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东亚模式 的主要代表之一。经由农协销售的农产品占总流通量的50%以上。日本政府在农产品流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大多体现在信贷政策、 财政政策、 农协立法、 反垄断立法等方面。此外, 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比较规范有序, 具有严格的商业信誉保障体系, 并用法律来加以保证。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东亚模式 (批发市场模式) 的主要代表之一。 东亚模式以小农户为主, 农业生产比较分散, 因此生产者组织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 一方面, 生产者组织可以把细碎的个人出货规模化, 不仅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费用, 还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给予相对个体的农户一定的话语权, 保护农户的利益。 另一方面,生产者组织把更多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农户, 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减少盲目生产带给农户的损失。 此外, 东亚模式中消费端也不像北美模式那样由一些大型销售商 (连锁超市) 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东亚模式中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组织模式

在日本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 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联合会 (农协), 农协是根据1974年日本国会通过的 《农业协同组织法》, 由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户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 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力量的、 遍及全国的民办官助农民经济团体。 日本农协是组织日本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关键组织, 在农产品流通的各环节, 如组建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 组织物流、 商流、 信息流及组织结账等方面, 作用巨大。 在日本, 约有97%的农民加入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农协采购。 农协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批发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地供货团体是农协, 农协利用自己的组织系统, 以及拥有保鲜、 加工、 包装、 运输、 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的优势, 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 进行统一销售, 担当了生产者与批发商之间的产地中介。 经由农协销售的农产品占总流通量的50%以上。

日本农协是连接市场和农户的中介, 是最主要的产地供货商,借助组织化、 规模化的销售模式, 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 解决了生产规模小、 产品销售分散的问题, 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垄断力量。 农协为农民提供产前、 产中、 产后的一系列服务: (1) 生产指导, 推广新技术、 新品种、 病虫害防治手段等; (2) 协助经营, 为农产品包装、 质量检测、 仓储运输提供资金、 设施和技术支持;(3) 发布市场信息, 根据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及时发布客观科学的市场报告, 向农户提供市场供需信息; (4) 拓展销售渠道, 帮助批发市场、 大型超市和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丰富农产品的销售网络; (5) 提供经济和法律援助, 为经济困难的农户提供贷款、 融资等金融服务, 针对销售产生的纠纷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

日本政府在农产品流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上制定了许多法律、 法规给予保障, 对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从宏观上协调发展。 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大多体现在信贷政策、 财政政策、 农协立法、 反垄断立法等方面。 此外, 政府还建立了高效、 综合的农业管理体制。 由于日本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健全, 机构和职能配置合理, 给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 日本农产品的生产管理、 产后加工、 安全卫生、 上市运销、 零售消费等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能归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二、 交易模式

日本的中央、 地方批发市场都以拍卖交易方式为主, 通过买方的竞价购买, 使价格的形成过程公开透明, 有利于交易双方理性的交易决策。

由市场管理人员用电子显示板公布产地、 品种、 质量、 数量、价格进行拍卖。 经纪批发商或参加买卖者进行激烈的竞买, 价高者得。 竞争使少数有实力、 经营得法的批发商发展成为批发株式会社, 有的则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日本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产销一体化的条件也基本具备, 但是由于日本地少人多, 人地关系相对紧张, 其农业生产只能建立在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因此, 日本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流通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农产品市场向拍卖市场的方向发展, 走出了一条节约交易时间和费用的高效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之路。

三、 仓储模式

日本农产品物流的公共设施以及保鲜、 冷藏、 运输、 仓储、 加工等服务体系和设备十分完备。 日本的批发市场实现了与全国乃至全世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网, 批发市场能够发挥信息中心功能, 可以实行按样品交易, 做到商物分离。 日本还发展起了一个以储运技术、 包装技术等专业物流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体系。 先进的储运技术可以减少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 提高农产品运送的速度; 先进的包装技术可以增加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附加值, 使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更高。

四、 配送模式

日本便捷的交通网、 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 有效的保鲜设备、 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 为实现农产品低成本、 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日本的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发达, 公路、 铁路、 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 公路呈网状结构, 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 日本的铁路运输也十分方便, 一些农产品收购站、 仓库和加工厂都建有专门的铁路线。

日本农产品物流虽然渠道环节多, 但是渠道流通规范化、 法制化、 效率高。 日本农产品一般通过两级或两级以上批发渠道后, 才能把农产品转移到零售商手中, 其流通费用是美国农产品流通费用的1.5—6倍。 尽管流通环节多, 但日本批发市场采用拍卖、 投标、预售、 样品交易, 甚至同一产品两家机构同时拍卖的形式, 形成的价格公开、 公正。 此外, 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比较规范有序, 具有严格的商业信誉保障体系, 并用法律来加以保证。 批发商 (农协) 大都在所经营商品的包装上, 清晰地表明编号, 并广泛实行分等级和规格化包装, 使买卖双方如果要准确、 清晰地了解交易商品的品级数量、 通过描述或看样品就能确定, 因此交易效率很高, 也为电子商务交易创造了条件。

