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演变历程及其特点

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演变历程及其特点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汇率制度显然难以适应新的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已是势在必行。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首先在天津口岸产生,当时为1美元合80元人民币。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开始挂牌时,1美元合80元旧人民币。

4.1 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演变历程及其特点

4.1.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币固定汇率时期。人民币及其汇率制度从1948年12月1日诞生至今已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固定汇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双重汇率和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国家根据政治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加以规定,市场化的程度很低。这种固定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过某些积极的作用,但也因与市场严重脱节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汇率制度显然难以适应新的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已是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固定汇率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简要的概述,然后再叙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调整与改革的历程。

从1948年12月人民币的诞生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1949~1955年的旧人民币汇率和1955~1979年新人民币汇率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48年12月1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援全国的彻底解放,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经过会商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农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推进,天津、上海、厦门、广州等口岸于1949年相继解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华北、华东、华南等地的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制定了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首先在天津口岸产生,当时为1美元合80元人民币。由于当时各地区物价水平很不一致,各地区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统一政策的管理下,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基础,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公布当地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以后,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统一财经制度的建立,人民币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汇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在天津挂牌,在确定人民币与美元间汇率的同时,也确定了人民币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汇率,计算方法即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外汇市场对美元的汇率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套算求出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冻结了我国在美国的资金之后,我国于1952年1月1日,停止了制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改为制定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也改为以英镑为基础进行套算。

1949~1955年这段时期,人民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物价波动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开始挂牌时,1美元合80元旧人民币。由于当时物价上升得过快,而同期国外物价下跌,1950年3月13日调整为1美元兑换42000元旧人民币。在这段时期内,共进行了52次调整,人民币贬值了525倍。在此之后,我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国内物价水平逐步下降,而同期的外国物价水平却迅速上升。因此到了1952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为26170元。直到1955年,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1952年年底的水平之上。1950年3月以后到1955年这段期间内,人民币汇率适当地起到了调节进出口贸易和鼓励侨汇的作用。

从1955年新人民币的发行开始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是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形成时期。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收兑比例为1∶1000。由于在这一时期我国建立和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受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并被长期高估,很难起到调节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价格杠杆作用。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考察:1955~1972年期间为一个阶段;1973~1979年期间为另一个阶段。

1955~1972年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刚建立的计划经济模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即国家迅速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重点的大规模建设,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计划化,物价受到国家控制,并且长期保持稳定。随着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对外贸易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统一经营,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在此期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轻重工业品比重上升,农副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品国内成本相对较高,国外市场价格偏低,出口出现亏损。因此,外贸部门采取了“进出核算、以进贴出”的办法,即对对外贸易实行内部结算。由于我国国营公司经营的进出口业务都按国家计划执行,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不再起调节作用,而主要作为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以及非贸易外汇兑换结算之用。

同时,在这一期间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所以,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率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除了由于个别货币的公开贬值或升值而做及时调整外,一般保持稳定不变。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53年到1972年的20年内始终未变,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只是在1967年11月英镑贬值14.3%之后才从1英镑兑换6.893元人民币调到5.908元人民币。这样,人民币汇价逐渐同物价脱节。

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国际石油价格猛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加剧,世界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各国货币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涨落,变动十分频繁和剧烈。在这种形势之下,人民币对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某些西方国家货币贬值使我国的出口收汇遭到损失,自1968年起我国开始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到20世纪70年代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援助、贷款直接发生影响。如果人民币汇率高了,外商就要多支付外币购买人民币;反之,人民币汇率偏低,外商就可以少支付外币来购买人民币。于是,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就成为外商在同我国进行贸易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世界经济形势不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平等互利的政策,我国制定人民币汇率的原则改为参照国际市场各国汇率变化的情况进行经常调整,以减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蒙受损失。同时,为了应付国际市场各国汇率频繁波动的复杂情况,在制定人民币汇率的方法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原则上采用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根据货币篮子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确定汇率。也就是说,选用若干有一定代表性的、与我国贸易相关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用这些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加权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计算并制定人民币汇率。篮子中的货币和各个权数前后也做了几次变动(如从1973年到1984年曾做过7次调整)。通过这样的计算和调整,我国于1975年11月,决定把人民币汇率定在美元集团和西德马克集团货币汇率的中间线上。在1973~1980年的7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人民币,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02%;同时人民币对英镑汇率从1英镑兑换5.91元人民币调至3.44元人民币,英镑对人民币贬值了41.79%,大体上和西方主要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贬值相一致。

