻等疗效。

6.痔疮、痈肿、阳痿 活泥鳅300克,猪瘦肉200克,黄芪25克,大枣10个,姜1片,盐少许。瘦肉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约5分钟,捞起备用;泥鳅放入沸水中稍浸即捞起,清水冲后剖肚去肠杂,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抹干水分,放入油锅内,将泥鳅略煎至两面微黄色,铲起备用。注适量清水入锅内烧沸,放入瘦肉,泥鳅、姜、黄芪、大枣,煮滚后改用文火继续煮1小时左右,加入盐少许即可食用,有补中益气,解毒收痔,祛湿通络等功效。

【文献摘录】 《濒湖简易方》:“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四川中药志》:泥鳅“利小便,治皮肤疮癣,疥疮发痒。”《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泥鳅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

蟹,有大石蟹、毛脚蟹、湖蟹、河蟹、江蟹、海蟹等种类。大蟹主要供食用,入药多用河蟹(小石蟹,又名蟛蜞)。

【性味】 咸、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无机盐、菸酸、维生素A、B1、B2。蟹壳含有硅酸、氧化铝、氧化钙、酸酐,氧化钾、钠、碘、溴、碳酸钙及铁等。

【功效】 蟹性专破血,能散瘀破结,续筋接骨,解漆毒。蟹壳有清热、收敛、止血之功效。蟹爪可催产下胎。

【禁忌】 脾胃虚寒,腹痛便溏,风寒感冒,宿患风疾,怀孕、痛经者忌食。蟹忌与柿子、兔肉、荆芥同食。

【食疗方】

1.跌打损伤,断筋碎骨,瘀血肿痛 活河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以热黄酒倾入,尽量饮之(蟹破瘀血续筋骨,借酒力其效更著);同时,取其渣敷于伤处,用纱布药棉包扎好。春、秋、冬季1日更换1次,夏季1日更换2至3次。

2.妇女临产力弱、胞浆破而不下;或胎死宫中及胎盘残留 蟹爪30~60克,甘草9克,加黄酒(或米醋)适量,水煎,阿胶10克,烊化(将胶放碗中,加水少许,蒸或隔水炖至胶块溶化),加水蟹爪甘草汤中同服。

3.产后枕痛(包括产后子宫收缩不全) 河蟹烧存性,研细,温黄酒送服,每服2~3克,1日2~3次。

4.漆疮(漆过敏性皮炎) 活河蟹适量,洗净、捣烂,放入洁净的布袋中绞汁,涂抹患处。或活河蟹(洗净、捣碎)、韭菜适量(洗净切碎)放入锅中干炒,取其汁涂患处,约3天可愈。

5.痛经 活河蟹250克,大血藤30克,洗净,放入陶罐中加水1碗半,用文火炖熟后,加适量米酒再炖片刻,即可服用,有活血止痛之功。

【文献摘录】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蟹主热结胸,黄能化漆为水,爪能破血堕胎。”《雷公炮制药性解》:“蟹主散血破结,益气养筋,除胸热烦闷,捣涂漆疮。”《罗氏会约医镜》:“螃蟹,主胸中热结疼痛(性寒)。散血通经,(咸走肾)。善续筋骨,涂漆疮,下死胎(多用蟹爪,甘草煎就,入阿胶服)。合小儿之囟,(用壳,白及末捣涂),去面肿,(胃热)。正僻(肝经风热)。……风疾入食,其病复发。”

蛙,又名田鸡,种类有青蛙、雨蛙、泥蛙、金钱蛙、树蛙、林蛙、棘胸蛙等。李时珍说:蛙“南方人食之,肉味如鸡,故名田鸡。”棘胸蛙,又名石鳞、山鸡、俗称蝈冻、谷冻,体肥硕,长12厘米多,皮肤粗糙,背面深棕色,有小圆疣,趾间有蹼,生活在山区溪流下或其附近岩石间,主食昆虫,肉味鲜美,可加工出口,可药用治小儿遗尿等。

