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对人的行为、经济增长、国家富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这一常理作了系统的阐述。金融运行主要是指货币分别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内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方式。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政府)的银行,它主要有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以及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三项职能。不过,中央银行的货币调节行为对总体货币的影响在相当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在一国经济调控体系中所处地位

第二节 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制度对人的行为、经济增长、国家富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这一常理作了系统的阐述。其显著的特点是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侧面来证明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具有决定性:第一,它从权利界定(或产权)的角度认为一切制度的核心是界定权利;第二,它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认为决定制度选择的主要乃至唯一的局限条件是交易费用;第三,它从合约的角度认为制度安排即是合约选择。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凯恩斯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不懈地致力于探究经济增长的原因。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马构建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以及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经济学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所进行的各种分析,都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流学说。这一时期内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更多地用来解释经济增长。以保罗·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水平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统计研究入手,通过从数量和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趋势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综合分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持续扩大商品的供应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先进技术只是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若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作保证。

经济学家们对制度的诠释既定了经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前提,制度的两个层次(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变量,“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制度已纳入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范围。他们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认为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会阻碍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必定导致经济衰退,而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因此得出在没有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只有制度创新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产生经济增长的结论。对此,他们认为产业革命所包含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发展和资本积累等现象,其本身就是经济增长,并指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因此,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3]

以产权和交易费用为核心的新制度学说在充分揭示了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制度有效率性理论,通过剖析无效率的制度可以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现实存在,进而分析了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率的。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对制度的变迁、制度的差异等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作了深层次的逻辑分析。

二、金融制度与经济制度的辩证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就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全面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经济制度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被理论界社会实践所认同或证明,同为制度范畴内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以下分别就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经济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本末问题

从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和内涵上看,金融学应该是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对应的金融制度理所当然是从属于经济制度的。但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却往往本末倒置,而且个别现象也支持着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从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上看,“经济”和“金融”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起源由来已久,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活动开始就已经形成的一种现象;“金融”从本原上说就是“融通资金”。而“融通资金”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产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更晚的时候了。从两种制度形成的机制来看,经济制度是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保证措施和政策导向,便于经济活动规则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它的制度形式和内容被经济制度所决定。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来看,经济制度决定着金融制度的存在,金融制度不能游离于经济制度之外,否则其没有生成的土壤和空间。因此,金融制度的形成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但它实际上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

(二)金融制度为经济制度服务的内容

金融制度作为现代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某些作用是其他经济制度不可替代的,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制度为经济制度服务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金融的功能体现出来,这可以通过金融体系、金融运行、金融调节三个方面来认识。

金融体系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制度等所构成的总和,金融的首个作用就是通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制度来服务于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从广义来说是借方与贷方相互接触和金融工具或债务凭证交易的场所。既然金融的本原是融通资金,而各种融资活动的总和又构成金融市场,因此金融面对的必须是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组成的金融市场,于是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被充分地利用到上述两个市场中。对于间接融资方式来说,金融中介的作用必不可少,它通过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方的货币引导向借方;而直接融资方式则是货币有余者和货币不足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其主要特征是借方自己直接发行债务凭证给贷方,金融中介的作用仅仅是撮合借贷双方并收取佣金。

金融运行主要是指货币分别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内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方式。在分业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对货币运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商业银行机构多、规模大、业务广泛,是整个货币运行的最主要载体;其次,商业银行办理支票活期存款,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政府)的银行,它主要有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以及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三项职能。它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决定着国民经济中货币和信用的供给,在整个货币运行中,中央银行居于控制和调节的中枢地位。不过,中央银行的货币调节行为对总体货币的影响在相当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在一国经济调控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制约,并与该国的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至于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作用,同它在国内贸易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即促进专业化和交换。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金融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共鸣,形成国际化趋势,国际收支和货币流通加快了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最终的结果是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国际金融辐射的广度和深度既是其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经济政策选择的结果。

金融调节主要指金融政策的运用和金融制度自身的调整和完善。金融政策的范围甚广,除依赖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节外,还包括金融监管、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需求方面是一个既重要又有效的工具,它的显著特征:一是总量目标调节,二是适时微调。货币政策能否成为决策当局最重要的宏观调节手段,关键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条件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影响力度。货币调节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内部传导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以及外部传导(即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也就是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两个方面起作用的。货币政策发挥效力固然要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并经历一定的时滞才能显现调节效果。不仅如此,更多的时候要和其他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一起配合使用,因此孤立的货币政策往往收效不明显。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和前提条件,制度总是为经济服务的,经济制度如此,金融制度亦不例外。当经济制度规定金融制度的内容时,并不限定金融制度自身的发展,因此,金融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以适应经济制度的要求。金融制度的发展滞后或超脱经济制度都是不适应的表现,既然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是客观的,理当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改革和调整。

三、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于金融同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开创性工作是由Gold-Smith,Raymond(1969)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在这里,他们把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综合,通过对金融结构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分析,来考察金融结构在经济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寻求是否存在有最适于经济增长的金融结构。

一系列研究表明,金融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出现,减少了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深化,提高了经济效率。最初银行作为金融结构的研究基础,被认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降低了收集和处理有关企业和经理信息的成本,提高了资源分配和进行公司治理与控制的效率。由于金融中介的特殊身份,它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容易获取相关企业的信息,较好地识别投资项目,因而投资者可以通过减少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尽快地了解到项目的真实情况,金融中介的优势也便于其为有前景的企业动员储蓄,而且还能加强对有关投资项目的监督和控制。其次,金融中介具有较好的配置资金的能力。金融中介除了可以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资源在整个社会实现重新组合和分配外,还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和监督优势改善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金融中介还可通过合同安排(如增加自有资金比例、增加贷款担保和抵押的数量)减少信息需求,改善信息状态,使资金得到更好的配置和使用。再次,银行能够降低经济方面所面临的风险。银行除可以通过转移风险使特定时点的风险得到分散外,还能够降低流动性风险。许多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融资,但投资者不愿长时间放弃对其储蓄的控制权,银行通过汇集储蓄和进行流动性转换,使得这些长期投资项目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银行还投资于短期证券以满足那些具有流动性需要的投资者。[4]