4.1.1.2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人民币双重汇率并存时期。随着1979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展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并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对人民币汇率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考察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我们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9~1985年期间的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并存时期和1985~1993年期间的人民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的并存时期。

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以前,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汇价实行单一汇价,即对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和非贸易外汇的兑换都使用同一汇价,而且是固定汇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基本国策,单一人民币汇价的一些不合理性在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中不断暴露出来。一是在我国的进出口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人民币汇价偏高,并且与进出口物价变动脱节,汇率不能反映市场供求情况,结果使得出口商品普遍亏损,进口赢利。这种情况在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统一经营、以进贴出的体制下并不成为问题。但在1979年外贸体制改革以后,部分出口产品由中央各部、地方进出口公司或企业经营。由于他们自身不经营进口,故进出口便不能自己平衡,并且出口亏损的部门和企业本身又无法弥补,于是漏洞便不断扩大。1979年我国出口1美元的商品,平均换汇成本为2.40元人民币,非石油商品的换汇成本为2.65元人民币,而出口企业按银行牌价只能得到1.50元人民币,因此每出口价值1美元的商品企业要亏损0.90元人民币。二是非贸易外汇方面,人民币汇价却偏低,外国人在我国把外币换成人民币购买物品、支付劳务费时占了便宜;而我国的出国人员把人民币换成外汇后,在外国使用却感到花费太大、不合算。这种情况显然有碍于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以及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的发展。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要增加出口商品货源,鼓励出口创汇,就应该降低人民币汇价;要改变非贸易外汇收入,就应该提高人民币的汇价。依据当时的情况,一种人民币汇价显然不能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企业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试行双重汇率制度。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这是内部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价,是按照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再加一定的利润计算出来的,这一内部结算汇率一确定下来四年就没有变动。尽管这期间出口换汇成本逐年上升,但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一直被固定在1美元合2.80元人民币的水平上,直到1984年底被取消。另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汇价,按官方公布的汇价办理,仍然沿用原来的“一揽子”货币的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当时官方汇价为1美元兑1.52元人民币。由于美国从1981年起采取赤字政策,紧缩通货和实行高利率、低税收,使得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1980年7月的1.448元人民币调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了58.8%。

但是,从贸易结算价试行之后的情况看,它只是对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自负盈亏的部分地区和外贸公司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而就全国范围和外贸行业的整体来看,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带来了许多问题,外贸亏损不但没有扭转,反而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在对外经济往来中,有时会陷入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因为对于那些习惯于单一汇率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汇率的双轨制被认为是贸易不公平的表现,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汇率双轨制便常常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报复的借口。

从1981年到1984年,由于美元的大幅度升值,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步下调,已与贸易内部结算汇率接近,同时实行的双重汇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还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另外,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其会员国可以实行多种汇率,但必须尽量缩短向单一汇率过渡的时间。为了解决汇率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加强人民币汇价调节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以及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又恢复了单一汇率,该汇率以贸易汇价为基础。同时,我国对原来的官方汇率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从1984年7月的1美元兑换2.30元人民币下调到1985年1月的1美元兑换2.80元人民币。在这之后,人民币汇率又连续多次下调,汇率调整的依据是全国的出口换汇成本。由于1985年以后国内物价大幅度上涨,出口换汇成本迅速上升,使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跌。

