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电商

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电商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与社会需求是工程教育的对象,是工程教育存在于发展的依据,也是评价过程教育改革的最终依据。工程教育培养人,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是工程人才及其思想与创造力的“智力资源”的生产,完全可以提出“精益教育”的概念,从而创造我们的范式。不仅在工程教育中需强调创新设计,在其他专业教育乃至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也应引进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评价判断等创新要素的启蒙和培育。

工程教育起源于工业发展的需求,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工程教育的规模和水平,而工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又是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人才保证和基础。由于工业为三大产业和国防提供装备,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因而工业是现代国家的命脉。一个国家兴办工程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本国工业提供高质量人才,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现壮大综合国力、富民强国的宗旨。

工程活动,无论是所谓朝阳工业还是夕阳工业,都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但工业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因为前者的本质属性是为国家社会提供真实产品和服务。因时因地因事地开创现代和未来。明了这个属性,就会使我们有意识地做到继承与模仿之中有创意,引进消化之后再创新,借助天时地利人和,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先进而强大的工业。明了这个属性,也才会使我们在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的同时,自觉地面向中国实际,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把它们融合到中国工业创新中来,从而为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文明再造辉煌。

注:本文原载《光明日报》1996年4月14日第4版,作者:路甬祥、王沛民。

工业与社会需求是工程教育的对象,是工程教育存在于发展的依据,也是评价过程教育改革的最终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工程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观点,以及工程教育是工业社会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基本观念。

关于目标问题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工程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问题是要认真研究、分解细化这个总的目标,直到可以操作的程度。然而,此项工作下的工夫还不够,常常是把教育方针作为原则和口号,而改革和操作措施则是本专业对知识技能要求如何、课程设置如何、分配去向如何,省略了许多中间层次,也忽略了许多重要方面。

工程教育无疑要培养工程人才,无论是侧重工程技术的,还是侧重工程科学的,抑或侧重工程管理、发展与规划的,他们都是未来的工程专业人员或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都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按全面发展方针的要求,根据面向中国社会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国家对工程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有一个既合国情又便于国际接轨的明确界定;从而工业界和大学要相应对工科学生的“应知”、“应会”、“应是”(即应具备的品质)提出具体的基本的要求。

现在已是世纪之交,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创新的巨大挑战,要求21世纪的工程师至少做好回答四个问题的准备。第一个是“会不会去做”:一项工程技术任务甚至科技难题放在面前,你拿不拿得起。第二个是“值不值得做”:在人、财、物和时间要求的现实约束条件下,能否经济合理地完成这项任务。第三个是“可不可以做”:能否在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文化习俗允许的前提下,既遵照法律又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办成。第四个是“应不应该做”:能否自觉地考虑生态的可行性,以本职的技术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模式问题

工程教育的模式本来就应当是多样的、灵活的、时变的。从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看,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从工程活动类型看,有侧重研究、设计、开发、运筹和规划的,有侧重工业现场服务的,也有较多涉及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技术咨询、安全监督、质量管理、标准与法规、评估和决策咨询,以及教育和培训的。这些学历层次和工作类型,应该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产业部门,组合成为不同样式的工程教育。用单一模式去满足多种需要并不经济,在效率和效益两方面皆不足取。

世界工程教育模式确实五彩缤纷。不久前,欧洲工程师协会联合会搞了个“多样统一”,提出七年式欧洲工程师形成模式,包括至少三年的大学工程教育、至少一年的学习期间的工程训练、至少两年的初期工程经历,剩下一年可加到前面任何部分。美国工程教育协会最近也有一个报告,建议工科院校在更宽范围内考虑自己的使命并找到适当位置,建议根据情况分别选择三个基本模式之一,或者它们的组合,或者创造其他模式。第一种是以本科为主,报告建议他们把传统的技术要素与较宽的技能结合起来。第二种是学硕贯通的模式。即以五年或六年时间完成一个含有学士学位的工程硕士学位计划。第三种是培养PhD的院校,考虑到实际需要,要为PhD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工业的跨度和差异也很大,并经历着快速的动态发展,我们应考虑在结构和比例上既适合工业和社会当前需求、又能灵活调节和发展以应对未来发展的工程教育体制和模式。

