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更大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更大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更大,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孔孟的儒家思想,在先秦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八儒之中,孟荀两家影响较大。孔孟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特别对宋明理学有着更深的影响。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始,儒学为统治者所重视,《孟子》就已成为儒家道统的经典。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大概始于唐朝。

品读史之十二)

1952年10月,毛泽东路过曲阜,参观了孔庙。

据李家骥回忆:许世友向毛泽东介绍山东的文化古迹时常说,“到山东不看孔庙不好。”毛泽东当时不假思索地说:“对,应当再拜访一下孔老夫子。”

毛泽东说“再拜访”,是因为大约30年前,毛泽东曾经到过曲阜,拜访过孔子

10月28日,毛泽东吃过早饭后说:“我们走,我们到曲阜看孔夫子去。”

曲阜,孔子,毛泽东并不陌生。在南行的专列上,毛泽东与罗瑞卿、许世友谈了曲阜的来历和历史沿革。最后他说:

周王朝时封周公于鲁。因当时中央离不开他,就命周公的儿子伯禽在这里建国,他就是鲁国第一位国君了。曲阜作为王都前后有700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更大,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

到了曲阜,下了火车,在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前,毛泽东肃穆仰视了片刻说: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这里,孟子把孔子和几位先圣先贤进行比较,找出了‘圣’之所在。伯夷,因反对周武王消灭商王朝,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孟子谓其‘清者’;伊尹,是商初大臣,辅助商王太甲,因这位王破坏法制,被他放逐,代理其政,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孟子谓其‘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学习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孟子说他是‘和者’;只有孔子集先圣先贤之大成,是圣人中最适合于时代的人。他把孔子推到了最高境界。”

毛泽东边走边看,对旁边的人解释说:

“由于孔子的思想比较符合统治阶级的胃口,历代统治阶级给孔子戴了很多高帽子。”即孔子被后世称之为“圣人”。( 山东省档案馆编:《毛泽东与山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8页;盛巽昌等编著:《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 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7页)

毛泽东再次参观孔庙,谈了孔子,谈了孟子对孔子历史地位的评价,还谈到了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并不得志。出仕受挫,愤而去鲁,携弟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其政治主张无人采纳,无奈返鲁,晚年继续讲学,修《春秋》,订《诗经》。孔子门生记录收集孔子言论与弟子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它是儒家经典。反映孔子多方面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和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颇为不得志。他率门徒游说诸侯各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遍历齐、魏、宋、鲁、滕、邹诸国,奔波了二十多年,而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仁政”理想

当时孟子所游诸国,最能有所作为的是齐国,孟子自己也说过,“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孟子再一次来到齐国,被齐宣王封为客卿。但最后还是因齐宣王不能采纳他的政治主张而离职出走。这时他已60多岁了,从此便不再出游。

孟子的主张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晚年时终告失望,只好归隐故乡,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深入研究学术,著书立说。记叙他一生的行事,阐述其思想学说。可能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说的,“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既讲仁又讲义。

孔孟的儒家思想,在先秦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在他们死后,儒家学说却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垄断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指出:孟子逝世,儒家大道被废,到了秦代,焚书坑儒,“孟子徒党尽矣”。秦始皇以儒家为主要打击目标,作为儒学的正传,孟子一系不免首当其冲,所受打击也格外大。

秦亡之后,汉代兴起,除秦暴政,重视道德,于是儒学复兴,《孟子》一书被称为《传》。

汉高祖开始接受儒家的仁义思想和礼仪制度,较重视文化建设及意识形态的工作。汉文帝时,设置博士七十人,《孟子》与《论语》《孝经》《尔雅》,均置博士,叫“传记博士”。从一般诸子到立于学官,其地位无疑有了很大提高。著作与人往往是命运与共的,著作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对作者的重视。

汉武帝为了适应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接受了儒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孔子和孟子开始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在《论衡·对作》篇说:“杨墨之学不乱儒义,则孟子之传不造。”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孔子创立儒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学派的诞生,而且由于儒家讲学之风的影响,促成了诸子争鸣的形成和百家的诞生,带来了中国学术繁荣的第一个高潮。春秋末年,儒学与墨家学说就已成为中国两大显学。

孟子崛起于战国时期,辟杨墨、攻异端,捍卫了儒学的显学地位,也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孟子成了先秦时期儒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孙氏指孙卿,即荀子。八儒之中,孟荀两家影响较大。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孟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特别对宋明理学有着更深的影响。《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始,儒学为统治者所重视,《孟子》就已成为儒家道统的经典。故在汉代便有赵岐注本流行于世,赵岐把“拟圣而作”的《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著作焉。”

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大概始于唐朝。唐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韩愈是提倡儒家道统说的,他认为要恢复和继承儒家正统,必须从学习孟子开始,“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韩愈把孟子看作道统的最后一人,“功不在禹下”。还说,由于有孟子,“至今尚知尊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与孟尚书书》)他经常把孟子的名字和孔子并提,此后,孔子、孟子的思想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韩愈认为,儒家有一个源远流长的道统,它开始于尧、舜,经过禹、汤、文、武、周公,传到了孔子,孔子又将其传给了孟子,孟子死后,这一道统便中断了。后世的儒家虽不乏其人,但即使像荀子、扬雄这样的所谓大儒,也往往思想粗糙杂芜,含糊不清,难以与孟子相比。应当指出,韩愈等对孟子的推崇,还只是一种个人的主张,这种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官方认可。韩愈的道统说,则更多地显示出思想史的意义,而没有转化为具体的政典条文。

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榖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时又加翻刻,这便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表明孟子和《孟子》这一部书,在统治阶级的心目中,更居重要地位。

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选取《大学》《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之为“四书”,于是《孟子》的经典地位更加巩固了。

到明、清两代,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样《论语》《孟子》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之书。

也因此,《孟子》一书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其注本不下几十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部书,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各家之注《孟子》,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字上的解释,而且包含着对其义理的推崇和弘扬。而众多注本的出现,使《孟子》一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地位日益提高,被人们视为经典。正如《孟子译注》的作者杨伯峻所说的那样:“孟子作为孔子之学的继承者和弘扬光大者,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道统’之声。”

从汉代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起,至唐、宋、明、清时代,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是经历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对其进行涂抹改装,尤其是汉儒和宋明理学家的修饰打扮,他们想借助“至圣”和“亚圣”的威灵来维护封建统治,才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论语》与《孟子》,而且深通经史,所以他以一种深邃广博的历史视野,以一种洞彻上下两千年思想史的眼光,评价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后世影响更大,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这个评价,孔孟当之无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