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整体把握,而没有对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内部的局部把握,也不利于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内容结构。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主要是基本理论的接受,所以我们在此仅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的体系结构。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

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基本结构,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基本结构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整体把握,就是研究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整体把握,而没有对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内部的局部把握,也不利于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由于目的、手段、方法是内含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的,又由于主导思想、受导思想分别是依存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之中的,所以,我们在此只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结构。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十分复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把握,只能从其理论构成的层面来分析,主要是分析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

(1)体系结构。就其体系结构而言,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诸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思想、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等。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主要是基本理论的接受,所以我们在此仅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十分丰富,就其现存形态来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战斗旗帜。马克思主义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方面。这些方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列宁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所出现的新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划时代的内容: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列宁还阐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阐明了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等等。这些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是在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有关论述。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独创性的理论在六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关于党的建设。

邓小平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另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如“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应该纳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层次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明显的层次结构。就其三大组成部分来说,有着明显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以及党的全部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分配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直接行动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诸形式来说,也有着明显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处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帮助人们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辩证法的范畴,分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学会全面地、发展地、本质地看问题;帮助人们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正确处理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思想、宗教思想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思想、宗教思想,都又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和层次。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又可以分为国际政治思想、国内政治思想、国际关系思想、国家政权思想、民主政治思想、议会政治思想、政党政治思想、阶级思想、革命思想、民族思想等等不同层次。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

(1)职业结构。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职业上的地位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可分为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与兼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专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指那些不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主导活动职业的人。兼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由在本职工作之外兼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主导活动的人员组成。专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指那些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为己任,并以此为职业,服务社会的人或群体。

(2)年龄结构。从年龄上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可分为老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中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年龄是一个与生命共存、只增不减的、有极限的特征的矢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根据其接受任务特点,有的需要由年长者承担,有的需要由中年人来完成,有的需要由青年人来完成,还有的需要老、中、青相结合来完成,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中,应构成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具有合理比例的综合体,依据各自的心理特征和经验能力水平,发挥各自的最优效能并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

(3)人数结构。从人数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可分为个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群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个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指个人向他人或他群体宣传、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群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向他人或他群体宣传、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

(4)知识结构。从知识掌握程度的角度划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可分为初级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中级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高级知识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一个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知识结构,应当由初级、中级、高级知识水平的人,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体。

(5)能力结构。这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中,具有不同工作能力人员的比例构成和相互关系。科学的能力结构要求把具有调查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能够发挥最佳效能的有机整体。

(6)身份结构。从身份来划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可分为私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与组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私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指以亲戚、朋友、同学、老乡、同事等身份、资格出现向他人或他群体宣传、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组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是以组织的名义、身份、资格出现向他人或他群体宣传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

(7)性格结构。这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中,具有不同气质和性格人员的比例构成和相互关系。性格的类型是由各种性格特征的独特而有机的结合造成的。这种结合,可称为性格结构。一个群体,如果性格结构不合理,必然造成摩擦和内耗,因此,主体必须组成合理的性格结构,实现性格互补。

(8)性别结构。这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中,不同性别的人的比例构成和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性别差异,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必须有合理的性别结构。由单一性别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利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应由男、女不同性别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不同结构类型,其思想、心理、生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划分其不同类型,目的是认识、判别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利于研究各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特点,搞清他们在思想联结中各自有什么特殊性,从而有利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接受规律,为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提供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结构类型进行研究,可以按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结构分析那样,从职业、年龄、性别、性格、人数、身份、能力、知识等角度,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结构分为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结构、人数结构、身份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也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作为社会上的“现实的人”所拥有的素质结构和动力结构来分析,我们在此着重选择后者来分析。

(1)素质结构。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和后天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将人类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内化成稳定而巩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属性。有人将人的素质结构概括为品德素质结构、文化知识素质结构、智能素质结构、身体素质结构[15],有人认为个体素质结构“主要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认知因素三大方面构成”[16]。我们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素质结构,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联系最为紧密的,应该是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图式。

思想政治素质。从人的素质结构来看,思想政治素质是最根本的素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也不例外。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思想素质由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我们之所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根本的素质,是因为:第一,综合素质中的思想道德部分对于调动和发挥其他素质的潜力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统率和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状态、性质、价值量之大小。第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他的行为方式。第三,在科技、经济、文化、信息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的现实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信人类社会是有高级而美好发展前景的社会阶段的;二是实际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坚持真理的政治态度。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指人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心理素质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着手。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17]

智能素质。“智能是个体的动力、认识力、实践力、创造力等的总和,是这些力量的综合反映。智能结构则是一个由上述这些力所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动态综合系统。”[18]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性格、情绪等思想素质和心理倾向。认识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实践力是指个体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是人才个体保证活动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事物的能力,即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作用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实际活动中取得突破的能力。创造力是诸能力的综合,是能力结构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智能开发的高级表现形式。智能素质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上。所谓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中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效果和工作的成就。知识结构,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思维方式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世界的稳定的程序和形式。能力主要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从事发明创造的智慧和能力,具体表现为认识力、实践力、创造力。[19]

(2)动力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动力结构,实际上就是其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中的接受动力图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接受动力,实际上是引发、激发和驱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所传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再由主观意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图式,最后外化于社会的一种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动力包括内在主动力、外在被动力、外在被动力与内在主动力的合动力[20]

内在主动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内在主动力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生存、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内在主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四个方面的自我需要:一是物质利益。人们从事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从事其他活动,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也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自身的物质利益。二是获取知识。知识是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而言,对知识的掌握,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动力源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三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为了信仰、理想而产生的动力。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除了有物质利益外,还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资料的丰富,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动力将日益增强。四是政治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要有效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或者说要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培养必备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以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

外在被动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外在被动力主要来源于客观外界环境刺激而引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根据来源又可以分为驱动力和促动力。驱动力是指因外在压力作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而产生的一种动力。它是强加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一种力量,迫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不得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促动力是指因外在因素引发的一种动力。和驱动力不同的是,促动力是一种非强制性力量,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文明的进步、发展目标等外在的物质或精神运动引发而产生的动力。

合动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动力必然来自于外在被动力和内在主动力及这两种分动力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合力。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动力总量的大小取决于这两种分动力所形成的合力的大小,但是这种合力又不是两种分力的简单的数学加。由于在外在被动力、内在主动力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其作用力存在着方向、程度和性质上的差异,同时,合力的生成又是一个外在被动力和内在主动力矛盾运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两者的合力就不可能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质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