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省己”就是“为己”吗

儒家的“省己”就是“为己”吗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都是有欲望的,儒家强调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谈到省己时,很多人都会想到“为己”一词。作为现代人,一看到“为己”两个字,就会想当然地把它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己”联系起来。其实,儒家所提的“为己”,与现代“为己”一词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儒家的修身主张,是通过受教育、自我学习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这种修身,实质上就是修炼身心,使自己的人格更健全。从实施方式上来说,可分为内省和克己,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省己。

儒家的省己,从修身角度来看属于内修,即通过自我体会、自我感悟的方式来自己检省自己,在净化心灵的同时自我审视对外交往过程中的言行,看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会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而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孔子的弟子曾参每日都多次进行内省:“是不是尽力替别人办事了?是不是诚实地对待朋友了?是不是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了?……”只要发现自己有不妥之处,就会立即改正。

孟子同样非常重视个人的内省。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他从多个角度表达了自省的观点:“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仁爱程度;治理百姓却没有治理好,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智慧;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是否对这个规范恭敬。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做对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孟子这番话,已经把内省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儒家推崇内省的直接目的,用《中庸》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意思是说,内省时不会感到愧疚,不会损害自己的志向。也就是说,人通过内省,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的问题,就不会有什么让自己内心感到不安的事,就不会有什么阻拦自己实现志向的事。所以,内省是一种不断完善和提升人格的自觉行为。

儒家在强调内省的同时,还格外强调克己。克己是从内心反馈到实际行动中的一种自我约束。人都是有欲望的,儒家强调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拾到一袋金子。这时,如果拾者把这袋金子据为己有,从法理上来说,并非偷盗行为。但从道德上来说,却有损道德。因为对失者来说,这袋金子可能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别人占有它,就无异于谋财害命。这时,按儒家的要求,就要像舍生取义那样,要么路不拾遗,要么物归原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战胜自己,不让内心的欲望过分膨胀,表现出来就是克己。孔子认为,要想让人达到仁的境界,首先就在于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人人都能成为君子,人人都能具有仁德。

在谈到省己时,很多人都会想到“为己”一词。作为现代人,一看到“为己”两个字,就会想当然地把它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己”联系起来。其实,儒家所提的“为己”,与现代“为己”一词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中的“古”,是相对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来说的,它是孔子心目中所期盼的理想社会。其中的“今”,代表让孔子颇为失望的现实社会。所以,这句话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过去年代的人们学习的目的是充实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德行,而现代人学习的目的是懂得怎样去迎合别人,以获得别人的称赞。这种观点与儒家修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做人首先要修炼自身,然后才能实现外在的价值。

所以,儒家的省己并不是为己,它们属于修身的两个方面:省己是从自身出发,检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而为己是从致用的角度出发,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外在的先进知识、高尚品德来充实和完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