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品一般知识

商品一般知识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无形商品又叫附加商品,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善于开发和利用适当的无形商品,一方面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三章 商品知识

【案例导入】

走进任何一个超市,我们都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这些提供给消费者购买的千差万别、难以计数的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商品。超市经营的商品品种必须符合目标消费者可能购买的商品结构的宽度和深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共同组成商品的结构。大型超市从食品、药品、日用品、玩具、衣物、运动器材直至家电一应俱全,娱乐、餐饮、修理等服务也应有尽有,鼓励消费者一次性完全购物。

请思考:

1.什么是商品?

2.商品是怎样分类和编码的?

一、商品一般知识

1.商品的含义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简单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从一个方面来理解。

①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

②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不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因而也不是商品。

(2)商品是人类有目的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人类有目的的劳动产品,是人和社会需要的物化体现,可以包括实物、知识、服务、利益等,实物商品的整体概念应包含三个层次内容:一是核心商品,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某种用途的功能。商品对人的有用性是以流通商品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核心商品是商品整体概念,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部分。二是有形商品,有形商品部分是指是由商品的成分、结构、外观、质量、品种、商标、包装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三是无形商品又叫附加商品,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例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售后技术服务、免费安装调试、质量保证措施等。善于开发和利用适当的无形商品,一方面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

2.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也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任何商品都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否则是没有人要的。如衣服可以保暖,书报可以供人们阅览,相机可以用来拍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物理或化学性质)。物品对人有用,指的是他的某种物理或化学性质对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一件衣服换两箱苹果,两箱苹果就是一件衣服的交换价值。在交换中,它们能够相互交换,这说明在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在量上可以作比较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比如都付出了20小时的人类劳动。由此看来,劳动产品,只有当它经过交换而转移到别人手中时,才成为商品。所以,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以外,还具有这种同其他产品相交换的属性。商品同其他产品相交换的属性和量的比例,叫做交换价值。

(3)价值。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

二、商品分类及编码

1.商品分类的概念

分类是我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科学的分类可以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事物条理化,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商品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为满足某种需要,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志或特征,将商品集合总体科学地、系统地逐次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品类或品目、品种,乃至规格、品级、花色等细目的过程。一般来说,商品的大类是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业来划分,既要同生产领域对口,又要与流通组织相适应。例如,将商品划分为食品、纺织品、百货、五金、文化用品等几大类。商品的小类或品类是指具有若干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商品的总称。商品品种是按商品的性能、成分等方面的特征来划分的,如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商品细目是对商品品种的详尽的区分,包括商品的规格、花色、质量等级等内容,如特级西湖龙井茶、一级茉莉花茶等。

(1)按商品用途分类:一切商品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一定用途而生产的,因此商品的用途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标志,也是探讨商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研究、开发和流通。它不仅适合对商品大类的划分,也适用于商品种类、品种的进一步详细划分,如生活资料类的商品,按用途可分为食品类、衣着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等类别。

按商品用途分类,便于比较相同用途的各种商品的质量水平、产销情况、性能特点、效用,能促使生产者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并且能方便消费者对比选购,有利于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衔接。但对储运部门和有多用途的商品不适用。

(2)按商品原材料分类:商品的原材料是决定商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原材料的种类和质量不同,因而成分、性质、结构也不同,使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选择以原材料为标志的分类的方法是商品的重要分类方法之一。此种分类方法适用那些原材料来源较多、原材料对商品性能起决定作用的商品。例如纺织品按原材料可分为棉纺织品、毛纺织品、麻纺织品、丝纺织品、化学纤维织品等。鞋类商品可分为布鞋、皮鞋、塑料鞋、胶鞋等。

以原料为标志分类,为确定销售、运输、储存条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保证商品流通。

(3)按商品生产方法或加工程度分类:很多商品即便采用相同的原材料,由于生产方法不同,也会使商品具有不同的质量特征,从而形成不同的品种。由此可见,生产加工方法也是商品分类的主要标志。如茶叶按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植物油脂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毛油、脱胶油、碱炼油和精炼油。

按生产方法分类,特别适用于原料相同,但可选用多种工艺生产的商品,优点是因为生产方法、工艺不同,突出了商品的个性,有利于销售和工艺的革新。但对于那些虽生产方法有差别但商品性能、特征没实质性区别的商品不宜采用。

(4)按商品的化学成分分类:商品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对商品质量、性能、用途等有着决定性的或密切的影响,所以按化学成分的分类方法,便于研究和了解商品的质量、特性、用途、效用和储存条件,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分类方法。如化肥按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等。

(5)按商品的生产季节分类:某些农产品和畜产品由于生产季节的不同,品质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按商品的生产季节进行分类。如茶叶按鲜叶采摘加工的季节不同,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稻谷按生产季节的不同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2.商品编码

商品编码是指用一组有序的代表符号来标明商品分类体系中不同类目的商品的过程。商品科学分类为商品编码的合理性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编码是否科学得当也会直接影响商品分类体系的实用价值。一个好的商品分类体系如果没有一套运用方便的代码,就会给组织商品信息、运用商品信息、促进商品流通合理化以及商品管理信息化带来困难和麻烦。商品编码与商品分类密切相关,在实践中也称为商品分类编码。

→小知识:什么是生鲜食品?

生鲜食品的概念源于外资零售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生鲜食品经营普遍为国内消费者所认同,但是业内人士对生鲜食品的理解不一,经营的项目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异。

目前生鲜食品较有代表性的是指的“生鲜三品”,即:果蔬(蔬菜水果/PRODUCE)、肉类(MEAT)、水产品(SEAFOOD),对这类商品基本上只做必要的保鲜和简单整理,未经烹调、制作等深加工过程就可上架出售,因此可归于生鲜食品类的初级产品;再加上较常见的、由西式生鲜制品衍生而来的面包(BAKERY)和熟食(DELI)等现场加工品类,就由初级产品的“生鲜三品”和加工制品的面包、熟食共同组合为“生鲜五品”。在超市实际运作中,也常把其他一些食品项目,如日配乳制品(DAIRY)、冷冻和冷藏食品(FROZEN)、散装杂粮、蜜饯糖果(BULKFOOD)等与生鲜食品作为同一部类经营。严格说来,这些经营项目不属于生鲜范畴,但由于以上特点和归类管理的需要,通常会与生鲜品并类陈列和统一管理。

以上各项食品组合在一起基本上覆盖了目前生鲜食品的主要分类,在消费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关联性。经营者可根据超市规模、店面布局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经营项目和经营重点。

与超市中经营的其他商品相比,生鲜食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殊属性。生鲜食品多属于非标准化的季节性商品,鲜活生鲜品又易腐烂变质,属于散装无条码商品并需要用称重打条码方式售卖,保质期比较短,都需通过保鲜和加工来进行保存。保鲜即保鲜处理,新鲜的食品送到商业企业中来,必须运用保鲜设备对它进行保鲜处理。很显然,生鲜食品如果失去了生鲜的特性,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所以,保鲜就是保商品的价值,即通过管理来实现保值。保鲜加工处理是利用各种加工设备,使加工食品通过加工达到增值的目的。如一捆芹菜在市场上卖0.8元1斤,但经过洗、切、包等加工过程,会变成2元1斤,也就达到了增值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