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

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模经济可以称为“大规模生产经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收益与成本的变动关系。用这种方法分析银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问题,可以得出各规模银行的产出占该产出的份额。一般而言,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规模经济的形成,竞争会促使银行业达到MOS水平。

第一节 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s)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由于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状况。规模经济可以称为“大规模生产经济”。凡因扩大规模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的,就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性或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凡是在规模扩大之后,出现平均成本不再降低,甚至反而升高的,就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称规模不经济。因此,规模经济理论是描述经济单位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论。

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讨论经济单位是否在最节省成本的状态下提供产出,如当银行在扩张存款、贷款或其他资产时,其单位成本的状况。如果产出的增长率高于成本的增长率,则该经济单位正处在规模效率状态中;如果产出的增长率低于成本的增长率,则该经济单位处在规模无效率状态中;如果产出的扩张所引起成本的增加没有变化,该经济单位处于不变规模效率中。

那么,为什么在原有规模效率的产出水平上,产出的增加会降低平均经营成本呢?原因主要在于:

1.经济单位的经营活动一般需要较多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投资,从而带来较多的固定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成本变动主要是增加可变成本,而固定成本相对稳定,使单位平均成本下降。例如,经济单位购入一台大型计算机处理账户,其处理1万个账户与处理10万个账户的固定成本相同,但单位成本却是不一样的。

2.经营技术专业化分工可以促使效率更高,而专业化分工通常须建立在一定的经营规模的基础之上。然而,规模效率有一定范围,在某个产出水平上,经营的平均成本停止下降并逐步上升,这表明规模效率已被耗尽。这个产出水平会随经济单位采用的经营技术和产品组合而不同。换句话说,具有不同资产规模的经济单位可以平等地相互竞争,是因为它们的平均经营成本相同。

当然,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有导致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表现为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较弱的资本结构。

一、规模经济与银行业的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所描述的企业规模与企业成本变动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收益与成本的变动关系。黄铁军(1998)认为,银行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企业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大,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企业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收益递增的现象。与内在经济相反的是内在不经济,它是指单个银行企业在规模扩大时由内部引起收益的递减。与外在经济相反的是外在不经济,它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张而使得单个银行企业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比如,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使得各银行之间竞争加剧、管理效能降低、协调困难,从而导致平均成本上升,收益递减。

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可用最具代表性的斯蒂格勒生存技术法,该法则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不同规模厂商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其基本过程如下:把某一产业的厂商按某种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产品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如果某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用这种方法分析银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MOS)问题,可以得出各规模银行的产出占该产出的份额。一般而言,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规模经济的形成,竞争会促使银行业达到MOS水平。衡量一国银行业是否处于规模经济状态的标准是该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当市场集中度处于50%以上时,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该国银行业达到规模经济状态。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近年来,西方银行业的兼并收购活动风起云涌,例如在美国1991年发生459起银行兼并事件,1992年有428起,1995年和1996年分别有609起和554起,1998年美国又发生了多起兼并事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00多亿美元;日本的M&A事件有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的合并;英国的劳合银行和信托储蓄银行合并;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等。这些合并后的银行规模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表现出较强的规模效益。合并产生的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分享由竞争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实力不济的银行则可能因竞争过度而走向规模不经济。银行竞争、垄断的主要手段是兼并,兼并的结果是超级大银行不断涌现,表2-1表明了这一发展的趋势。

导致全球金融市场超级大银行不断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银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规模效率所要求的规模边界也相应扩大了。银行并购加强了全球竞争,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可以说银行业的重组与并购适应了现代银行技术更新的需要,而银行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推动了新技术在银行业的更快应用。

银行业历来是一个半垄断行业,在这种行业结构中,银行具有一种扩大规模的内在动机。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1.由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决定。银行的经营对象具有同质性,即银行在不同时间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具有相同的性质。由这种同质性决定,随着银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提高收益。因此,银行扩大产品供给和服务范围变得非常重要。由于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使银行扩大规模变得更加可行。此外,在现代银行存款准备制度下,单个银行规模越大,就越可能达到存款创造倍数的极限,实现银行规模效应的最大化。