【性味】 蛙:甘,寒。林蛙(蛤士蟆)油:甘,平。

【成分】 蛙肉:含蛋白质、脂肪、醣、磷、钙、铁等。蛤士蟆油:主要含蛋白质,还含脂肪、糖类、磷、硫、维生素A、D及激素。

【功效】 蛙肉:利水消肿,解劳补虚,解结热。调疳瘦。蛤士蟆油(田鸡油):强身补虚,增精髓。

【禁忌】 脾胃虚寒,腹泻便稀,痰湿或外感咳嗽者忌食。

【食疗方】

1.小儿疳瘦 蛙2只,剥皮去肠脏,煮熟,食肉喝汤。

2.神经衰弱,产后病后虚弱,慢性胃病,胃下垂,身体消瘦不复 干蛤士蟆油3~6克,清水1碗,泡1夜,翌日再加冰糖适量炖服,每日1次,连服10~20天。

【文献摘录】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蛙能补损祛劳,1种水鸡为美馔,专补产妇之虚。补打扑损伤,疗儿疳昏眼。主邪气坚症恶疮鼠漏。”《雷公炮制药性解》:“蛤蟆,主除邪气。破坚血,解结热,疗儿疳,贴痈肿,疗火伤。凡使去皮及肠并爪,阴干涂牛酥炙用。眉酥,主蛀牙恶疮疔肿,瘰疡痔漏。助阳。”

蟾 蜍

蟾蜍,称癞蛤蟆,又名疥蛤蟆。蟾酥为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成的我国传统药材。

【性味】 蟾蜍:辛,凉,微毒。蟾酥:甘、辛、温、有毒。

【成分】 含有肾上腺素,胆甾醇,辛二酸,蟾蜍色胺,华蟾蜍毒精等。

【功效】 华蟾蜍精宁(或称色胺)毒、精以及华蟾蜍他灵(华蟾蜍精和华蟾蜍毒有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类配糖体相似,由兴奋心肌及兴奋迷走神经两种作用组成。亦能升高血压,且能引起呕吐,但无蓄积作用。

【禁忌】 一般忌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食疗方】

1.诸恶顽疮 蟾蜍烧灰存性(烧成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褐色)研细,油调敷患处。

2.少儿疳积,面黄、形瘦,腹大 大蟾蜍1~2只,去头、足、肠杂,涂以香油,瓦上培焦,研细末,取砂仁等分,与蟾蜍细末共研,制蜜丸如小豆大,每服7丸,1日2次。

【文献摘录】 《雷公炮制药性解》:“蛤蟆,主除邪气。破坚血,解结热,疗儿疳,贴痈肿,疗火伤。”《罗氏会约医镜》:“蟾蜍(俗称癞蛤膜)酒浸一宿,去皮肠炙用,助阳解毒。治疗肿恶毒……外科有奇命之功。然轻用烂人肌肉。”

海 蜇

海蜇,又名水母,俗称咤。伞体半球形,多为红褐色,直径达50~100厘米,口腕8枝各裂成许多瓣片。生活于海中,常随海流而漂浮。主食浮游甲壳类、硅藻等。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捕获后以明矾和盐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后再用盐渍,伞部称为“蜇皮”,口腕称为蜇头,有的叫“蜇脚”。

【性味】 咸、温、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以及碘、烟酸、维生素A、B等。

【功效】 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热。丹毒、并有降血压、软坚、化痰等功效。

【禁忌】 海蜇忌白糖,同腌即化。脾胃寒弱者勿食。

【食疗方】

1.高血压、头昏脑胀、烦热口渴、便秘 海蜇头60~90克,漂洗去咸涩味,同荸荠(洗净)等量,煮汤服用。

2.肺热咳嗽、痰浓黄稠 白海蜇皮(漂洗净)煮荸荠(洗净)去皮,切碎,化为汤汁,适量常服有清热化痰的功效。

3.哮喘 海蜇皮100克(洗净,浸淡,切小块),猪血100克,洗净,切小块,放到沸水中汆一下捞出。将海蜇皮、猪血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煮5分钟,二沸即可加入盐、味精等调味品,制成食疗汤食之。对阴虚肺燥、热痰咳嗽、喘息的哮喘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4.妇女妊娠眩晕(头晕耳鸣,两颧潮红,口干咽燥,大便燥结。舌质红,苔少) 海蜇60克(洗净,清水浸淡,切片),蚝豉30克(浸软,洗净),猪瘦肉200克(洗净,切小块),以上三味同放入砂锅内,加入清水4小碗,武火煮沸后,文火再煮约1小时,加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食用,可为肾阳不足,肝火上升而致之妊娠眩晕者起滋肾阴、平肝火之辅助治疗作用。

