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成就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成就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融部门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限于中国数据的可得性,本图中国内金融资产的范围包括流通中现金、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各项贷款、A股市场流通市值以及企业债余额。除了国内资产,中国持有的国外金融资产量也在不断扩大。中国金融的发展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紧密相关。

第一节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成就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在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金融业领域出现过多次整顿和调整,逐渐“过渡”到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基于市场原则的交易服务和投资服务的金融业几乎不再存在,银行也事实上转变成为了政府财政体系的一个附属机构。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陆续出现。起初从作为大一统的单一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了若干家专业银行,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现在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原有名称是“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保险机构恢复设立;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开办了新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国债发行复出现于80年代初;股票发行和交易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多种方式活跃起来。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机构)在80年代初随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90年代初,一些外资保险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国内市场,极大地活跃了当时刚刚复苏的国内人寿保险市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融部门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总量上来看,中国金融总资产的规模经历了一个快速的膨胀过程,参见图2-1。在改革初期的1980年,中国国内金融资产刚刚超过4700亿元,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差不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2009年末,国内金融资产总量达122.6万亿元,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倍。正如吴晓灵(2008)所指出的,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和信用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同时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摆脱了之前从属于财政的地位,成为国内资金配置的一个最主要渠道。

img53

图2-1 1980~2009年中国国内金融资产规模

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一国的金融资产包括通货和存款、非股票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股权、保险准备金、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金融衍生产品和其他应收应付账款。限于中国数据的可得性,本图中国内金融资产的范围包括流通中现金、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各项贷款、A股市场流通市值以及企业债余额。其中,2005年企业债余额数缺失,使用当年企业债发行额替代。国内金融资产总量与GDP比值数为作者计算而得。

资料来源:A股市场流通市值及企业债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年鉴2010》;其余数据中,1980~1990年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1988年及1991年)中的“国家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平衡表(年末余额)”,1995年、2000年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及2001年)中“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2009年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除了国内资产,中国持有的国外金融资产量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对外投资头寸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投资总资产达到41260亿美元,对外投资净头寸达到17907亿美元。中国现在是世界上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也是拥有国际资产净额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连年增长,到2011年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参见第七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和净额的快速增加,既有人民币汇率体制和汇率政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金融的发展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紧密相关。1994年前后,中国金融体制开始了一轮重要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专业化的中央银行在法律上得到确认;金融监管体系朝着专业化、全方位和越来越多地尊重市场经济原则的方向开始建设和推进;证券、保险和银行等行业的金融监管机构陆续设立;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和发展;金融产业结构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与改革开放初期仅有单一型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种机构相比,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机构更加多样化,经营范围更加宽广。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857家,总资产达到787690.54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5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3家,城市信用社11家,农村信用社3056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6家,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91家,信托公司58家,金融租赁公司12家,汽车金融公司10家,货币经纪公司3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另外还有外资金融机构37家。

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证券、期货等金融行业也在蓬勃发展,2009年末,全国证券公司数达106家,总资产20274亿元;期货公司167家,资产总额为201.05亿元;基金管理公司60家,管理证券投资基金557只,基金资产净值26767亿元。(1)

此外,经过多年发展,保险行业趋于成熟,资产及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数逐年上升。2011年7月,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达到56073.6亿元,保费收入9.055.2亿元。截至2011年9月,全国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8家,财险公司93家,寿险公司158家,再保险公司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保险代理公司2617家,保险经纪公司518家,保险公估公司353家,同时还有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173家。(2)

改革打破了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原有限制,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要求。金融机构的多样化不仅仅是原有金融体系下细化的结果,也是新的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单一,以银行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着力于资本市场的培育,逐步建立起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见表2-1)。1992年股票市场仅有53家上市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筹资额为50亿元,交易额不足千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上市企业达到2063家,A股市场筹资额达到15 693亿元,交易额达54.6万亿元。同样,债券市场的发行量也达到了7.6万亿元。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更大,在2010年成交量达295.6万亿元,是1993年的536倍。

表2-1 1991~2009年中国证券期货市场若干指标(亿元)

img54

注:债券发行额中包括了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的发行额;2010年A股市场筹资额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为A股市场“首次发行额”和“再筹资额”的合计,后者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和“权证行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0》,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11》

股票市场出现和活跃以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尝试性的开放。针对国内A股市场的异常波动性和常见的一些运行问题,我国出台了若干法律法规力图保护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营。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等措施试图解决过去长期困扰中国股票市场的“非流通股”问题,允许之前不可上市交易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进入市场交易,平衡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2009年又推出了创业板,两者旨在提高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的支持作用。

1992年,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也开始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B股股票以外币标价(在上海以美元标价,在深圳以港币标价),供境外投资者以外汇进行投资和交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允许境内居民使用外汇进行B股投资,使B股市场面向国内投资者开放。

