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农村经济的活跃性影响着农村金融制度的活动范围和发挥方式及程度。农村经济的供求状况主要通过交换媒介的货币量予以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等活动,可以了解农村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其改善管理,调节资金余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第三节 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农村经济的活跃性影响着农村金融制度的活动范围和发挥方式及程度。与此同时,作为农村货币资金运行中的信用关系总和的农村金融,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农村再生产的全过程。

一、农村金融的形式和内容取决于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

(一)农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与形式决定了农村金融的性质与形式,也决定了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与交换关系的性质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定性,不同的农村经济所有制性质产生了相对应的经营方式和信用体系,从而确定了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和信用种类。不仅如此,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内在的分配关系也表现为通过信贷收支对社会资金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其交换也是伴随着货币流通过程等价进行的。农村金融的质的规定性以及其功能的发挥要依农村经济的性质来确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经济决定着农业与农村金融。

(二)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和范围

农村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受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农村经济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生产方式、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农业科技含量等,直接规定着农村金融业务的品种、信用手段和信用工具。农村经济越发达,农村金融活动的领域和地域越宽,农村信用体系越完善,支农资金也越活跃;反之,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村金融的信贷功能就呆滞,农村信用工具和手段也很单一,其规模和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农村经济的供求状况,决定农村金融业务的内容与发展速度

农村经济的供求状况主要通过交换媒介的货币量予以反映。农村经济越活跃,农村的货币交易也就表现得越频繁,交易中的货币总量会引起农村的储蓄增长,势必提供支农的信贷资金也更充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储蓄是否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一致,积累、消费与储蓄是否保持合理比例,对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6]

二、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农村金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农村金融在刺激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扮演着如下角色:①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信贷主体。农村金融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中介地位。首先农村金融建立了一个面向农村的金融市场,通过吸收农村居民储蓄,动员闲置货币资金,充当农村经济运行中各个生产要素的信用中介。这种信贷供给为广大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越良好、农村金融体系越健全、农村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越灵活,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的信贷服务效果就发挥得越佳。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农村金融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金融要素,是农村资金的总枢纽。一方面,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需要取得农村金融的更多支持,农村金融聚集资本的能力、速度和数量已成为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如同一个“助推器”,加速推动着农村经济的运转。另一方面,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无论从服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是针对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来开展卓有成效的服务的,因此,农村金融整体功能的发挥最终将通过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体现出来,农村货币资金的分配和再分配也只有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收放方可实现。

基于农村金融的上述地位和功能,决定其在农村经济中具体发挥着如下作用:第一,筹集和分配农村资金,引导农村资金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把零星分散的货币资金通过股金、储蓄等手段集中起来,有效地将农村的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分配到生产和流通部门,使这些资金发挥整体效益,既引导了农村资金流向,又支持了农村经济建设,促进了农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第二,组织和调节了农村货币流通,平衡了国家信贷收支。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方面控制了农村货币的流通总量,稳定了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格,使货币总量与商品总量保持相对平衡,从而促进农村生产、流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地调节了农村货币流通的结构,使货币流通结构与商品流通结构相互协调,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以存款准备金、业务备付金、转存款、特种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形式向国家转存大量资金,在平衡国家信贷收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支持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农村金融可以对农村经济活动发挥调控作用,因此,在调整农业布局、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贷款比例,充分发挥了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第四,为广大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既扶强也助弱,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成了它们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和财力支持。第五,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平抑农村资金市场,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管理好农村资金,尤其是通过信贷、结算、利率等手段规范了农村民间资金的借贷,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等活动,可以了解农村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其改善管理,调节资金余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注释】

[1]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2]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4]暮继丰、冯宗宪:《哪种金融体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载《世界经济》,2001(8)。

[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科学》,2001(3)。

[6]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