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债券做市商交易操作流程

债券做市商交易操作流程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培源、施东晖实证研究认为上海股市的流动性已经很高,现行的竞价交易符合中国股市的市场结构,没有必要引入做市商制度。目前,国内关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文献还很少,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关于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我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刚刚起步,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已有的文章大多是介绍国外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或者仅仅是定性的描述性分析,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实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三、国内相关研究

1.国内关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

虽然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近年来在国外发展非常迅速,但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术界有人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出现了一些研究和介绍微观结构理论的著作。1999年戴国强、吴林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一书在国内最早系统地介绍了微观结构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模型。此外,1999年屠光绍主编《交易机制:原理与变革》,2001年何杰《证券交易制度论》,2001年吴林祥《证券交易制度分析》,2003年刘红忠编著的教材《金融市场学》,特别是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刘逖《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践》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微观结构理论的经典文献、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市场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文献总结和归纳。

2000年以后,出现了不少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文献,大多集中在股票市场,特别是股市流动性及买卖价差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孙培源、施东晖(2002)发现上海股市的买卖价差总体上低于纽约等成熟市场,屈文洲、吴世农(2002)对深交所买卖价差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苏东蔚(2004)研究了我国股市的流动性与执行成本,杨朝军等(2001)研究了上海证券市场日内流动性与波动性

还有文献研究实证了交易机制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如纪路、陈伟忠(2000)研究了交易机制对流动性的影响,陈保华(2001)研究了集合竞价与连续竞价对上交所股价行为的影响,曾长虹(2003)研究了上交所涨跌幅限制对股价的影响,刘海龙、吴冲锋等(2004)则研究了涨跌幅限制对流动性的影响。

2.国内关于做市商制度的研究

从我国股市建立起,关于是否引入做市商制度的研究和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结论。例如,1993年深交所多次建议在当时缺乏流动性的B股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1995年上交所组织过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大规模研讨。杨之曙(2000)建议在二板市场中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提高流动性。冯用富(2001)从理论上分析了做市商制度能增进市场效率的前提条件,指出在我国二板市场贸然引进做市商制度存在潜在风险。冯巍(2001)详细介绍了海外证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并研究了做市商制度的功能特点、适用范围、监督规制等问题。吴林祥(2001)认为做市商制度并不是NASDAQ的首选,而是NASDAQ在上市证券不足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孙培源、施东晖(2002)实证研究认为上海股市的流动性已经很高,现行的竞价交易符合中国股市的市场结构,没有必要引入做市商制度。吴林祥(2005)比较了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两种供选择模式——混合模式和平行模式,认为混合模式具有较大可行性。

3.关于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及做市商制度的研究

(1)关于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目前,国内关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文献还很少,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已有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债券的流动性方面,普遍的结论是:我国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债券市场中,交易所市场的流动性好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两个市场的流动性的水平都很低。

瞿强(2001)提供了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一个比较分析框架,但并没有涉及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定量分析。李新(2001)介绍了一个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分析模型。袁东等(2003)利用实证数据,对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性、收益率曲线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卢遵华等(2004)用成交量、周转率等指标研究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李焰、曹晋文(2005)对上交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研究发现:两个市场的流动性具有结构性特征,不能简单比较;我国债券市场存在新券和旧券之间的流动性替代效应。其他研究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研究还有:易纲(2002)、陈力峰(2002)、张东(2003)、张建华(2005)等。

(2)关于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我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刚刚起步,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已有的文章大多是介绍国外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或者仅仅是定性的描述性分析,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实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袁东(1997)很早就提出建立在我国建立债券交易的场外市场并引入做市商制度,后来市场发展的实践证明这是很有远见的。龚亮(2004)是目前研究国内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较系统和深入的论文,该文介绍了做市商理论在债券市场的运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朱世武、许凯(2004)是笔者所知唯一的对我国债券市场做市商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文献。该文研究了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30只国债的双边报价情况,选择做市商的买卖报价差作为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描述了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周内变动模式,定量分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价差的影响因素,发现买卖价差与债券的每笔交易量、分析和剩余期限正相关,与债券的发行规模和价格负相关。

刘延斌等(2005)对美国及欧洲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其他关于我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研究还有:丰习来(2003)、汪宁、娄蕾(2003)、张煜(2004)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