【文献摘录】 《归砚录》:“海蜇,妙药也。宣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胀满、便秘、滞下、疳、疸等病,皆可量用。”《医林纂要》:“补心益肺,滋阴化痰,去结核,行邪湿,解渴醒酒,止嗽除烦。”《福州百科全书》:“海蜇,福州海产经济水母类。俗称咤。……用盐、矾混合腌渍成的海蜇皮和海蜇头可制成各种佳肴,药用可治高血压、哮喘、胃溃疡等。”

蚌(珍珠)

蚌,有河蚌、海蚌等种类。淡水河蚌常产珍珠,海蚌亦产珠。珍珠是一种珍贵药材,某些地区已能进行人工养殖珍珠。

【性味】 蚌肉:甘,咸,冷、无毒。珍珠:甘、咸、寒、无毒。

【成分】 蚌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B1、B2。蚌肉含无机盐类,大部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磷酸钙,碳酸镁等。珍珠含有碳酸钙、亮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功效】 蚌肉:止渴,清热,解毒,滋阴养肝,去眼赤。蚌汁用于涂痔肿。壳粉能中和胃酸。珍珠母(蚌壳内珠光层的疙瘩)平肝,镇静,治眩晕。珍珠粉去翳,明目,定惊痫。化痰解毒。

【禁忌】 脾虚便滑、外感未清者,忌食。

【食疗方】

1.糖尿病 活蚌肉与水捣出,在锅内取温后即可服用,连服有效,病可好转。

2.痔疾,脱肛,肿痛 活河蚌1个,掺入黄连粉约0.3克,冰片少许,待其流出蚌水,以碗盛接。用干净鸡毛扫涂患部,一日数次。

3.赤眼肿痛,云翳胬肉 用珍珠粉,熊胆,麝香等8种药材制成的中成药“八宝眼药”滴眼。

4.烂喉,喉蛾,疔疮,痈肿 用珍珠粉、牛黄、蟾酥等6种药材制成的中成药“六神丸“服治。

5.喉痛糜烂、牙疳蚀烂 珍珠、牛黄研细末,即成“珠黄散”,每用少许,吹于患处。

6.肺结核咯血,颈淋巴结炎(属肺燥有热者) 活蚌肉60克(留汁,洗净,切细),猪瘦肉120克(洗净,切块),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文火煮半小时,以熟烂为准,调味,随量食用,有清热解毒,润肺止血之功。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蚌肉:除烦,解热毒,血崩带下,痔瘘,压丹石药毒。蚌粉:诸疳。止痢并呕逆。醋调,涂痈肿,治反胃心胸痰饮,用米饮服。珍珠:镇心,点目,去肤瞖障膜。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

鲍 鱼

鲍,古称“鳆”或“石决明”,俗称“鲍鱼”,海产贝类。一片卵圆形或耳形的贝壳覆盖软体部,以足吸附,生活于海滨浅水区的岩礁间,以褐藻和红藻为食;其肉属海味珍品,壳供药用,培育出的鲍珠价值昂贵。

【性味】 性平,味甘,咸。壳性微寒。

【成分】 肉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类和鲍鱼素。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碘。

【功效】 滋阴,清热、益精,明目。肉:主滋养强身。壳(称石决明):清热明目,平肝潜阳,治骨蒸,通五淋。

【禁忌】 年老胃弱、产后病后,忌食其肉,宜饮其汤,以免食积。

【食疗方】

1.高血压眼底出血 石决明10克(捣碎),黄菊花6克,草决明子10克,水煎服。

2.肺结核低热不解 生石决明12克(捣碎,先煎),地骨皮10克,银柴胡6克,水煎服。

3.肝虚目翳,雀目夜盲 石决明12克(捣碎),枸杞子10克,木贼草3克,水煎服。

4.肺结核、淋巴结核,潮热盗汗 鲍鱼适量,煮熟作菜,每日食之,有滋补强壮之功效。

【文献摘录】 《随息居饮食谱》:鳆鱼“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已带浊崩淋,愈骨蒸劳极。”“体坚难化,脾弱者饮汁为宜。”《常用中药知识》:“石决明,鲍鱼的贝壳,有明目的功效,它的名称是由于它的功效而得来的,所以在古代又将它叫做‘千里光’。石决明除适用于眼睛昏糊、眼生白翳等症外,又有清热、平肝熄风等功效,可应用于头晕、眼花及由于发热而引起的手足痉挛、抽搐等症。”“鲍鱼的肉营养丰富,是1种美味食品;又能补肾,可应用于年老体弱、小便频数的患者,煮汤服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品”。

