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客观逻辑从理论上讲,以农为本地发展农村社会是合理的,因为农业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产业,没有农业,人类社会就无法运转。
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_农村社会学新论

一、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就是自始至终地视农业为农村社会的根本、将农业作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把农业作为农村经济主战场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1.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客观逻辑

从理论上讲,以农为本地发展农村社会是合理的,因为农业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产业,没有农业,人类社会就无法运转。从实践上看,许多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适合发展农业。

(1)农业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根本产业。农业是社会系统的根本产业。第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命之源。第二,农业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系统发展的母体。人类一切文化源自农业,人类的复杂的社会组织系统源自农业分工。农业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第三,农业为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保护着自然生态环境。人类一直在利用农业这种古老的生产形式,修补着和改善着自然生态环境。第四,农业充当着人类家园中最重要的生态链。农业是人类把自然圈和社会圈联系起来的主要劳动方式。农业一方面把自然界的蛋白质营养物质转移到社会圈,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圈物质能量转移到自然圈,形成保证人类社会运行的良好的生态链条。农业系统不仅关系到自然环境再生产的质量和规模,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生存潜力、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可见没有农业,人类就无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

(2)农业支撑着整个社会发展。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从自然界索取生存资料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早文明之一。从生产本质看,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人类社会的农业发展史表明,农业的功能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自古以来,农业就为人类提供食物,具有生存功能;也为国家提供赋税,具有财政功能;为植物、动物移栽和培养提供地域空间,具有生态功能;为百姓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为帝王游猎休闲提供园林园艺场所、为居民生活美化庭院,具有生活休闲功能;为人类创造农耕文化提供劳动过程,具有文化功能;为社会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具有社会功能。农业就是因为具有如此多的功能,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和进步。

(3)农业是农民最熟悉的职业。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群体,经过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熟练掌握了农作物种植、禽畜、水产养殖、加工技术,农村社区发展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只要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模式、开拓更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只要国家采取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专门发展农业是能获得较高回报的。由于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只要随着社会变化不断改进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4)农业自然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拥有工业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以复合功能形式满足人类社会需要。首先不同类型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的作用。农业自然资源不像工业品那样具有无差异实用性,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空间固定性。其次,每种生态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改良土壤、涵养水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第二,以持续有效特点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工业资源的使用价值有时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工业资源要么消耗殆尽,要么有用性大大降低,要么其使用价值消失。而农业自然资源的多种使用价值只要利用适度,其多功能就可以永续利用。

2.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操作

(1)将农村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开发。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改变以农民进城为重点而推动城市化的办法,将农村、农民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起飞和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基地,充分地开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传统价值,使农村真正成为对城市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新农村。第一,把农村建设成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粮食生产基地。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无污染的粮食和蔬菜生产等。不发展污染型的企业,突出农业和手工业。第二,把农村建设成为国家的文化传统教育基地。把农村的社区凝聚力和邻里互助精神以及敬老爱幼、吃苦耐劳、朴素节俭、奋发图强、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等主要以农民为载体的民族优良传统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之对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形成经常性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三,把农村建设成为国家的广阔就业基地。为农民自身的就业开辟广阔的天地。把农业家庭经营作为一种正常的生产方式和就业方式看待。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刺激农村社会需求,创造农村就业机会。

(2)确定农业的第一产业地位。按照第一产业的规律和农业开发规律来发展农业。这就需要真正将农业作为产业而不是副业或低于工业的传统产业来对待。应该建立农业的就业规范,制定家庭农业经营方式也是一种就业方式的政策;同时应该建立农业生产各个门类及各个行业的基本标准。

(3)建立农业工人制度。一定要实行农民的职业分类,按照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对不同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不同的生产过程评定不同的等级,特别是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农作为评定等级的专家,这样,农民也有了不同的专业,包括平整土地、播种、间作及收获等各个工序,就会产生出无数的熟练工人。从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的要求出发,广泛建立各类农业技术学校,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使农业生产者成为国际化的熟练的劳动力。[19]

(4)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为了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使农户发家致富的农业产业,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尤其要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改革小型水利投资和管理体制这三件事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还要建设好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市场设施等,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5)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由于大多数农民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位,市场竞争能力小,为此,在实施以农为本的农村发展模式地区应放手建立各种各样的农民组织,提高农民群体在市场上、社会上、政治上的社会地位,扩大他们的各种社会活动能力。

(6)发展设施农业。这是使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因素,完全或部分地摆脱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制约,使动植物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延长生产季节、获得最佳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用工业化的设施装备农业部门,使农业生产有了固定的生产车间(温室)、产成品加工车间、生产设施和工具装备,按生产计划、生产工艺、生产和产品技术标准、工业化作业流程组织农业生产;用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农业生产;[20]利用工业化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在单个农业生产企业内部建立产、供、销系统和独立成本核算制度。这样保证农业实现工厂化连续作业,周年生产,通过可控条件下农产品的高产高效,满足社会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和农民增产增收,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质量和生活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解决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带来的种种弊端:一是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社会化生产,有利于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进入市场,克服以前盲目进入市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先进技术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并且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成了平均利润的分享者,农工商各方面、各环节由此结成牢固的利润共同体,具体地体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建设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可以是农业乡镇企业、农民联合自办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营组织、具有辐射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可以是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科研、教育、推广及农资供应的农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农办实体,也可以是大中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第二,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基地建设要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突出特色、围绕龙头,连片开发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基地建设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布局,但不得侵犯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处理好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可以是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也可以是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注意保持和增进农户的利益。[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