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客观逻辑农业受土地资源约束,无法吸收总量剩余劳力。
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_农村社会学新论

二、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就是视工业为富裕农村的根本、将工业作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把工业作为农村经济主战场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1.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客观逻辑

(1)农业受土地资源约束,无法吸收总量剩余劳力。中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据土地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全国实有耕地18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54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仅5.29亩。从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的角度出发,每一农业劳动力至少要耕种12亩土地,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效益。据此推算,全国共需要配置种植业劳动力1.5亿人,加上林牧副渔业需要配置6000万人,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量保持在2.1亿人左右较为适宜。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38亿人,剩余劳力达2.28亿人。[22]而城市的非农产业也无法吸收这么多剩余农村劳力。只有开辟乡村工业这条道路才能吸收剩余劳力。

(2)农业设施化水平不高,无法吸收季节剩余劳力。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在野外自然环境里进行的,农业生产还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这样就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的季节剩余现象。许多农民只能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经商。如我国农村已转移的劳动力中,约有57.1%属于季节性转移,其中乡内转移中有43.2%属于季节性转移,外出劳动力有79.3%属于季节性转移。这些已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大约有80%带有兼业性质。[23]这种季节性农业剩余劳力也只能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来解决。

(3)工业生产利润高于农业。许多乡镇和行政村领导甚至许多农民也认为发展工业利润大,收入多,远比发展农业划得来些。所以,一些临近城镇的具有区位优势的农村地区和地下矿藏储量大的农村地区,就自发地办起工矿企业,不仅可以为本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乡镇和本村财政收入以及辖区农户收入水平。所以,农村地区连续出现了大量的乡村工业,加速了农村工业化。

相比之下,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工业不同。乡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工厂工人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农业劳动力常年或季节性地离开土地,脱离农业生产,聚集在社区工矿企业,从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70%是依靠就地转移实现的,30%是由城镇吸纳的。同时,在这一期间,中国乡镇工业职工人数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48%,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8.7%上升到36.8%,乡镇工业职工人数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由5.7%上升到14.5%,占全国工业劳动者的比重,由28.5%上升到62%。这说明,中国的工业化已基本形成城镇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平分秋色”的局面。[24]但是农村工业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严重浪费了农村土地资源、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2.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操作

(1)大力发展乡镇非农企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的、建在农村地区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行业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行业。据1999年第6期的《乡镇企业导报》报道,到1998年止,全国已有2004万家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1567亿元,全国乡镇企业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186亿元,营业收入近89351亿元,实交税金1583亿元,实现净利润4635亿元。[25]乡镇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发展。主要表现:第一,改变了农村经济科技含量低的局面,使农村社区也拥有了一些新兴产业。目前,在我国转让专利中,约有60%的技术专利被乡镇企业购买使用,乡镇企业新增投入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科技投入,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通过科技引进,农村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现在农村社区已有食品加工、服装机械化工、电子通信、汽车、医药产业。第二,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现在乡镇企业职工人数达12537万人,大多数是农民工。在整个农村地区,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已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的27%。第三,改变了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在没有乡镇企业以前,农村只有农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社会管理者、个体劳动者等四个阶层。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农民工、雇工等新阶层,使农村私营业主、农民工、雇工结构发生了变化。第四,在乡镇企业发达的乡镇,农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随之变化,接受了工业社会、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第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群体素质。

(2)促使农民非农化。乡镇非农企业吸纳了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民乐意成为工人。一个乡镇或一个行政村已经走上了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道路,就只能将农民培养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在职业、技能、身份、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福利等方面转化为非农民,更好地发展乡村工业。农村基层组织为农民转变身份服务,建立一些能够进行劳动力市场行情分析、预测的中介组织,及时地给农民提供信息咨询;要通过政策、法律和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领域谋生挣钱的能力和素质。

(3)发展小城镇。非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乡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就需要把非农产业集聚地区发展成小城镇,为乡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工业化与建设小城镇相结合,两者可以互相促进。乡镇企业分散在自然村,从业人员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不利于乡镇企业发展。其理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需要相对集中,要求有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前乡镇企业都难以做到这些,客观上要求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如果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办在小城镇,就会有更大的发展。因为小城镇区位条件比较好,比农村更靠近大中城市,乡镇企业易于接受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易于掌握信息,进行商品交流;小城镇范围比自然村大,易于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小城镇一般都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可供企业使用,若需扩建这些设施也可以少用投资。[26]乡镇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自然也就可以更多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4)营建资金支持机制。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农村走工业化道路,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城市工业发展很快就是因为有一个强大资金支持系统,但一个乡村发展工业就缺乏这个基本条件。就我国来说,农村没有商业银行体系,农户也没有充足的剩余资金可供乡村企业吸收,而且我国农村一直存在资金外流现象。农村工业化融资可能的途径有:第一,农业剩余直接转化为工业及其他非农资金;第二,用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第三,由银行、信用社或其他金融组织贷款支助兴办农村非农企业;第四,引进外来资金。还需要探讨农村资金运动的特点和问题,研究加速农村工业化资金流通,吸引国内和国外资金,融通民间资金,搞活农村工业生产和流通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