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与经济

财政与经济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分配是在既定的经济运行方式下进行的,因此,财政活动与经济运行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自由市场经济下,财政主要为经济运行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很少对市场直接干预;计划经济下,财政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混合经济下,财政主要以市场为中介,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间接地对经济过程进行调节,但也通过投资、补贴直接参与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节 财政与经济

财政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一、经济决定财政

(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能够为财政所分配的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因此,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的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财政分配的规模就越大,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相应也越快。表1.1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概况。可见,经济规模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才能扩大。

表1.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概况       单位:亿元

img1

(二)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制约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社会经济关系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等。所以,经济结构对财政分配结构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

1.社会经济关系结构(即所有制结构)、产业部门结构决定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构成和部门构成

1980年,在我国全部财政收入中,国有经济占86.8%,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2.6%,个体经济仅占0.5%。到1995年,三者的比重分别变化为71.1%、17.2%和6.1%。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各经济成分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产业部门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结构的显著例证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猛,1970年以来,美、英、法等国第三产业占GNP比重达到50%以上,其提供的财政收入也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

2.物质资料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

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生产中的比例状况决定着生产成果的实物构成,进而决定财政分配结构。一方面,社会产品的实物构成决定着财政收入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构成比例;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在社会产品供给结构既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或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受供给结构的制约,如果超出这种制约,过多地安排了投资支出或消费支出,都会引起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部分产品供不应求而物价上涨,另一部分产品则供过于求而销售疲软。

3.经济结构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如果经济结构合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则财政收入也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合理会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长期稳定增长,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践一再证明。比如某种产业或产品增长过快,超出了现实的市场需求,或者虽未超出市场需求,但由于交通运输滞后无法进入市场,形成产品积压,因而无法及时实现其价值,生产者无法取得销售收入,财政收入也便无从取得。

(三)经济效益高低决定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财政收支的规模和速度,这是一个总的趋势和一般规律。但是,它们之间不一定是等比关系。财政收入的增长往往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不一致。这是因为财政收入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社会产品的数量,而且还受价格、成本、财政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效益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从产品价值构成分析,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这标志着在产品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越少,成本越低,剩余产品价值越多,经济效益越高,财政收入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反之,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必然降低。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看,即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再高、成本再低,只要不适应或超过市场需求,就只能以低价出售或积压在仓库,从而导致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最终严重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

(四)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和影响财政分配

1.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

财政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特定部分,而分配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这不仅反映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财政分配关系性质的本质区别,而且反映在同一国家的多种经济成分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性质也有重大差别。具体到我国现阶段,国家财政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资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分配关系的性质也是有区别的。

2.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形式

对各种非国有制经济,财政一般只能通过税收集中其纯收入的一部分;对于国有经济,财政不仅可以征税,还可以通过上缴利润和资产占用费等形式取得收入。这反映了国家对不同经济成分在财政分配形式上的差别。

3.生产关系再生产状况制约财政分配规模

生产关系再生产状况是以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来衡量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状况良好,即适合生产力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为扩大财政分配规模创造可靠的物质前提;反之,只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五)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方式分别决定财政分配体制及调控方式

1.经济体制决定财政分配体制

从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实践看,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相配套的财政体制。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体制上的差别,财政体制也会有很大差别。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亚太式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形成了各自在财政体制及财政调控方式上的许多差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财政上的“统收统支”,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则要求实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2.经济运行方式决定财政调控方式

财政分配是在既定的经济运行方式下进行的,因此,财政活动与经济运行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地说,经济运行方式包括自然经济、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多种。在自由市场经济下,财政主要为经济运行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很少对市场直接干预;计划经济下,财政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混合经济下,财政主要以市场为中介,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间接地对经济过程进行调节,但也通过投资、补贴直接参与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财政影响经济

1.财政分配规模制约经济发展规模

经济发展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资本形成的规模,而后者在一定时期又取决于投资规模。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财政通过介入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可以影响国民收入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分配比例,进而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的投资主体,经济发展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能力及其形成的投资规模,而企业的投资能力又受政府税负水平的制约,并与其成反比。可见,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制约着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能力,进而制约经济发展的规模。其次,财政投资是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中资本形成的重要力量,适当控制财政支出中的消费性支出,可以扩大投资性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再次,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既定的情况下,财政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集中一部分居民手中的资金用于重点建设,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财政分配制约经济结构、效益和速度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以市场供求关系及相应的价格变化为基本导向的,但财政对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一,财政投资从资金供给方面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简称“基建投资”)主要集中来自于财政,财政的基建投资结构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多元投资格局,但财政投资具有高度集中性、可控程度高的特点,其投资方向对改善经济结构仍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近几年来,财政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税收、财政补贴等财政变量会影响价格和利润等市场变量,差别税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会对市场资源流向产生导向作用,进而对产业部门及地区结构发挥调节作用。

第三,财政投资支出、社会公共消费支出通过需求对产业结构形成重大影响。产业经济学理论证明:最终需求和规模的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因之一。财政支出必然形成需求,支出的结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需求,如投入教育和投入医疗所需求的材料和设备肯定是不同的。因此,财政不仅对社会总需求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对需求结构也有很强的调节力度,从而通过需求改变和影响产业结构。

第四,财政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效益。

3.财政分配制约着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衔接和协调程度

财政分配形成的购买力是全社会购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生产和消费起着联结作用,成为衔接和协调再生产各环节的重要因素。首先,财政分配为商品交换提供购买力,从而为生产成果实现交换、进入消费创造条件。其次,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影响着社会购买力的总量和结构与商品供应总量和结构的适应程度,进而影响交换、消费的实现程度和再生产的循环状态。

4.财政分配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完善

财政历来都不仅仅是国家用以分配社会产品的工具,同时也是国家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经济杠杆。财政通过各种税收、拨款及补贴形式,调节各经济成分的收入,调整国家与各经济成分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曾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和支持合作经济,强化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财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对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合资经济的阶段性税收优惠,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等。

【本章小结】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分配的构成要素包括: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③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需要。它具有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和社会集中性。

2.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特有的财政模式,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

3.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4.政府运用税收、财政补贴及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企业的收入水平即利润水平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

【复习思考题】

1.有人说:“财政,财政,有‘财’又有‘政’,才是‘财政’。”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2.对于财政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提法,一直存在争议,你的看法如何?

3.工资收入的增加对财政有何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