1980年10月起我国创办了外汇调剂市场,开展外汇调剂业务,当时规定外汇调剂价格在官方汇率之上加10%。在这之后,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据估计,到1994年汇率并轨之前,我国外汇资源的大部分已处于调剂市场汇价的调节范围之内。因此,在这期间名义上是单一汇率,而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出现了官方牌价和调剂市场价格并存的局面。

实行单一汇率后,对进出口贸易来说,由于没有比实行内部结算价时汇率低,因此,汇率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大,加之出口换汇成本的攀升,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刺激作用已经有限,相反对进口来说却很有利。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积极倡导用汇,造成国内外汇信贷失控,进口了大量耐用消费品、电子产品、机械及零部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的生产速度,但也相应提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加剧,大大抵消了汇率下调对出口带来的好处,致使汇率对出口的刺激作用已微乎其微。

为了使人民币汇率趋向合理,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1985年10月30日,人民币汇率再次下调4.3%,1美元兑换人民币从原来2.80元调至3.1983元;1986年7月5日又进一步下调到1美元兑3.7036元人民币,下调幅度达15.8%。这两次下调汇率,其目的仍是想刺激出口,适当限制进口。但是因两次下调间隔时间较短,受时滞的影响,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效果并不明显。相反,到1985年底,我国贸易逆差不但没有消灭,反而猛增到84.16亿美元,到1986年底,我国的贸易逆差仍高达60.74亿美元。

为了实现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适应出口换汇成本提高的要求以及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的需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度下调,下调幅度达26.88%,从1美元兑3.72元人民币调到兑4.72元人民币。这次调整,从总的情况来看,对外贸有一定的效果,在外贸补贴不变的情况下,贬值对出口有一定的促进,同时对进口有所抑制,1990年贸易出现26.1亿美元的顺差,国家外汇库存有所增加。

为了适应1991年开始的外贸体制改革,即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取消出口补贴这种新形势的需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下调10.59%,从1美元兑4.72元人民币调到兑5.22元人民币。这次调整后,使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价格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官方牌价已接近调剂市场价格,人民币汇率一直高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汇价水平逐步趋向合理。对外贸企业积极扩大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打击外汇黑市、逐步实行统一的外汇市场也是有利的。

从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几次下调的情况看,确实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通过汇率下调来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仅是一种经济期望,能否产生实际效果还取决于一些经济传导机制。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仍然较小,汇率下调难以使出口量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80%是初级产品和轻工纺织品。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必然决定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是很小的。因为这些出口商品有许多也正是国内经济建设急需的紧缺资源,石油、煤炭和部分重要的农副产品等在短期内急剧扩大出口,必然会加剧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相比,本身就具有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加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一直呈下跌的趋势,进一步降低了价格下跌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刺激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人民币汇率下调、降低产品出口价格的办法来扩大出口,必然收效不大。此外,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非关税壁垒的加强,人民币汇率下调对这部分受限制的商品无济于事。其次,我国的进口商品也仍然缺乏弹性,因此很难通过汇率下调来减少进口。在我国的进口商品中,绝大部分是经济建设所必需的物资和设备。而这些设备和物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很难用替代产品来代替进口的。因此,为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这部分进口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压缩。此外,从当时我国的进口体制来看,计划体制虽然有了一些改变,进口的指令性计划在进口总额中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一半左右。因此,对这部分中央外汇指令性计划进口,不论汇率如何调整,不论盈亏如何,外贸企业都得执行,汇率调整对这部分进口起不到限制作用,进口不会因为汇率下调而减少。