表2-1 银行部门重组:雇员、分支机构数目和规模集中程度

img6

说明:①指储蓄吸收机构,通常包括商业、储蓄和各种相互及合作银行。

②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典和英国是2002年的数据。

③指从最高峰(1990年开始)到最近的观察数据的变动百分比;0.0意味着2003年是达到峰值的年份。

④1995年的数据。

资料来源:National bankers’associations;national data.转引自《国际清算银行》第74期年报。

2.由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决定。大银行的技术优势有:①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购置较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入形成银行经营的固定成本,它们会随着银行业务扩张而使平均固定成本得以下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传统银行网点的单项交易成本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45美元,自动柜员机(ATM)为0.27美元,而Internet银行只需要0.10美元。②随着银行传统业务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大量增加,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或很小,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③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商誉、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边际开发成本为零或很小、而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实现规模经营。例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收购一家银行,80%要用有形资产价值支付,20%用商誉价值支付,到80年代末,银行收购的70%用商誉价值支付,30%用有形资产支付。④银行规模越大,它向社会提供的银行服务范围越广。如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区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存款规模1000万美元以下的银行中,只有16.9%提供19种银行服务,而存款5亿美元以上银行中,能提供19种银行服务的占41.1%。当今发达国家出现的全能型银行或金融服务集团广泛从事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其他金融服务,从而会随着业务量的扩大不断分担信息成本和其他成本,增进银行效益(参见表2-2)。

表2-2 1991~2005年全球最大25家银行资产占1000家大银行资产的比重 单位:%

img7

资料来源:How big are the biggest?The Banker,July 1998(英国《银行家》杂志)。

大银行具有规模优势,并不意味着银行规模可以无限扩大。银行业的数据显示,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现比较平坦的U型曲线,效率最高的银行并不是最大的银行,而是中型或大中型银行(参见表2-3)。不少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比较支持这一结论,他们的争论仅在于最低成本规模在什么位置,即U型平均成本曲线的底部为何规模。例如,在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中,Hunter& Timme(1986)发现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的上限为42亿美元,而对于多家银行控股公司而言,其规模经济的上限则可以提高到125亿美元。Nourlas,Ray& Miller(1990)对总资产大于1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银行规模扩大,银行效率也逐渐下降,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Hunter,Timme& Yang(1990)将这一上限重新界定为250亿美元,Shaffer& David(1991)则认为该上限应该是370亿美元。Peristiani(1997)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银行合并的效果,发现并购方并未提高管理的X效率,但从规模效率中获得一定的好处。与对美国银行研究的结论类似,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也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1]

表2-3 1983~1992年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绩效比较

img8

资料来源:李文军:《银行越大越好吗?——兼论银行规模问题》,《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

对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率的分析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呈倒U型状态。中型存款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为1.587%,几乎是大型和小型银行资产利润率的2.8倍。效率最高的是存款规模位于100亿~2000亿元之间的中型银行(参见表2-4)。

表2-4 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率比较(1995年末)

img9

资料来源:黄宪:《中国银行业效率分析》,《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具有一定的效率边界,银行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因为组织规模扩大后,会存在协调、监督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导致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银行经营的适度规模是与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特别是与银行管理水平相联系的。比利时Herwig Langohr教授(1998)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可以极大地降低银行平均成本。技术创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引入银行保险这种新型的创新工具或创新的组织方式与交易方式也就应运而生。正如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宣布合并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所讲的:“在达到预期的足够规模之前,合并的推动力是节省费用和效率。”通过资产战略重组,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航空母舰,这些大型机构凭借其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成为推动金融保险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规模经济与保险业的发展

现在,再来研究在保险业中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率的作用方式。我们可以用产业组织理论中衡量市场结构的最基本的两个指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来分析一国的保险业状况。

保险市场占有率是指某家企业的投入或产出在同一市场同一时期全部投入或产出中所占比重,市场占有率可以衡量单个企业在保险市场中的地位及规模比重。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其垄断性力量越强;反之则越弱。保险市场集中度则是指保险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保费、资产、利润等方面的份额。一般而言,市场集中度越高,该市场的垄断性越强,企业规模越大;反之则越弱,企业规模也相应较小。

在西方,普遍存在着若干大型保险公司或集团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市场结构。在美国寿险市场上,1996年前八大公司的资产占整个美国寿险业总资产的比重为34.7%,也就是说0.8%的保险公司占据着美国寿险业34.7%的市场份额。在美国产险市场也存在同样的市场结构,前八大公司的资产占整个美国产险业总资产的36.1%,也就是说0.7%的保险公司占据着美国产险业36.1%的市场份额,依据保费收入考察的结果也比较类似(参见表2-5)。

表2-5 1960~2004年美国前十大保险集团的市场份额 单位:%

img10

资料来源:NAIC,A.M.Best,and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 American Council of Life Insurance,A.M.Best,Fortune Magazine,and Forbes Magazine.