银行在对经济发挥上述作用的同时,证券市场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功能刺激着经济增长,其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育成熟的证券市场有助于捕捉更多的信息,增加交易的机会。由于信息的快捷能使市场上的交易尽快进行,使之容易获利,加之充分的信息亦有利于资源的分配,特别是股票投资具有高收益的特征,比较适合投资性储蓄(尽管其风险比银行存款要大),丰富了储蓄的方式,它与银行的共同发展,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储蓄动员能力。第二,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改善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中的股票投资适用于企业长期资本投资,而且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时银行不愿向新客户提供贷款的不足,同时还有助于改善信息状况,严格的信息披露和交易制度可以降低资源动员的成本。第三,运作良好的证券市场有助于分散风险,且具有风险管理优势。投资者通过持有不同的资产组合来分散风险,并能使资本投资具有完全的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投资项目,可以根据投资者的意愿,在股票和现金上实现充分的转换,使得长期投资项目更具有吸引力。证券市场还具有风险定价功能,不仅能保证资金得到最佳的配置,而且由于其融资技术的先进性,便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多样化投资,促进生产率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之,不论是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制还是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制,都可以通过固有的功能提供适应性的金融服务,在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更有利于经济的成长。

(二)金融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GoldSmith,Raymond(1969)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变量的数量及结构影响经济增长,并就影响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King &Levine(1993)、Rajan &Zingale(1996)以及Kunt &Maksimovic(1996)的研究结果均对这一论说提供了经验支持,多角度以及大量的行业数据分析表明,金融发展的指标与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从而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以R.麦金农(1973)与E.肖(1973)为代表的“金融抑制论”认为,对于欠发达国家,实际利率实际汇率的金融自由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低于均衡的实际利率与高估的国内货币等形式的金融压抑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如Gelb(1989)对34个欠发达国家运用1965~198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际利率为正值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为5.6%;实际利率明显为负值的国家,增长率为3.8%;而实际利率为强负值的国家,其增长率仅为1.9%。这期间,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相应提高0.2~0.25个百分点。Fry(1988)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5]

现代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和投资,投资数量及投资效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同样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Harrod—Domar的经济增长模型表明了经济增长由一国经济中的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以及资本的产出比率决定,而上述三个经济变量又都受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金融系统通过作用于以上三个经济变量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诚然,影响三个变量的因素很多,金融因素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检验正是通过金融深化指标M2/GDP、信贷支持率和金融相关率与GDP增长率以及资本形成率和GDP增长率的作用程度来进行的。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建立计量模型,把GDP的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代表金融发展的相关变量包括金融深化指标M2/GDP(用来代表金融中介总体的发展状况)、实际利率R(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用来代表银行存款的回报率,它和资本边际回报率的对比将改变实物投资的数量)、信贷支持率指标(用来反映银行的信用创造)、金融相关率(用于反映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育状况)、资本形成指标(反映储蓄对投资转换的效率)等,通过对模型中所包括的变量应需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根据相关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上述金融要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增长率。在论证经济增长的机制因素模型中,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储蓄率向投资的转化比率的提高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门的效率。此外,衡量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主要采用直接融资余额对社会金融总量余额的比率来度量,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上和债券市场上的收益率也是影响金融部门效率的重要因素。

金融抑制论没有强调金融结构问题,更看重市场的形成和完善,认为价格变量是同经济增长关联更大的金融因素。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拉美的很多国家实行的金融改革基本上是以放松政府对金融的直接控制为核心内容展开的,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金融的独立性和异化现象

尽管金融从属于经济,金融制度服务于经济制度,但由于金融制度的作用具有多样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的倾向,并伴有严重的异化现象。

所谓金融的独立性,它是指金融机构与金融交易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生产过程而形成自己的空间和领域,并产生特有的运作方式。金融的独立性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金融的这种独立性从金融出现在经济现象中就开始内在地依附着,其分割得越厉害,表现得也就越明显,实际上,这种独立性既是经济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过程自然演进的必然结果。首先,金融作为一种融通资金的特殊方式和手段,改变了生产企业(或部门)长期仅靠自身积累及简单的资金借贷来维持所需要的资金,而一旦生产过程的资金链受到扼制或打破,生产就会陷入瘫痪而无法继续进行,当金融把积累的资金转入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于是对生产起到了激活作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和物化劳动不可能等到交换形成时才得以实现,客观上也要求从生产领域中派生出一支强大的融资力量,因此,独立承担融通资金任务的金融业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其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仅靠单一的融资活动还不能解决生产中所需的资金矛盾,于是金融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这些信用工具的出现必须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和一定的交易方式,于是金融市场应运而生。而金融市场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运作方式。

金融产生独立性后,金融活动在经济圈中变得异常活跃,金融市场的交易内容更加广泛。金融在服务于货币市场的同时,更多地把服务重心转向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中,金融自身产生了一种膨胀的要求,如基础金融工具的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活动与交易等,这些金融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投机活动与投资活动交织在一起,其中以投机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状态是很多的,这种纯粹的金融买卖行为将巨大的财富集聚到了交易商手中,并未真正通过真实的投资活动而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从这一点上说,金融的某些功能又游离于为经济活动的服务上,这种现象称之为金融的异化。从世界各国或地区已经发生的金融危机来看,金融的异化与之关系相当密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金融及其制度的副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