所以,在我国进出口商品弹性不足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下调只能造成贸易条件恶化,这也是汇率下调的必然产物。而贸易条件恶化反过来又会抵消出口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成为制约我国贸易收支改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1.1.3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汇率并轨后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1994年,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实行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重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过去的双重或多重汇率实行汇率并轨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以及1996年底实行的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政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开始发生历史性根本变化,即从长期以来由政府计划定价逐步向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均衡决定汇率水平的方向转变,人民币汇率进入了一个逐步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时期。这里我们通过考察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过程来了解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情况。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的:第一步是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汇率并轨;第二步是从1994年4月1日起实行新的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制度,并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这两步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从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将过去的双重汇率或多重汇率实现并轨,统一使用一种汇率,即1美元可兑换8.70元人民币的单一汇率。这一汇率水平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考虑到了市场上外汇供求关系的平衡。当时汇率定位仍是由我国官方根据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分析决定的。与此同时,停止了过去的双重汇率制度下的许多做法。如取消了原来的外汇留成制度,而代之以要求出口商向有关的外汇指定银行结汇;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并从流通领域中逐步收回这些外汇券。同时,为了保证政策的一贯性,使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我国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上采取了渐进的做法。如虽然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但企业仍可以继续使用过去所留成的外汇,这部分留成外汇仍按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计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保护了企业过去出口所取得的外汇的利益。对于外汇券的改革也是如此,虽然停止发行新的外汇券,流通中的外汇券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回收而最终退出流通领域,但是当时企业和居民手中的外汇券仍可继续使用,外汇券在实际使用中的价值仍以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为准。这一做法一直持续到199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在境内机构和来华人员结算、支付中统一使用人民币”,从1995年1月1日起外汇券停止流通。

从1994年4月1日起,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又实施了新的措施,即各外汇指定银行相互之间买卖外汇,并对客户办理外汇业务。在原来的旧体制下,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都是代表中央银行对客户买卖外汇,而不必占用银行自身的资金头寸。但从1994年4月1日起,各外汇指定银行必须用自己的资金头寸同客户打交道,而且各外汇指定银行都有自己的挂牌汇价,这一汇价在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汇率基础上,在上下0.25%幅度内自由浮动,但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各银行具体的浮动范围。这样,各外汇指定银行公布的汇价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这一汇价的决定是由各银行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作出的。同时,从1994年4月1日开始采取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建立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取代以前的外汇调剂市场。由于进出口商赶往外汇调剂市场买卖外汇,其交易数额相对较小,从而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率,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进出口商无法获得足够信息来判断市场的走势,最后往往处于局部商品交易者的地位。而由外汇指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组成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能够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可以对市场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这一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市场。从1994年4月1日起,我国内资企业不再进入外汇调剂市场。但为了保证过去政策的一贯性,不使外国投资者产生疑惑,又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对过去的外汇调剂市场的运作已比较熟悉,因此在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开展外汇调剂业务,而且允许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入在外汇指定银行或境内外资银行开立现汇账户。

经过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体制开始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转变。从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实际变动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发生剧烈的波动,即便是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也保持了稳定,而且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还出现了稳中略有微升,如对美元的汇价实际已经升值18%。并且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了稳定的态势。目前,随着外汇储备的逐渐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在逐渐加大,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比重过大,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效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保持充足且适度的外汇储备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如何减少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比例以减轻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力,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外汇管理中应予以认真考虑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

4.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进程中三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特点

4.1.2.1 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汇率制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特点。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人民币汇率的特点应分两个阶段来考察:一个是1949~1955年期间旧人民币汇率的特点;另一个是1955~1979年期间新人民币汇率的特点。

1949~1955年这一时期,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经济运行尚不稳定,物价起伏很大,对外经济工作还未步入正轨,因而汇率制度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远不够完善。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性质上说,人民币汇率属于自由市场汇率。汇率随着国内物价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调整。尤其是国内物价飞涨的时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不断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下跌。

(2)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十分频繁,缺乏相对稳定性,变化次数有时一年多达50次。

(3)人民币汇率波动过大。从1949年初的1美元兑换80元旧人民币跌到1950年3月的兑换42000元旧人民币,跌幅达到524%。后来又从1950年3月的最低点上升到1952年底的26170元旧人民币,升幅达到了60.5%。

(4)人民币汇率多达几十个,数量太多且过于分散。因为全国各地的汇率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基础,然后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地区的汇率,一个地区一个汇率,全国的汇率共有几十个,且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民币汇率。