蛤 蜊

蛤有多种。蛤蜊,也称马珂,贝壳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壳面光滑或具有同心环纹,铰合部有两个“八”字形的主齿,外套膜后端形成两个水管,斧足发达,侧扁,无足丝。生活于浅海泥沙中,常见的有四角蛤蜊和西施舌(通称海蚌)。文蛤,壳略呈弧底的三角形,厚而坚实,长5~10厘米,壳面光滑似瓷质,色泽多变,同心的生长线清晰,具放射状褐色斑纹,生活于沙底浅海中,肉味美,可作药用;壳可用盛蛤蜊油的容器,或作水泥的原料。蛤仔,也称玄蛤、花蛤,介壳呈三角形而略圆或长卵圆形,长约3~4厘米,壳较小而薄,壳面有排列细密的布纹,一般为淡褐色,生活在浅海泥沙滩中,常见的有杂色蛤仔(花蛤)。李时珍认为:“海中诸蛤之有利于人者,统称蛤蜊。”大小不等,种类虽多,但性能大致相近。其肉可食,营养丰富;肉及壳均入药,药用以蛤蜊、文蛤为佳。

【性味】 蛤肉:咸、平、无毒。蛤粉:咸、冷、无毒。

【成分】 蛤肉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烟酸、无机盐、维生素A、B1、B2。蛤壳含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镁、碘及溴盐等。

【功效】 蛤蜊肉:润五脏,滋阴养肝,止消渴,软坚散肿,为营养品,又为利尿药。壳粉(海蛤粉):治咳逆上气,项下瘿瘤,搐搦抽风,心气疼痛等。因其是有机钙质,能治胃酸过多、少儿佝偻病,以及缺钙引起的痉挛抽搐病等。

【禁忌】 寒性胃痛、腹痛泄泻,风寒感冒,妇女经期、产后均忌食。

【食疗方】

1.项下瘿瘤(包括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等) 蛤蜊肉经常煮食。

2.肝结核咯血 蛤粉炒阿胶,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9~10克,分2次服完。

3.肺结核,阴虚盗汗 蛤蜊肉加韭黄(无韭黄用韭菜),煮作菜肴,经常食有疗效。

4.胃溃疡、胃酸过多症 蛤壳粉研极细,生甘草粉等份,共研和匀,用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1日2次。

5.鼻衄、齿衄、出血性紫癜 蛤壳粉30克(水飞至极细),槐花15克(炒燥研末),混合研匀,每服3克,用花生衣3克、红枣6个煮浓汤送服,或仅用温开水送服,1日3次。

6.产妇分娩后体弱力衰 蛤蜊干100克,鲫鱼1条(约500克),大豆50克,花生米50克,生姜数片,盐适量,生油3匙。蛤蜊干用温水浸软,沥干水。鲫鱼去鳞及肠杂,洗净、抹干、用油起锅,煎两面至转呈黄色,下少许盐,闻微香后铲起。大豆、花生米洗净。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全部用料共放入一瓦煲,加水10碗,慢火煲成浓汤,调味后作汤饮用,能调理肠胃,养颜护肤,恢复体力。

【文献摘录】 《医林纂要》:蛤蜊“功同蚌蚬,滋阴明目。”《本草会编》: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海蛤:治浮肿,除咳逆,定喘消烦。消水气,去瘿瘤。”《罗氏会约医镜》:“蛤粉:味咸冷。止咳嗽。蛤肉:止渴,解酒。”

蚶,原名魁蛤,亦名瓦楞子,壳厚,表面有18~20条放射肋,状如瓦楞,卵圆形,血液含血红素,营养丰富,民间有的将其作为滋补品;其壳供药用。我国沿海约有10种,以泥蚶为最常见的品种。

【性味】 咸、平。

【成分】 蚶肉含蛋白质、脂肪、糖元,维生素A、B1、B2、C,尼克酸。蚶壳含碳酸钙。

【功效】 蚶壳:火煅后治血气,癥癖,消血块,化痰积,制胃酸。

【禁忌】 多食壅气。湿热盛者与传染病患者忌食。

【食疗方】

1.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慢性胃炎、胃痛 煅瓦楞子研成极细粉末,炒茅术(茅山苍术)研细末,等分研和,每服6克,食前温开水送服。1日2次。

2.瘀血腹痛,血积癥块 瓦楞子12克,玄胡索10克,当归10克,加黄酒适量,水煎服。

3.小儿头疮,久年烂腿 煅瓦楞子、生石膏等分,共研细,经麻油调涂,或撒布患处。

【文献摘录】 《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医林纂要》:“蚶,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牡 蛎

