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由于各国金融市场都配备现代化电子通讯设备,形成了联通各国的通讯网络,因此可以连续24小时同各地金融市场进行交易。除境外金融市场不受管制外,其他金融市场仍受本国金融当局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因此,目前的金融机构已成为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投资机会的转瞬即逝要求各国放松监管,以加强本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一、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

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约有三百年的历史。特别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发达。

与过去相比,现代金融市场具有下列一些新的特点:

(一)金融市场全球化

随着生产、资本、市场、信息的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更加密切,从而有形成统一的全球性金融市场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金融交易活动突破地域范围,并不限于在本国或本地区,而经常是跨国、跨地区。(2)全球昼夜24小时联通交易。一方面由于各国存在时差,各地金融市场营业时间不尽相同,可以相互衔接。另一方面由于各国金融市场都配备现代化电子通讯设备,形成了联通各国的通讯网络,因此可以连续24小时同各地金融市场进行交易。(3)金融管制放宽,金融法令协调。除境外金融市场不受管制外,其他金融市场仍受本国金融当局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近年来,各国出于发展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考虑,开始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同时各国金融法令的制定也相互协调,趋于一致,这使得投资者可以比较自由地在各国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资金流动也趋于方便。

(二)融资活动证券化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在金融市场上占主要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国际债务危机以来,银行信贷日渐缩减,融资活动趋向证券化,即资金供求双方直接通过发行证券来进行融资。证券融资(即直接融资)有其独特的优点,如流动性强,转让方便;程序规范化;风险可以防避(如采取对冲保值交易)等。

(三)金融创新多样化

为了方便筹融资活动,防避汇率利率频繁波动的风险,降低筹融资成本,稳定投资收益,进行资产保值,金融市场适时推出各种各样金融创新工具和技术。金融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工具多样化,融资技术新型化,融资、筹资活动更灵活方便的市场。

(四)金融业务多元化

在新的形势下,金融机构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筹资者和融资者对金融机构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必须在相互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才能不被淘汰。为此,金融机构不得不在管制许可的情况下对其经营范围、方式、业务和操作管理、金融服务、中介职能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方面配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电子通讯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快速处理业务,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另一方面冲破原有的经营服务范围和方式,开拓新型业务,提供创新服务,扩大经营范围,以满足各个层次、各个行业客户的不同要求。因此,目前的金融机构已成为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各金融机构原先那种业务有分工、服务有专门对象、经营范围狭小的特点已不复存在。

(五)金融机构资产的证券化

所谓资产的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将一些长期固定利率的放款或其他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集中起来进行重新的组合,然后以这些资产作抵押发行新证券,从而提高了相关资产的流动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市场的管制放松,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现代通信、交易和结算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仅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空前的条件,同时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日益明显。创新成为金融机构的唯一出路。

国际债务危机的出现导致了巨额的呆、坏帐,一些国际性的大银行深受债务拖欠之苦,希望通过加强资产的流动性来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而资产的证券化便是走出困境的途径之一。

最初一般将住宅贷款证券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像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小额债权也开始被作为抵押品发行债券。

(六)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放松对金融活动的管制措施。其产生的背景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使得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经济自由主义重新受到欢迎。从而为金融的自由化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其次,面对日益剧烈的竞争,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规避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目的,所以,金融创新的结果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不再适用新的环境,从而促进了管制的放松。

最后,金融的证券化和全球化一方面使得监管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使得监管的社会成本越来越高。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投资机会的转瞬即逝要求各国放松监管,以加强本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金融的自由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七)金融工程化

金融工程化是指将工程思维或技术引入金融领域,综合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这里的新型和创造性指的是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对传统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或者对已有金融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风险的急剧增大,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而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推广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金融工程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标志了高科技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现代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聚集和分配资金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一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资与融资的场所。金融市场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买卖交易,为资金供求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机会,以适应他们不同的投资和融资要求。

一方面,产业革命导致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建立一个企业所需要的资本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市场的规模日益拓展。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得一个企业的最优投资规模变得十分庞大,靠单个资本已经很难完成,必须对外融资,生产的社会化于是成为历史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既是金融市场赖以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原因,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金融市场起着整个社会资金“蓄水池”的作用。它引导聚集众多分散的、暂时闲置的资金转化成可以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

(二)稳定供求的功能

为消费而创造财富是人类社会从事经济行为的基本目的。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社会在一段时间内所创造财富数量的基本指标。经济学中的总供求即是GDP的总供给和GDP的总需求。