而美国NAIC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按照保费收入计算,前十大财产/意外保险人的市场份额约为38%,赫芬达尔指数为344;前十大意外/健康保险人的市场份额约为73.2%,赫芬达尔指数为107.7;前十大寿险(含年金)公司的市场份额约为50.6%,赫芬达尔指数为340。另据ISO的研究,2004年美国财产/意外保险业的赫芬达尔指数集中度约为341。从1984~2004年不同规模保险人所占的保费市场份额[2],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前四位保险人的这一指标从1984年的22.6%增长到1994年的25.5%、2004年的29.9%,但仍然较低。Sigma(2006)也指出,在美国,最大的十家寿险公司占有53%的市场份额;欧洲的前十大寿险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从德国的62%到意大利与法国的83%不等。

我们知道市场竞争是如此激烈,规模就是优势。国际金融保险业的战略重组,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同时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促进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美国寿险业的发展得出的研究结果证明,在美国被收购的企业比没有卷入兼并或收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保险企业的经营不存在规模递减,兼并与收购对于市场和企业的运作效率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美国的保险业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集团公司,也正是这些具有大型规模的集团公司,占据着美国保险市场的主要份额,成为美国保险业竞争实力的代表和市场稳定的主导力量。事实上,企业公司化、大型化、国际化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保险业尤其如此,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保险业的经营才更有效率。

进一步而言,保险业的规模经济实质上表现为三种形式:保险市场之内的规模、跨市场的规模以及财力规模。第一种形式的典型事例是在保险业内某一市场之内成功的规模竞争者可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或广泛的销售渠道,并能借此积极开展业务活动,结果,它的服务水平很高,与客户的接触极为密切,致使市场份额较小的公司不得不退却。如法国最大的两家保险公司通过合并,组成安盛—巴黎联合保险公司,极大地增强了规模效应。第二种形式指某一规模竞争者可能在该保险市场上的规模并不大,但从总体上说却大于该市场上其他公司,因为它可以通过跨市场发展,利用得自其他业务的收入或借用与其他业务相关联的成本交叉资助新的业务,直至在该市场上规模和技能能自我维持。例如,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丰泰保险公司的战略重组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们一方面通过联合使用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更好地利用先决条件和信息技术节省成本,开拓市场。利用第三种形式实施规模战略可能仅仅是在财力上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复原能力,因而即使某一市场周期性地遭受损失或偶然性遭受损失,一些公司被逐出市场,自己也能生存下来并伺机再起。财力强大的公司会留下来获得破产公司的市场份额,由此得以发展。最能充分检验这一规模效应的金融市场是财产与灾害保险市场。在这种市场上,风险确确实实地转移给了保险公司,某一年的保险费绝对无法补偿该年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如安德鲁飓风或“9·11”事件,就会把超出该比率100倍的保险费一扫而光。因而,财力规模不够大的公司将被逐出竞争,要么是过大的亏损逼迫它们退却,要么是因为它们害怕待在市场上会遭受厄运,只有那些拥有必要财力的公司在长期内将取胜。很显然,在像财产与灾害保险这样周期性遭受损失的市场上,规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市场表现为市场集中度更高,寡头垄断程度更甚。从市场占有率指标看,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人保、国寿、平安、太保等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尽管近年来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绝对优势。2004年,我国寿险、产险市场的集中度指标(将前五大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相加)分别为88.69%、90.26%,这与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与欧美国家大都在20%~40%之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仍然明显太高;甚至,我国的保险市场集中度比高度垄断的日本(68%)、韩国(61%)市场也要高出许多[3]。2005年,在人身险市场上,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寿险合计市场份额为70.16%,同比减少4.63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市场上,保费收入排名前3家的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之和从2001年的95.41%下降到2005年的72.63%,其中2004年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中资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由2001年的3.87%跃升为2005年的26.06%。外资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有小幅上升,从2001年的0.72%上升到2005年的1.31%,提高了0.59个百分点[4]

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考察也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即尽管保险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寡头垄断的特征仍非常明显。例如,2003年,中国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CR1的值为0.6753,CR4的值为0.9212;2003年人身保险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CR1的值为0.3735,CR4的值为0.9076,市场集中度仍然相当高。2005年,人身险市场保费规模前3名、前5名、前10名、前15名和前20名寿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为70.16%、88.28%、97.34%、98.65%和99.50%[5]

img11

图2-1 2001~2005年三大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趋势图

资料来源:吴定富主编:《2004~2005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第6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3月。

在保险业中,规模经济可能起因于销售网络、销售规模和营销体系的发展、商标、IT系统、资产管理和产品开发。较大的规模还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多的资源,从而更加具有适应市场条件的灵活性。规模经济可以具体地表现为大型保险公司的成本更低或者收益更高。

2004年美国和英国寿险市场的证据表明,费用率大致和公司规模成反比,大型寿险公司的费用率通常低于小型寿险公司的费用率[6]

2001年由10国集团进行的金融部门合并研究考察了北美和欧洲的寿险公司的规模及其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也提供了规模经济存在的证明。例如,在欧洲,大型保险公司(资产达20亿美元或以上的公司)的管理费用约占净保费的4.4%,与小型保险公司(资产低于5亿美元的公司)的8.6%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大型保险公司的收益率大大高于小型保险公司的,前者约为后者的9倍。北美的情况也十分类似。

img12

图2-2 保险公司的规模和绩效

说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成本差取决于可变因素“管理费用”的定义不同。

资料来源:Group of Ten,Report on consolid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ctor,January 2001.