牡蛎,又名蛎蛤,简称蚝,种类约有20种,福建沿海常见的有3种,主要养殖种类是僧帽牡蛎(别名褶牡蛎)和长牡蛎(别名太平洋牡蛎)。牡蛎的壳形不规则,大而厚重,下壳较大较凹,附着他物;上壳较小,掩覆如盖。无足及足丝。其肉称蛎黄,味鲜美,生食、烹食均可,也可加工制成蚝豉、蚝油(蠔油)或罐头品。肉与壳皆可作药用,壳亦可烧石灰。

【性味】 咸、微寒,无毒。

【成分】 牡蛎肉(软组织)含有1种含糖类脂物,其中主要成分是右旋葡萄糖、左旋岩藻糖,以及维生素A、B、C、D、E。牡蛎壳含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

【功效】 能安神、平肝、收敛、制酸止痛、化痰软坚。主治头晕、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及瘰疬(如淋巴结核等)症。

【禁忌】 皮肤病患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慎食。

【食疗方】

1.腺病体质虚弱,肺门淋巴结核,颈淋巴结核 牡蛎肉常食有一定疗效。

2.盗汗 牡蛎15克,加水约400毫升,中火煎至余汤约2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3.淋巴结核 生牡蛎、大贝母、玄参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服6克,用温开水送服。1日2次。

4.胃病,胃酸过多 煅牡蛎(粉末状,布包)15~20克,水煎,饭前服用。1日2~3次。或研极细粉末,每服1~1.5克,以米汤送服。

5.神经衰弱,心悸、遗精滑精,妇女带多 生牡蛎、龙骨各15克,水煎,1日2次分服。

6.辅助食疗方 儿童口干舌燥,心烦面赤,多动不宁,健忘神散(舌红少苔,或有低热):鲜牡蛎肉50克,海带60克(浸透、洗净切丝),姜1片(去皮、洗净),葱1根(去须、洗净、切葱花)。用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海带、姜片,稍煮片刻,以海带熟软为度;再放入牡蛎肉,一沸,放葱花,调味,即可食用,有治疗阴虚内热的儿童多动症,滋养补脑,安神益智之功效。

7.妇女崩漏 鲜牡蛎肉250克。先用猪精瘦肉适量,煮成精肉白汤(肉捞出另外食用)。用精肉白汤加热煮沸后,倒入牡蛎肉略煮沸即可,调味,吃肉喝汤。

【文献摘录】 《医林纂要》:牡蛎“清肺补心,滋阴养血。”《图经本草》:“炙食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本草求真》:“脾虚精滑者忌。”《本草经疏》:“虚而有寒者忌之。”

淡 菜

淡菜,正名贻贝,通称淡菜、壳菜、水菜、海红,有紫贻贝、厚壳贻贝等30余种。壳为膨起的长三角形,表面有轮形条纹,黑褐色,长4~6厘米,以足丝固着于其他物体上,肉有红紫色,有乳白色,肉味鲜美,鲜食或加工成淡菜干,为营养食品,亦作药用。

【性味】 性微温,味甘,无毒。

【成分】 肉含蛋白质、脂肪,糖原,菸酸,维生素A、B以及碘、钾、钠、钙、锌、硒等。

【功效】 补虚,去胸中烦热,降丹石毒(古称丹石毒是指误服丹石中毒,相当于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疾患)。

【禁忌】 久食脱人发。

【食疗方】

1.老年头晕,阴虚阳亢 淡菜干300克,焙燥研细末;陈皮150克,研细末;共研和,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6克,以温开水送服。1日2次。

2.头晕腰痛,小便余沥;妇女白带,下腹冷痛 淡菜用黄酒洗过,和韭菜煮食,有补肾助阳之功。

3.高血压,耳鸣眩晕 淡菜肉15克,焙燥研细末;松花蛋1个,蘸淡菜末吃,每晚一次吃完,连吃5~7天。

4.高血压 淡菜250克,芹菜100克(切碎),共洗净煮汤常饮。

5.补肝助肾阳 淡菜250克,粳米100克。将淡菜洗净,剪去壳外足丝,用清水适量慢火煮沸,取其汤汁。然后,用粳米(淘净)、淡菜汤煮成粥。常食之,有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之功效。