如果不考虑政府和对外经济的往来,则整个社会的总供给等于用于消费的收入(C)加不准备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S)的和;整个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的和。用于消费的收入与消费需求由同一个行为主体决定,必然相等。因此,储蓄等于投资便成为整个社会总供求能否相等的关键。而储蓄到底能否等于投资全要看金融市场的效率。

如果引入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这两个因素,则整个社会的总供给应在用于消费的收入(C)加储蓄(S)的基础上,再加上政府的税收收入(T)。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应在消费需求(C)加投资需求(I)的基础上,再加上政府的购买支出(G)和净出口(X-M)。因此,(T-G)=(I-S)+(X-M)便成为整个社会总供求能否相等的关键。这个时候,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变动成为政府稳定经济的两个基本的手段。不过,这两个政策工具必须配合使用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因此,财政政策的实施并不能降低货币政策以及相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金融市场的状况仍然是决定整个社会供求是否平衡的关键。

(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整个社会GDP的生产数量(用Y表示)取决于资本(K)和劳动(N)的投入数量以及相应的技术水平(A)。因此有生产函数Y=Af(K,N)。进而有:

img2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工资占GDP的比例+资本投入增长率×利润占GDP的比例+科学技术的进步率。

由于人均GDP(用Y表示)等于GDP总量与人口数量的比,人均资本占有量(用K表示)等于资本总量与人口数量的比例,因此,人均GDP的变动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减人口增长率的差,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变动率等于资本增长率减人口增长率的差。将这两个结果代入上面所得出的公式,则有:

人均GDP的变动率=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变动率×利润占GDP的比例+科学技术的进步率。

我们可以证明,若要促进人均GDP的增长,要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要么提高储蓄率,要么降低资本设备的损耗率,别无他途。而在这三领域,金融市场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金融市场的存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现金购买金融资产,使流通手段转化为长、短期投资,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也可以把金融资产卖掉,变成现实购买力,以解决即期支付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变换投资、筹资方式,如把长期证券转化为短期证券,或把短期证券调换成长期证券。可见,金融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最终使得消费者实现收入和消费的跨时期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五)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通过金融资产价格机制或利率机制这个“神经中枢”来调节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资金在各个部门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例如,当国民经济某个部门经济效益良好时,它就会通过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显示出较高的收益率,以此吸收资金投资于该部门,加速其发展,从而使资金得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金融市场使多余、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金融市场的建立,冲破了地区和部门的界限,成为资金横向融通和纵向分配的枢纽,起到了各地区、各部门相互关系,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挖掘资金潜力,保障资金流动畅通无阻,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的积极作用。

(六)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

由于金融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可资选择,使投资者较易采用各种证券组合的方式分散风险,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同时,金融市场为长期资金提供了流动性,分散了实业投资的风险,为实业投资者进行对冲保值交易提供了便利,使他们得以转移和防避风险。

此外,金融市场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市场,有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交易行为是规范的和有秩序的,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作弊欺诈行为,从面增强了交易的安全性。

(七)支撑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常运转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这种企业制度实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提高了财富创造的效率。而股票的发行和流通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职能,因此,没有金融市场便不可能建立这种企业制度。

而且,股票和债券自爱金融市场上的流通转让使得股份制企业获得了业主经营企业制度下所不存在的稳定性。因此,金融市场也是维持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转的基础。

(八)宏观调控的功能

政府调控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调控利率等指标,影响投资等因素,最终影响总需求或总供给,进而确保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九)信号系统功能

金融市场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人们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证券的价格高低及其变动反映了人们对其未来价值的预期。人们可以通过上市证券发行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业绩和效益。某一企业的经营好坏及社会公众对某产业前景的判断,可以很快从证券价格的涨跌中反映出来。因此,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总是比国民经济或企业的实际变化先行一步。

(2)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货币紧缩和放松均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时,金融市场立即会有反应,出现波动`,表现出银根紧缩和放松的程度,然后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3)金融市场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他们每日与各类工商业直接接触,能较为准确判断企业发展的动向,并迅速调整相应证券的供求,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

(4)金融市场拥有广泛及时收集和传播信息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已连为一体,信息传递四通八达,迅速及时。