任何模式其实都反映了对工程教育的一整套观念和做法,或者称之为“范式”(paradigm)。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范式。这使我们想起前面说到的一项工业创新,即精益生产。这个概念是基于对质量和效益的追求,是借助高新科技对信息社会快速多变的多样化需求的敏捷反应。工程教育培养人,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是工程人才及其思想与创造力的“智力资源”的生产,完全可以提出“精益教育”的概念,从而创造我们的范式。在这里,作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实际含义,就是把红与专、德育和智育、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等等紧密结合,把学科的壁垒打破,把“知、会、是”三者重新组合起来,造就全面质量和素质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支撑起精益教育的屋顶,从中学校门到大学校门、从基础课课堂到专业课课堂那种单调和连续式学校教育是无能为力的。至少需要有三根支柱才能使屋顶稳定: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招生到求业教育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关于核心问题

中科院外籍院士西蒙教授曾说过,创新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长期以来,工程教育由于“技术上狭窄”且又“狭窄于技术”,设计被人误解为只是翻手册套公式,画工程图,声誉不佳。它大致对应着工业初期的仿制阶段。但是除了这类“常规设计”,还有所谓“创新设计”,现在很时髦的策划和创意可归到这一类。机械工业的前辈沈鸿先生谈到设计时说,设计就是想办法,是对新东西的预计,是创造新东西。可见设计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也不是教学计划中一般的实践环节,应当把它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不仅在工程教育中需强调创新设计,在其他专业教育乃至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也应引进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评价判断等创新要素的启蒙和培育。

人们已经提出设计创造是人类文明的第三种文化。学术界以往只推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也有人尝试借助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寻求其完美结合。第三种文化——设计和创造,将使工业产品实现科技、艺术、功能和经济的统一,在现实世界开创像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长二捆、大京九那样的宏大工程。

工程教育的第二核心是工艺技术。工艺是创新设计得以经济、清洁、高效实现的创造性技艺,是创新设计物化的技术过程。它包含着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物质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在材料、工艺、检测等方面的工业创新;包括数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在生产制造过程的建模、仿真、运筹、控制、监测等方面创新;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制造设备和系统中的创新集成;包含经营管理和市场行销服务的CIMS、敏捷制造等新的概念。现代工业社会中工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工程教育的核心之一。然而从发展趋势看,现代工艺技术更重视新材料、新工艺、先进制造技术和系统、工艺过程的仿真、优化和监控。

工程教育的第三核心是管理和经营。工程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科学技术教育,现代工业是以社会化的生产过程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特征的产业。工程活动是社会化的工程技术和经济行为,或工程技术的社会行为(国防工程、环境工程、医疗工程等)。无论工程目标的实现或过程的优化,都离不开科学管理和合法经营。因此,现代管理科学、经营战略、法制规范、职业道德、公关和协同等,应是现代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工程教育与计划经济环境下工程教育的差别。

关于途径问题

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多种途径。按照创造性问题求解的理论,这是个多解命题,找到它的合适答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我们认为,其中的“合作和参与”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连续的过程,它甚至始于学前教育,直至工程师脱离工程界。可惜传统的学历教育把人们的创造性束缚了起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迫使青少年走进读书应试的死胡同。工科学生到毕业还不知道工程为何物,以为工业创新就是在“一级杂志”发表论文。许多中外杰出工程师在科技史和艺术史上是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创新业绩和奉献精神在工程史上是不可磨灭的。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工程教育的“合作和参与”中,学习前辈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精神,理解工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担起振兴中国经济、发展工程技术的光荣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