【文献摘录】 《本草汇言》:“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医学入门》:“淡菜,治虚劳骨蒸,须多食乃见功。”《随息居饮食谱》:“补肾,益血填精,治遗、带、崩、淋,阳痿阴冷,瘿瘤。”

干贝(栉江珧)

干贝,用栉江珧、扇贝、日月贝等闭壳肌(略呈圆形,剖取其肉柱)制成的一种干制食品,属于名贵海味,供膳食并作药用。栉江珧贝壳大,略呈长三角形,褐色,后闭壳肌粗大,称江珧柱。

【性味】 性平,味甘、咸。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原,琥珀酸,锌,维生素B1、B2及少量碘。

【功效】 调胃和中,滋阴补肾。

【禁忌】 干贝清补,无所忌。

【食疗方】

1.脾肾阳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老年夜尿频数 干贝3~6克,黄酒浸洗,文火煮汁服,连服3~4次,有增食欲、振精神之功效。

2.高血压 干贝50克,开水泡软切细;鸡蛋2个入碗内打散,加上葱花适量,放入切细的干贝,用盐、味精调味,搅匀,隔水蒸熟或炖熟,食之。干贝脂肪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此方有滋阴清热降压之功效。

3.脾虚血少,脸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心神不宁,睡眠欠佳(舌淡苔白) 江珧柱(干贝)10克,洗净,浸软,撕碎;猪瘦肉60克,洗净,切块;莲子20克,去心,洗净,水先浸半小时。将上述三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食用。有健脾养心,益气养血之功效。

【文献摘录】 《随息居饮食谱》:“江珧柱,甘温,补肾,与淡菜同,鲜脆胜之,为海味冠。”《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干贝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营养食物。食用干贝有助于降血脂,降胆固醇。”

田 螺

田螺,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华圆田螺,栖息于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小溪中,肉可食,亦作药用。螺蛳,田螺科若干小型种的通称,栖息于河溪、湖泊中,可食用,或作鱼类饵料,性能相似。药用以水田螺为佳。李时珍说:“螺,蚌属也,外刚内柔,水煮食之。”

【性味】 甘、咸,大寒,无毒。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菸酸及维生素A、B1、B2、D。

【功效】 清热明目,利尿除湿,治黄疸,疗消渴饮水与脚气攻注之症。

【禁忌】 脾虚,胃寒,腹泻,便稀,风寒感冒,妇女经期、产后均忌食。

【食疗方】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大田螺10~20个,养于清水中,滴入少量菜油,养殖2天,使其吐净泥土,洗净,捶碎螺壳取螺肉,加入黄酒半小杯,拌和,放在清水中炖熟,饮其汤。每日1次。

2.糖尿病,消渴饮水,小便频数 田螺1~2斤,在清水中养殖2~3天,吐净泥后,换置清水,浸一夜,取其水煮沸饮用。或取螺并其水煮沸煮熟,饮汁亦好。

3.全身浮肿,尿闭腹胀 大田螺(去壳),大蒜瓣(去膜),同捣烂,贴脐下一寸三分处(切勿入脐部及两足心),外加包扎,可利尿下水。

4.狐臭 大田螺1个,巴豆2粒。揭开螺厣,将巴豆放入田螺内,用药棉蘸田螺渗出液搽腋下,每日3~4次。用上方连用3~4个田螺渗出液后,狐臭便可消失。上方若能加入麝香少许,疗效更好。用药期间可能有腥臭,无妨。

5.脱肛,子宫脱垂 大田螺数个,养清水中去泥,揭开螺盖(螺厣);黄连0.6~1克,研细末,掺入少许到田螺体内,取吐出的涎水沾湿纱布贴敷患部,然后轻轻托上,或用洁净鸡毛蘸涎水扫抹患部。

6.中耳炎 河田螺1个,吐泥,洗净,将螺盖掀开,塞入冰片1分,片刻后田螺即分泌黏液,取其液汁滴入耳内。

7.因钙代谢失调而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小儿软骨病 经常煮食田螺有益处。

8.红斑狼疮,两颧潮红、午后潮热、口干口渴、烦躁失眠、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活田螺500克,绿豆60克,鲜半枝莲12克,紫草6克,蜜枣少许。田螺先在清水(滴少许菜油)中浸养1~2天,去污泥,洗净,用沸水烫过,去壳取肉;绿豆用清水浸泡3~4小时;半枝莲、紫草、蜜枣洗净。先把田螺肉、绿豆、蜜枣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2小时,再加入半枝莲、紫草,续煮20~30分钟,即可调味,随量饮用,有凉血消斑,利尿解毒之功效。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田螺“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用生大田螺捣烂,敷两股上,便觉冷趋至足而安。又可敷丹田,利小便。”《罗氏会约医镜》:“田螺清热利湿止渴。利二便,治脚气,疗噤口毒痢、目热赤肿,解黄疸,搽痔疮。”《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田螺去目热。其肉敷热疮;壳主反胃;汁能醒酒止渴。田中取者为佳。”