三、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比较

经济危机是一个用来描述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严重恶化的概念。

具体地说,所谓经济危机,指的是实体经济需求低迷、库存积压、开工不足、失业骤增、整个国民经济呈非常态地螺旋型下滑的状态。在经济危机时期,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消费者不敢消费,投资者不愿投资,企业的订单持续减少,生产停顿,失业率逐步提高。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互为因果地交互作用,使得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经济总量趋于萎缩,社会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乃至颠覆的边缘。

一般地认为,长期地看,国民经济总会呈现出正增长的趋势,不同经济体的区别仅在于增长率的相对高低罢了。但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国民经济通常也不会呈线性地增长,而是以增长、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几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循环方式来体现其长期增长的总趋势。其中,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国民经济的一个中期扩张和收缩的完整过程,就叫做一个经济周期

在一个经济周期的增长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大致与其长期增长率相当;而繁荣阶段的增长率则要明显地高于常态,相当于对经济增长常态的正向偏离。其中繁荣阶段增长率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自此国民经济将由盛转衰,进入经济增长率逐步下滑的阶段,此即衰退阶段。衰退阶段可理解为经济增长率对常态的回归。而严重的经济衰退就叫做萧条。经济萧条相当于对经济增长常态的负向偏离。在萧条阶段,经济增长率的水平低于既往经济衰退的一般水平。其中经济增长率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转折点,此后经济便进入了下一个循环的上升阶段。而在转折点的前后,经济下滑的速度明显减缓,并逐步转正,此即所谓的复苏阶段。

在衰退阶段,假若经济下沉过甚,进入萧条阶段,且谷底的到来遥遥无期,则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令社会经济、政治难以承受,便称之为经济危机。可见,实体经济萧条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断地收缩(呈负经济增长),社会政治、经济由此动荡不安,令整个社会难以承受的状态。

一般地说,社会总供求的相对变化是造成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若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会拉动经济扩张;反之,若总需求不足以消化现有的总供给,则会引发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乃至出现经济紧缩。由于总供求之间不可能总是维持单向的相对变化,交相消长乃其自然规律,所以整个国民经济也就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周期性波动状态。如此说来,在市场经济中,极度的经济繁荣往往就预示着大幅度的经济衰退。说“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倒也未尝不可,只是危机的程度不同而已。

金融危机则是一个用来描述虚拟经济(或者说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严重恶化的概念。

具体地说,所谓金融危机,指的是虚拟经济领域的关键性指标出现了急剧、超常态的恶化。例如金融资产价格(股价、债券价格、本币汇率等)暴跌、金融机构的资信等级普遍降低乃至出现破产潮、信贷严重萎缩、流动性枯竭、资金链断裂等现象。根据危机肇始点的不同,金融危机又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房地产或股市泡沫破裂而引发的危机等类型。

当然,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危机很快就会波及实业领域,引发工商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降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萎靡,国民经济陷入萧条,社会陷入动荡、政治更迭不休,从而呈现出经济危机的特征。

实际上,由于商业银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资金周转中枢的特点以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业经济前景的预期性,在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通常都会首先呈现出金融危机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初期,通常也是首先体现为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倒闭。例如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首先由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序幕。

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尚未完全进入纸币时代,货币发行较为稳健,各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控制较为严格,所以尽管经济危机的爆发通常都以金融危机的面目开场,但引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仍需在实业领域里寻找。一般不会出现主要由于金融领域的问题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现象。也就是说,这时的金融危机通常都有续发性,而经济危机则具有原发性。例如,1970年,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引发石油危机,进而引发了波及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完全进入纸币时代,各国政府也相继放松了对金融领域的管制,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业由此获得了极大的膨胀,虚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急剧上升。且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虚拟经济波动与实业经济波动之间的关联度愈来愈低。在这种背景下,就有可能由于虚拟经济领域的投机过度或监管失误等非实业经济的原因而引发股票价格、债券价格或本币汇率的暴跌,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信等级普遍降低乃至出现破产潮,触发金融危机。并进而波及实体经济,造成经济危机。

因此,主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原发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大增,经济危机反倒可能是续发性的。例如,1996年,由于东南亚国家放松金融管制,仓促实施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再加上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等原因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并进而造成相关国家的经济危机;2007年,越南也是由于外资政策失误、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造成金融危机并累及实业经济;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引发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最终使得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实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资产在社会各阶层的持有面越来越广,高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率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快就会以较前更为强劲的冲击力波及实业经济,重创工商企业的运营,扯断工商企业间的资金链,引发工商企业的倒闭潮,最终促成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