五、 加工模式

面对日本国内人民饮食结构的逐渐变化, 加工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加大,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日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着重发展多层次加工, 推行就地生产加工的方针, 在生产基地建立 “生产—加工—销售” 的一条龙产业体系。 不断引进新技术, 培养专业人才, 发展本国特色的农产品加工。 日本的加工产品可直接运往市场进行销售, 也可以由加工厂与超市和零售店合作, 定期送货。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平均效益是中国的7—8倍,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严格, 经济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行; 二是发展专业化工厂, 不贪多贪大, 不搞全能厂, 专业化协作有利于节省成本, 改进生产工艺和研制新产品; 三是紧密衔接生产和流通, 提高产业链条的整体效率。

六、 包装模式

随着本国消费者对农产品保鲜要求的逐渐提高, 日本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的包装模式创新日益引起业内的重视, 采用创新材料和创新方法实现产品的保鲜包装。 使用特殊瓦楞纸箱, 应超级市场要求采用小袋包装, 应用电脑化包装流水线作业, 在包装机上配有充填保鲜剂的机械, 在瓦楞纸箱中放入储冷剂和吸湿剂等。 新鲜的农产品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七、 食品安全模式

日本农产品领域有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鲜活农产品的供应, 直接关系国民生活的质量与食品安全。 日本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从分级包装入手, 建立农产品产地追溯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 建立农产品品牌和信誉; 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管理, 实施快速检测与化学分析检测结合的检测手段, 保证食品安全; 管理部门职责明晰、 体系健全, 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由财政投入。

从质量安全管理角度来看, 日本的最大特点是对农产品和食品的管理集中统一, 充分体现优质优价特点。 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食品品质管理系统, 制定个别产品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标示基准等规格标准, 由生产商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 将该产品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产品检验合格后, 经评委级的检验机构决定是否准予标示合格标志。 日本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产地都必须按标准进行认证, 符合有关标准, 并得到认证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才能使用某种标志, 取得进入市场的资格。

八、 信息管理模式

日本批发市场的信息流通设施完备, 实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网,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日本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高, 促进了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发达的全国交通网络和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 为日本农产品实现货畅其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日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使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有了快速的发展。 日本的批发市场装备了完善的信息流通设备, 实现了发挥着集中市场信息的信息中心功能, 交易双方实行只看样品的信息交易, 不必现场看货和实物交易, 而实物则由产地直接向批发市场、 集配中心、 超级市场等运送, 做到了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在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零售服务方面, 电子网络销售近年来在日本十分流行。 消费者只需发送一个电子邮件, 运输公司就能及时的送货上门, 并且保证质量, 第三方物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九、 批发市场管理模式

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以批发为主,20世纪90年代日本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果蔬占总量的80%左右。 日本土地规模小, 农业生产经营分散。 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 大流通之间的矛盾, 从而形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 日本于1921年颁布 《中央批发市场法》, 将中央批发市场的开设、 管理、 交易等纳入法治轨道,1971年又将其改为 《批发市场法》, 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管理范畴, 以后每隔5年修改一次。 自此, 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 规模化,成为日本农产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日本只存在销地批发市场, 并且只准经营批发, 不进行零售,同时对参与市场的批发业者有严格的条件控制, 不允许非交易者直接进行交易。 日本批发市场主体数量不多但规模都很大, 并且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领域。 这样既保证了批发市场内的交易秩序, 同时又保证了交易的规范化和公平竞争的实现。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日本是一项重大的公益性事业, 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在贷款利率、 贷款期限、 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优惠。 从1971年开始, 日本政府每10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划, 每5年进行一次修改, 使得日本农产品流通市场具有长期规划, 得到了有序发展。 同时, 政府对于批发市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批发市场本身是公立的, 但市场内批发公司是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私营企业。

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明确定位于公用事业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 批发市场在农产品营销中的作用比较突出, 发挥着商品集散、 价格形成、 信息传递、 产销调节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功能; 虽然仍以小农经营为基础, 但批发市场交易的现代化程度很高。

十、 零售市场管理模式

日本地少人多, 农产品自给率低, 需要通过大量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民需要。 但是, 日本国内农产品市场发达, 政府为农产品零售市场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日本农产品零售主要针对国内市场, 通过政府和农协的共同努力, 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并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

十一、 供应链模式

目前, 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农产品从农户生产开始一直到消费者手中, 通过批发市场这个中心环节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运作体系, 使农产品的流通高效快捷。 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仅有 “生鲜三品” (蔬菜水果、 水产品、 肉类) 在市场上流通, 所以日本的流通体制常常因产业部门和产品部门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生鲜食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

1. 生产者—各种出货组织—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

2. 生产者—超级市场—消费者;

3. 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

其中,1是主要渠道。 日本批发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形成较为公正的价格和进行公平的交易。 批发市场的作用是保证流通商品的质量和数量, 产生市场价格, 调节生鲜商品的流通数量以保证市场稳定。 具有集货、 分货、 价格形成、 信息发布、 财务交割等主要职能。

十二、 服务模式

日本围绕批发市场, 衍生了丰富的增值服务体系。 首先是市场信息服务, 每天全国各地重要批发市场的市场信息都被集中起来,提供给农户使用, 从收集、 整理到公布给用户的全过程只需要3—5分钟。 其次, 围绕批发市场有多种类型的服务组织, 为批发市场交易提供商品买卖、 运输、 信息、 金融等配套服务。