河 蚬

河蚬,俗称蟟蛘,壳呈圆底三角形,壳顶高,长一般在1~2厘米,棕黄或黄绿色,栖息底层多泥沙的江河、湖泊中,闽江沿岸水域是河蚬的主要产区,人工养殖已有悠久历史,肉味鲜美,鲜销食用外亦可作药用,药用者多选择壳呈黄绿色的河蚬(俗称黄蟟)。

【性味】 性寒,味甘、咸。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和动物淀粉等。

【功效】 滋阴养肝,协治黄疸。

【禁忌】 脾胃虚寒,寒性病痛,腹泻便稀,遗精尿浊,妇女经期、产后忌食。

【食疗方】

急性黄疸型肝炎 茵陈50克,炒麦芽25克,土茯苓2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黄蟟500克,洗净,水养吐净泥沙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小火慢煎煮出浓汁,代茶饮用,辅助药治。

【文献摘录】 《福州百科全书》:“河蚬药用可治肝炎等。”《肝炎浅识》:“海蛎、河蚌、小蚬子均属软体动物斧足纲。富含蛋白质和动物淀粉。……在本地民间传说中,也谈到黄色小蚬子具有消退黄疸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蚬“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主消渴。”《本草求原》:“饮食中毒,黄蚬汤可解。”

蛇,种类很多,总的可分为毒蛇与无毒蛇两类,其来源则有野生与人工繁殖两类,有的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蛇种。毒蛇的毒素在头部毒牙下面的毒囊里,切除蛇头后,蛇肉没有毒。药用蛇有蕲蛇(五步蛇、大白花蛇)、蝮蛇(草上飞、土公蛇)、白花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乌风蛇、乌蛇)等;还用蛇蜕、蛇胆入药。

【性味】 蝮蛇:苦,微寒,有毒。白花蛇:甘,咸,温,有毒。乌蛇:甘,平,无毒。蛇蜕:咸,甘,平,无毒。蛇胆:苦,寒。

【成分】 一般蛇肉含蛋白质、脂肪、醣、钙、磷、铁、维生素A、B1、B2等。干燥的蝮蛇含胆甾醇,脂肪,牛磺酸及1种含氮性的结晶体。

【功效】 主治诸风顽癣,麻木拘挛,风湿疼痛,口眼斜,半身不遂。蛇肉为强壮神经药。蛇蜕有祛风、定惊作用。蛇胆能清肝明目、止咳化痰。

【禁忌】 珍稀蛇种禁食。药用蛇须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和炮制。

【食疗方】

1.病后、产后虚弱,贫血,神经病,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难 活乌梢蛇1~2条,浸泡于高粱烧酒内10~15天后服用。每服5~10毫升(一汤匙约为10毫升),1日2次。

2.皮肤湿疹反复发作,脓疱疖痈等过敏性、化脓性疾病

大活蛇1~2条,宰杀后去头、皮及肠杂(蛇胆另吞服),洗净,将蛇肉放入砂锅内,加水,文火煮约1小时,以蛇肉熟透为准,取出蛇骨,调味即可吃肉喝汤。连吃3~4次,有一定疗效或起预防作用。

3.风痹麻木,破伤风,过敏性皮肤病 蕲蛇干肉(中药房有售)研细末,每次吞服1.5克,食后黄酒送下,1日2次。

4.肝火目赤,肺热咳嗽 蛇胆汁适量,同广陈皮(研细末)适量拌和,干湿适度,搓成药丸如黄豆大,或装胶囊,饭后用温开水送下,每次服2~4粒,1日2次。

5.骨、关节结核 乌梢蛇干肉,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服2~3个(2~3克),第一周早、晚各服1次,第二周起早午晚各服1次,连服5周(如果效果好,第五周,早、午、晚各服4个)。

6.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骨炎 饮服乌蛇、蝮蛇、眼镜蛇蛇酒。500毫升蛇酒,据各人的酒量,可分别服10~20天。每天1~2次,每次15~50毫升。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蛇“除手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疠风,疥癣恶疮。”《食物中药与便方》:“蛇肉为强壮神经药。主治诸风顽痹,麻木不仁,风瘙,疥癞。”

