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孟之间的儒家师承关系

孔孟之间的儒家师承关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曾子还忠实地贯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从上述曾子对孔子学说的孝道和仁、礼思想的态度看,曾子在孔子学说的传承关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子思也是孔孟之间儒学传承的一个中间环节。孟子这种以德抗位、傲视诸侯的思想,也是受到子思的影响。

第一节 孔孟之间的儒家师承关系

img50

孟子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相传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曾游说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国,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当时有很大影响。但他的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得不

到当政者的采纳实行。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著述《孟子》七篇。孟子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

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的仁政主张、性善学说、“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观点都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战国中期,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国家,是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各大诸侯国君主都想“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做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孟子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以辅佐圣君统一天下的贤臣自居。

孟子的生年距孔子的卒年约为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出现了分化。

《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还提到不属于八派的两派,共有十个派别:子张之儒,颜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子夏之儒,子游之儒,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其中,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分别是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派别,其他八个是孟子以前或与孟子同时的派别。

孔孟之间儒学传承比较可考的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个系统。曾子、子思都没有著作传世[1],从《论语》《孟子》中可以略知他们的思想学说,看到他们对孟子的影响。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国竹简中有《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等篇,学者们认为这是与子思有关的文献。

曾子(前505—前436年),名参,字子舆,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发展了孔子的孝道。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追远,是追念远代祖先,都属于孝道。他认为提倡孝道可以移风易俗,使老百姓变得忠厚。传说曾子侍奉父亲曾晳极尽孝道。他事亲小心恭顺,重在秉承长辈的意志,不仅是供给衣食(见《孟子·离娄上》)。曾晳喜欢吃羊枣(软枣),他死后,曾子思亲悲伤,连羊枣也不忍吃了(见《孟子·尽心下》)。曾子还忠实地贯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用“忠恕”二字概括孔子之学,符合孔子“仁”学的推己及人之意。又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也就是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他把“仁”的精神推广开来,提倡仁政,反对暴政。他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就是反对越礼,对维护孔子的“正名”主张具有重要意义。在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像立遗嘱似地劝告鲁大夫孟叔子要重视三件事:严肃自己的容貌(“动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正颜色”),说话注意言辞声调(“出辞色”),表现出“复礼”的极端忠诚。从上述曾子对孔子学说的孝道和仁、礼思想的态度看,曾子在孔子学说的传承关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朱熹所说“曾氏之学,独得其宗”(《大学章句序》)是有根据的。此外,曾子和门人可能还是《论语》的编纂者。《论语》中对孔子弟子唯曾子和有若称子,而曾子的言论较有若为多,这些便透露出《论语》编纂者与曾子有师生关系的消息。

曾子是孔、孟之间儒学传承的中间环节。首先可以从孟子学说的内容得到说明。孟子提倡孝道,而许多关于孝道的内容就是取材于曾子的言行。孟子的“仁政”“王道”主张,更明显地受到曾子反对苛政、体察民情言论的启迪。同时还可以从孟子对曾子人格的推崇看出曾子的影响。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他是以孔子为榜样的,对孔子的弟子们一般并不放在眼里,唯独称道曾子。孟子还有一段论勇敢的言论,意思是这样的:北宫黝是一个勇敢的人,他肌肤被刺而不颤动,眼睛被戳而不眨眼;既不忍受卑贱的人的侮辱,也不忍受大国君主的侮辱;毫不畏惧有权势的人,国君骂他,他一定回击,把刺杀国君看得像刺杀卑贱的人一样。孟施舍也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不能战胜的敌人,跟面对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能够保持无所畏惧的精神。而曾子的勇敢与他二人不同,曾子是以是非曲直为依据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同上)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对方纵然是卑贱的人,曾子也不去恐吓他;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对方纵是千军万马,曾子也勇往直前。在孟子看来,北宫黝、孟施舍的勇敢都是意气用事,曾子建立在正义信念基础上的勇气,才是大勇。孟子推崇曾子的人格,从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发挥出“反身而诚”的理想人格修养境界,也就是他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与后来封建社会中对君主奉行“妾妇之道”、奴颜婢膝的多数官吏形成鲜明的对比。

子思(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嫡孙,曾子的学生。孟子受业于他的弟子。子思也是孔孟之间儒学传承的一个中间环节。据《孟子·万章下》的记载,鲁缪公和费惠公都很尊重和厚待子思,但都没有重用他。鲁缪公屡次问候他,送肉给他,却没有像传说中的尧对舜那样把自己的儿子送来跟他学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更没有把他提拔到高位上来。于是子思很不高兴地说,鲁缪公是把他当犬马一样蓄养。有一次,鲁缪公对子思说,古代具有千乘兵车的国君若同士人交友,是怎样的君主呢?弦外之音,颇有夸耀自己礼贤下士的意思。子思干脆不客气地回答说:“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就是说国君对贤者应当事之如师,而不应当视之为友。孟子发挥说:“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他认为在官场是论爵位的,在乡里是论年辈的,在治国大事面前却是论“德”的。孟子这种以德抗位、傲视诸侯的思想,也是受到子思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