最后,将18家大型公司上市的美国寿险公司的股票价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和它们的市场价值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由于实例中的公司的规模不大,结果仅仅是暗示性的,但是它们也确实说明了寿险公司的规模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这个关系还可以证明,投资者相信大型公司更有可能有效管理它们的业务,并且因为某些因素如已经建立的良好品牌而享有更好的业务前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规模对于保险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过银行业。也正是由于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在国际上众多有关金融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当中,对于保险业规模经济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例如,Cummins,Weiss& Zi(1997)用数据包络方法分析了1981~1990年美国206家股份制和211家相互制财产/责任保险公司的效率。他们对规模经济的估计发现,52%的股份公司和61%的相互公司规模报酬不变,其他的大多数公司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Cummins,Tennyson& Weiss(1997)考察了美国寿险业并购、效率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他们同样用数据包络方法,以1988~1995年间占寿险业总资产80%的保险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规模报酬非递减的公司与规模报酬递减的公司相比,更容易成为企业并购的目标。Cummins& Zi(1998)用多种方法估计了1988~1992年间美国445家寿险公司的规模经济状况,结果发现,大部分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规模经济递减,而大多数的小公司或者规模经济递增,或者规模经济不变。Cummins& Santomero(1999)对美国寿险业的效率的研究为寿险业存在规模经济提供了证据。他们发现,大多数的小型保险公司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水平上经营。这些公司通过扩大规模,可以使得成本降低。一些大型公司,尤其是那些有着多种经营范围的公司,其经营不符合规模经济,因此这些公司能够通过放弃无利可图的保险组合业务来降低成本。这一点说明,并购可以帮助小型保险公司实现最佳规模,而资产剥离可能对大型保险公司更为有利。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部分研究。例如,胡炳志、王兵(2000)运用生存检验法,选取了1991~1998年间的6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作为样本,得出了5%~10%的市场占有率是保险公司的最佳经济规模的结论。李宗伟、张艳辉(2005)以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为基础,用回归方法测算了1996~2000年间17家保险公司的规模弹性系数,认为几家国有和中资保险公司已经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中;大多数小型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处于规模经济状态,具有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的潜力。

三、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效应

不同国家基本的金融服务业务是相似的。大部分产品的开发过程也是类似的——搜集市场信息、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成本等等。同样的,尽管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销售渠道,但是基本销售程序是相同的。基于产品设计的管理政策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其他的经营管理要求,比如客户服务、财务报告、投资管理及总体管理也基本相似。随着市场的开放,在更为广阔的商业规模下使用这些基本程序的机会也在增加。从批发的角度看,世界资本市场的崛起创造了许多新的规模经济及市场间套利的机会。在零售市场上,技术进步使得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有向规模经济发展的趋势。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追求较大经营规模的公司也更有竞争力[7]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趋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在金融保险业的运用,大大促进了金融运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加强了金融信息的传递、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全能银行模式的发展、银行和保险的结合而发展的银行保险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保险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在这个胜者全胜的市场中,金融机构除了扩张规模,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国际金融保险业纷纷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以求得规模效率,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如1983~1998年间,美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并购涉及金融高达880亿美元之多,其中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尤为引人注目。欧洲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金额。Sigma(2006)指出,1999~2004年,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保险业并购活动开始减少,但其他地区却有所增强,其中规模最大的交易发生在日本。其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并购的目的,主要就着眼于规模扩张,以获取更高的规模效率。银行业保险业的合并,促使银行与保险之间的传统界限消失,银行保险的出现与发展既是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国际金融保险市场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前已述及,规模的扩张若能带来成本的下降,则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从银行保险最发达的法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有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基本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却都高于10%,甚至达到22%(参见表2-6)。

当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同时,得益于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社会公众享受到一体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客户分别独立地购买不同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与同时购买一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组合,其所支付的成本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社会公众也会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表2-6 法国寿险公司的佣金和成本比率(1991) 单位:%

img13

资料来源:Nadege Genetay,Philip Molyneux,1998,Bancassurance,Macmillan,pp.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