蜂 蜜

蜂蜜由于蜜源不同,色泽、气味和成分等亦有差异,却都有很高或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蜂巢、蜂王浆、蜂蜡、蜂毒都供药用。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成熟的蜂蜜,含有75%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17%~18%的水分,以及少量的蔗糖、蛋白质、矿物质(铁、钙、铜、锰、钾、钠、磷酸等)、有机酸(苹果酸、乳酸、甲酸)、酶(氧化酶、淀粉酶、还原酶、过氧化酶、转化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B1、B2、B6、D、E等。

【功效】 益气补中,润燥、解毒、止痛,安五脏,和百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蜂蜜具有抗菌、抗肿瘤、通便、解毒及增强体质的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角膜溃疡、慢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烧伤、冻伤等疾病。蜂毒具有抗风湿和镇痛作用。

【禁忌】 腹泻便溏,痰湿内蕴,腹满痞胀,糖尿病忌食。蜂蜜忌与葱、蒜、韭菜、莴苣、茭白、豆腐及腌制的鱼类食品同吃。

【食疗方】

1.胃、十二指肠溃疡 蜂蜜60克(约1小杯),隔水蒸熟后,饭前空腹一次服下。一日3次,坚持连服2~3周,可促使溃疡愈合。

2.高血压,神经衰弱,大便秘结 蜂蜜半杯,食前用温开水化服,每日1~2次。

3.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肝脏病 蜂蜜每日服2~3次,每次2~3匙。

4.神经衰弱失眠 临睡前饮蜂蜜水1杯。

5.病后、产后体虚贫血及神经衰弱 蜂王浆(成品称“蜂乳”)常服,可见良效。

6.小儿头上湿疮 蜂蜜60克,锌氧粉(西药)3克,调和成膏,在清洁患部后涂敷,盖好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2次。

7.萎缩性鼻炎 蜂蜜适量外涂,持续涂10~30天。

8.烫火伤(初期,未破) 生蜂蜜适量,加冰片少许,调和后涂敷,每日数次,可消炎止痛。

9.慢性气管炎(持续咳嗽、咳痰,或伴有哮喘,常于寒冷季节发作) 蜂蜜240克,枇杷叶500克。先将枇杷叶加水2000克煎浓汤,去渣;加入蜂蜜,再煎缩至1000克左右,即可服用。每次服30毫升(约3汤匙),1日3次。

10.久痢(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蜂蜜50克,红枣10枚,绿茶10克。先将红枣煮沸15分钟,放入绿茶,稍煮片刻,取汁冲蜂蜜服。1日2次,连服3~7天,从缓解到痊愈。

11.肠燥便秘 蜂蜜30克,用凉开水冲服。

12.小儿百日咳 蜂蜜60克,款冬花18克。用蜂蜜浸渍款冬花,水煎后分次服用。

13.臁疮(小腿踝骨内外侧慢性溃疡) 蜂蜜50毫升,马齿苋100克(洗净),葱白30克(洗净),共捣烂,拌匀,外敷患处,用纱布胶布包好,每日1次。

14.蛔虫性肠梗阻(阵发性腹痛,呕吐) 香油120克,蜂蜜120克,放入砂锅中,加水120克,煮沸,离火待温服。成人1次服完,小儿用量酌减。

15.口腔溃疡(口腔黏膜发炎) 纯蜂蜜适量。晚饭后先用温开水漱口,然后取一勺纯蜂蜜敷在溃疡面处,含1~2分钟,咽下;按此法重复2~3次。连续治疗2~3天,可愈。

16.醉酒 蜂蜜3匙,冲冷开水1杯,徐徐饮下。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蜂蜜入药功能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罗氏会约医镜》“蜂蜜:调荣卫,解诸毒,安五脏,和百药。止咳,止痢,通大便,除烫火伤,止心腹肌肉疮疡诸痛。黄腊:味淡。止泻痢,续绝伤,生肌定痛及金疮也。”《药品化义》:“蜂蜜:蜂采百花之精,味甘主补,滋养五脏,体滑主利,润泽三焦,生用通利大肠,老年便结,更宜服之。”《雷公炮制药性解》:“蜂蜜主益气补中,润燥解毒,祛邪空经,养脾气,除心烦,通便秘,解虚热,疗心痛,悦颜色,和百药,除众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