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家哲学中的“修为”之“术”

儒家哲学中的“修为”之“术”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四章 儒家哲学中的“修为”之“术”中国古代哲学寻求的是“生命之道”。重视生命完善的实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特质。“修”是“修道”“体道”“修身”,“为”是“为道”“为学”“为人”。“修为”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中“行”的两方面内涵,用来概括“行”的思想是比较恰当的。对于儒家哲学中的“术”在前文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集中阐述。

第十四章 儒家哲学中的“修为”之“术”

中国古代哲学寻求的是“生命之道”。“道”是人对自身生命意义与方向的觉解与把握,这种把握可以是一种知识,但“道”的作用不同于知识的作用,“道”是需要行的,如果不按着“道”去行,“道”就没有意义,就等于无“道”,知“道”就等于不知“道”。所以,求“道”必然要履“道”。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哲学不是纯粹的知识,如果从知识上说,那也是完善人的生命的实践知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行”与知是同等重要的,有时“行”的地位甚至超过知。重视生命完善的实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特质。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行”的问题有许多说法,如儒家所说的“躬行践履”“工夫”;道家所说的“体道”“践道”;佛家所说的“内证圣智”等等。这些说法可以统一说成是对“道”的实践,但实践一词由于西方哲学的关系已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同时也不足以表达中国古代哲学中“行”的全部思想,所以我们不用实践来表达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行”的思想包含两个方向的内涵,一个是对“道”的把握,即如何得“道”;一个是对“道”的践行,即如何行“道”。对于前者,我们用“修”来概括;对于后者,我们用“为”来概括。“修”是“修道”“体道”“修身”,“为”是“为道”“为学”“为人”。“修为”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中“行”的两方面内涵,用来概括“行”的思想是比较恰当的。

前文已述,道家哲学在创立之时就是“道、理、术”的整体,而儒家哲学在孔子那里只是表达了“道”与“术”,儒家哲学之“理”的建构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一直做的工作。对于儒家哲学中的“术”在前文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集中阐述。本章就对儒家哲学中的“术”做专门的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