由此可见,1949~1955年这一时期由于国内物价不稳,人民币对外币大幅度贬值,且频繁调整,影响了人民币汇率价格作用的正常发挥,也影响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信誉。因此,到了1955年,我国发行了新人民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955年,我国在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55年到1979年经济改革之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考察1955~1979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制定和波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在这段时期实行的是贸易和非贸易单一汇率,即对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和非贸易外汇的兑换使用同一汇价。

(2)人民币汇率是根据“货币篮子”变化情况而确定的,在西方主要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货币汇率变动频繁的条件下,“货币篮子”中的货币及权数不断改变,同时汇率的调整也变得频繁。

(3)由于当时对外推行人民币计价的目的是为了保值,使得在制定人民币汇价的指导思想上要求把人民币的汇价定得高一些,从而使得这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出现高估。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人民币固定汇率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诸如保值、维护货币稳定等积极作用,但终究因与国内外市场严重脱节而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很难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消极作用不断暴露出来,造成了进出口的严重不平衡,逆差不断扩大,限制了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

4.1.2.2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汇率双轨制时期人民币汇率的特点。从1979年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造成的人民币币值被高估极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为了发挥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从1981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进出口贸易实行内部结算价和非贸易实行官方汇价结算。这种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一直持续到1985年取消贸易内部结算价、恢复单一汇率。1985年开始到1993年期间,虽然名义上实行的是单一汇率,但由于外汇调剂价格的存在,形成了官方牌价与外汇市场调剂价格并存的格局,这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因而1985~1993年是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并存的时期。人民币双重汇率制的实施,使得人民币从此开始进入了一个阶段性调整时期。考察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人民币汇率的特点,1979~1985年为一个阶段,1985~1993年为另一个阶段。

1979~1985年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时期汇率的基本特点是:

(1)人民币汇率是典型的双重汇率。

(2)从性质上说,这一阶段的人民币汇率属于贸易性汇率,是以我国的贸易政策为中心,为出口创汇服务的。

(3)人民币依然处于高估的状态,难以很好地发挥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1985~1993年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时期汇率的特点是:

(1)人民币汇率从性质上说属于贸易性汇率,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是从服从于贸易政策的需要出发来制定的,因而对贸易政策具有极高的依附性。无论是从外汇留成制度的实施,到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还是汇率双轨制的运行,制定人民币汇率都是以外贸政策为依据。虽然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汇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汇率水平的调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但左右汇率政策方向的力量最终取决于我国的外经、外贸部门。只要我国外汇短缺,创汇任务艰巨这一事实得不到根本改变,人民币汇率将以服务于外贸发展、鼓励出口创汇为目的而制定。

(2)汇率多轨制,既有官方汇率,又有调剂汇率,另外还有黑市汇率。

(3)汇率的调整机制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一步到位的大幅度跳跃式贬值,给国民经济和进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震荡和影响,如1993年,贬值幅度达50%。

(4)汇率走势从总体上呈不断下跌趋势。人民币汇率不仅对美元下跌,对其他国家货币也呈下跌趋势。其中调剂市场汇率从1988年的1美元兑5.7元人民币开始逐步下跌,最低时达1美元兑11元人民币,其间虽然有几次反弹,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下跌,一直到1993年底汇率并轨。

(5)人民币官方汇率长期高估,既不符合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又不符合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6)汇率没有完全发挥调节经济杠杆的作用。汇率的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程度不很明显。双轨汇价的差异也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4.1.2.3 向市场汇率过渡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特点。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这次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人民币双重或多重汇率并存的局面,实行了真正的单一汇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于1996年底实行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从此,人民币汇率进入一个逐步向市场过渡的时期。考察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演变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人民币汇率开始由阶段性调整波动阶段转入正常的小幅度波动阶段,并逐渐趋于稳定。

(2)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由政府行政定价逐步向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均衡汇价转变,市场供求因素在汇率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增强。

(3)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受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影响,汇价升值压力加大,且升值趋势日渐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