十三、 品牌建设模式

日本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 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质量; 二是大小; 三是重量; 四是包装; 五是品名和产地。 根据鲜活农产品不同类型, 相应设立不同的分级标准, 在鲜活农产品销售包装上实现按级包装, 包装精良, 包装标签说明完整。 日本农产品尊崇高标准化, 从三个方面保证鲜活农产品有效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 一是统一价格; 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建立品牌和产地追溯制度, 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 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预冷、 整理、 储藏、 冷冻、 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 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

十四、 国际化模式

日本由于人多地少, 所以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民需求。 为了保护本国农民, 日本合理运用了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为理由, 通过立法制定环保公约、 法律、 法规和标准等, 对国外商品实行准入限制。 绿色贸易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加隐蔽, 因此日本频繁使用绿色贸易壁垒, 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 日本在2006年颁布的 “肯定列表制度”, 涉及734种农业化学品和51392个限量标准, 平均每种农产品的残留量限量标准多达200项, 最多的超过400项。 这一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检测标准, 给其他国家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不同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为日本农产品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国内竞争环境, 保证了日本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十五、 日本发展农产品流通的经验

(一) 重视采用信息系统, 强化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步伐加快,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信息追踪系统。 该系统较为突出的特点是: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 保存各种生鲜产品的数据, 构建了全国共享的生鲜农产品数据平台, 为提高农产品的可追溯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此基础上, 消费者能方便地通过互联网将购买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反馈给相关企业和部门, 经管理部门追踪, 找出问题的根源, 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 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 完善批发市场流通体系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划、 实行审批制度、 资金扶持等措施, 对批发市场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行政管理, 建立了批发市场交易规则, 培育和完善了批发市场的功能,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批发市场体系。

首先, 日本政府对批发市场发展制定了具体的法规条文, 对合理设立和配置批发市场、 制定发展规划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规定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及中央批发市场的发展规划不仅要经过农林水产大臣的批准, 同时还要接受食品流通审议会的审议; 地方批发市场发展规划的制定要遵循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方针, 通过都、 道、 府、 县知事的审批; 批发市场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旧是能够满足10年内对批发市场的需要。 其次, 政府还对各地批发市场制定条例提供了规范。 同时, 日本政府对市场的建设及重要设施的改善都给予必要的支持, 也通过发行地方债券、 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此外, 日本农产品的生产、 加工、 安全卫生、 上市运销、 零售消费等生产和流通诸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能归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在全国层面上由农林水产省流通部门负责农产品流通行政管理, 在省市层面上由地方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的流通室负责行使职能。 这种体制减少了多头管理, 提高了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

(三) 采用拍卖交易方式, 实现交易的公平、 透明

日本生鲜农产品的批发交易主要以拍卖的方式进行, 已逐渐从手工拍卖过渡到电子拍卖阶段, 进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化。 拍卖最基本的做法是将农产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买家, 其前提是农产品销售时必须采取无条件委托销售的方式。日本的农产品生产者将农产品无条件地委托给农协, 由农协将各地会员的农产品进行集中、 分级、 加工、 包装后, 再委托给代理商进行拍卖。 而代理商则会主动跟农协联系, 提供各销售地市场的需求与价格信息。 因此, 事实上日本的农产品生产者、 农协和代理商之间的委托代理销售关系, 是一种以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为基础的相互服务关系。

拍卖交易不因购买方规模的大小而产生交易条件上的差异, 且报价成交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都很高。 中央批发市场因拍卖而具有生鲜农产品价格发现功能,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影响农产品生产组织、 稳定农产品价格、 合理农产品流向的作用。 此外, 目前日本农产品拍卖已经基本实现电子化, 拍卖效率很高, 通常只需要2—3分钟就能完成一笔交易。

(四) 制定分级包装、 质量检测制度, 保证农产品质量

日本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分级包装、 质量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为保证质量, 日本采用了共同运销体制, 即由农民团体共同办理运销, 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将生产的农产品集体地组织运销和供应。 在此体制下, 分级包装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单位进行, 质量检测以销地批发市场为基础进行。 日本批发市场积极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和相应管制体系, 不符合标准的生鲜农产品不得进入消费领域。

(五) 充分发挥农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日本的农协全称为 “农业协同组织联合会”, 是日本的农业合作组织。 农协通过覆盖全国农村的网络, 为农户在产前、 产中、 产后提供全方位、 综合化的服务, 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是农协的会员。

农协在日本农产品流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协以全国网络化的组织机构为基础, 建立了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 通过这一信息网络, 基层农户将收集到的生产资料供应、 农产品生产以及流通销售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县级联合会和中央联合会, 上级联合会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后, 再通过信息网络下传至农户, 指导农户的生产。 同时, 农协的信息网络还与全国的批发市场、 储运团体、 加工企业、 超级市场等建立普遍的联系, 从而在农协的信息系统中, 随时都能知道什么时间、 什么产地、 向哪个销地市场上市了什么品种、 多少数量的产品及价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