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财政调控经济方面实现科学发展

在财政调控经济方面实现科学发展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调控经济既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财政调控经济要把握“三个”着力点。这都是在财政调控经济方面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表现。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

财政调控经济,是政府为了达到预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而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财政战略和财政策略,也就是国家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达到发展、稳定、实现公平与效率,抑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的长期财政战略和短期财政策略。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作为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财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推动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财政调控经济的必要性

以完全的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手段,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机制本身也有缺陷,在资源配置上表现为盲目性、自发性和后发性。因此,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组织、调节经济是不够的。财政是政府经济的核心,是国家调节社会分配总量的职能部门,是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缺陷的重要手段。财政调控经济既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因此,需要正确运用财政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运行,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财政调控经济的着力点

财政调控经济要把握“三个”着力点。第一,调结构,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促进不同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比如,开征资源税,可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资源税将成为西部地区的新财源,既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又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别。第二,调内需,通过适时调整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增强消费。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等措施刺激消费。第三,重民生,国家在财政调控经济中始终注重民生。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这都是在财政调控经济方面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财政调控经济的方法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的调节方式有三方面:第一,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第二,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第三,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四、我国财政调控经济的目标

1.力求经济总量均衡

经济总量平衡,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是保证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消费资料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供求总量大体均衡,使宏观经济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力求保持物价、币值、财政的基本稳定,力求增加有效供给能力,力求合理调控需求。

2.达到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长期投资形成的。投资结构是形成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财政投资又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财政调控经济在于消除产业结构的“瓶颈”,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

3.做到资源配置合理

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财政配置资源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配置资源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补充。所以财政合理配置资源,不仅影响资源的方向、效率,而且必须确保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同时还要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引导资源,特别是主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现代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资源能否配置合理,直接涉及生产要素配置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科技进步效益的实现,也是资源配置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

4.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政府、企业、居民是市场经济的三大经济活动主体,各种所有制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国家和个人之间等,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收入分配关系。财政作为政府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担当者,协调总体利益分配,以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政府通过财政进行疏导,形成收入分配中的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分配机制。

5.确保财政稳定发展

财政稳定内含,经济稳定要求,同时也是财政发展的前提。财政稳定主要是财政减少周期波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强财政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从而保持财政收支结构协调和合理。国家财政部2011年1月20日公布数据,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我国的经济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税源基础。财政实力增强,国家才有足够的财力解决民生问题。在财政支出方面,国家将一如既往重点考虑民生问题。目前,国家已经明确需要大幅增加的支出有五类,分别是教育投入、农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医疗机构、社保投入、保障房建设和水利建设。

6.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进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的发展程度;第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第三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性尺度。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只有经济发展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消除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全面进步的不少领域,离不开财政的必需投入,社会的教、科、文、卫等各方面的改革,也需要财政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成为政府和财政调控经济坚定不移的目标。

五、增强财政调控能力的主要措施

1.整合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通过整合财政职能,强化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国内外实践证明,国家财政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要更加突出中央财政的权威性和全局性,中央财政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财力作后盾,以加强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改善民生

当前,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布局和设计有效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支出政策看,逐步压缩各级财政支出结构中投资建设经费和行政事业经费的比例,扩大教育、卫生和社保支出的比例,包括增加财政拨款替代行政、执法、司法等机构的收费和罚款。因为许多政府建设项目不能有效增加后续的就业,压缩政府建设投资的规模,不仅可以降低GDP投资的比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高投资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扩大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支出,可以减轻居民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负担,形成居民其他方面溢出性消费,从而起到扩大消费的作用。扩大社保支出,则可以减少居民收入为未来储蓄的比例,扩大当期消费。

3.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压缩不必要的开支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是当前加强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摆脱财政困境、振兴国家财政的关键所在。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的大头在地方,因此,地方财政支出管理在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要努力使地方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成为振兴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撑点。目前财政支出仍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要从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切实清理整顿财政支出范围,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4.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财源流失

纳税人,无论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他们所缴纳的税金都来自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纳税人是社会的主人,纳税人有义务依法照章纳税。经济增长成果不能如实体现到财政上来,税收征管存在漏洞,是导致收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税收流失有多种原因,但就目前看,主要不是税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而是征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如纳税户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征管手段不能适应形势变化需要,部分税收征管人员素质差,在征管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等。为此,要在加强财税法规建设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

5.发挥财政职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前些年,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是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有企业搞好了,可以多交纳税金,增加财政收入。搞好搞活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增值,也是减轻财政负担,使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利用好财政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6.加快机构改革、控编减员,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我国行政机构庞大,财政开支人员众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虽然近些年来,各级普遍进行了机构改革,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一直未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机构和人员反弹现象严重。控编减员、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已经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落实的问题。应结合机构改革,严格核定编制,根据需要,按照定员、定岗、定编、定额的原则,严格核拨经费,超支不补,节余可自主确定用途,同时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机关人员向事业单位和企业分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