可以说,近20年见证了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除了表2-1所列的金融交易外,这些市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基金及衍生品交易,其交易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中国已经出现并有显著发展,其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已有重要展现并还将继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金融资产总量的不断扩大。易纲、宋旺(2008)概括了1991~2007年间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及结构变化,并指出,包括国内资产及国外资产在内的金融资产总量增速比实体经济要快,说明在金融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高速推进。除了资产总量上的快速增加,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吴晓灵(2008)所总结的,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也从单一的银行信贷发展到以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融资为辅的多元化配置,配置方式从行政到市场逐步过渡。周小川(2010)指出,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改革的内容及成果在于,对银行业进行了整顿重组,推行金融机构的公司制改革,修改各种标准及准则,强化金融监管,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削减对金融行业的过度行政干预改善了“金融生态”。朱民(2010)认为,通过财务重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大大下降,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健康度,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得到了改进,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并且打破了对银行业的国家垄断;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允许股份制银行等多种层次银行的成立,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中国基本建立起了现代银行体系。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得到了建立和较快的发展,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并进,成为世界上交易排名前列的市场之一,证券市场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提高了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险行业不断成长,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积极推进全面的对外开放,保费收入持续攀升,在我国的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的金融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夏斌、陈道富(2011)认为,“目前中国现实的最大特征是‘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其中“金融滞后”集中表现为“存在于中国经济运行中突出的三大矛盾性特征,一是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不足;二是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资本化不足、金融抑制严重,这体现在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大量的金融产品价格管制,对新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有严格限制等等。金融抑制的存在,影响了金融对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了我国货币不断扩张下还同时存在资本化不足、融资渠道不通畅的局面;三是对外大量金融投资与较高水平FDI并存,表明在国际投资大循环中,中国总体金融效率低下”。“金融弱国”则有几个特征: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缺乏对大宗原材料定价的话语权;资本账户没有开放,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金融体系的市场准入存在严格限制以及金融微观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此外,中国国内金融系统发展的不完善还表现在其他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银行业高度国有化,城市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偏小,由此带来了银行在供给信贷时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的优先安排,而同时也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进而造成了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同时,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依然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方式(参见OECD,2010)。尽管资本市场建立已有多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金融企业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率还明显偏低”,“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发行规模偏小”,而且“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程度过大,并表现出投机性强、风险高的特征,应有的资金配置功能难以有效实现”(易纲、宋旺,200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的调整与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也要强调金融业对外的逐步开放;不仅仅需要切实地提高金融系统对国内资源的配置效率,还需要通过金融改革来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局面。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许多研究者都进行过阐述。

周小川(2010)认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化已经给中国金融机构参加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但是需要注意金融稳定与风险的问题,应当切实地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将会包括资本市场发展、保险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存款保险机制建立等内容。

吴晓灵(2008)指出,中国金融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仍不尽如人意,要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还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包括要加深社会对金融功能的认知,在不同的社会资金运行配置方式中,明晰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厘清监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信贷资源的垄断,适当放活信贷市场,在有效监管下给予民间资本机会和空间,有效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在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要健全金融安全网,充分保护小投资者利益,尊重市场主体的交易自主权,鼓励金融创新,提高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朱民(2010)指出了中国金融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十大挑战。一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与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二是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较弱,随着今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加强。三是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要贯通到基层组织,切实地提高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四是大型金融机构的组织框架需要作出调整,从区域为主的分权管理走向以产品线为主的集中管理,这样可以改进现有体制透明度低、信息共享少等缺陷,保证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五是加强金融机构人才队伍及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六是改变金融市场体系结构失衡的现状,强化资本市场的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培育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大力发展农村、中西部地区金融,改变金融配置的地区失衡。七是健全相关法律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政府干预,提高监管水平,从而切实地改善我国的金融生态。八是在利率与汇率进一步市场化的背景下,提高金融企业的风险和流动性管理能力。九是建设风险管理体系,防范经济下行风险。十是金融机构要重视风险管理架构的建设,接受国际监管与全球金融风险的挑战。这些建议主要地关注金融机构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与变化,同时点明了中国金融环境以及机构发展中的不足。

夏斌、陈道富(2011)认为,中国金融战略发展的下一步方向应该是国内金融系统的充分市场化与金融市场的有限全球化。具体来说,就是放松管制,包括放松对资本价格的管制以及金融机构进入的市场限制;加强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市场的发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完善金融体系的结构框架,包括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以及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设,纠正现存的扭曲因素,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减少对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的各种行政干预,选择适合中国发展阶段水平的管理政策;推动渐进的金融开放,逐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利益;培育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中国的发展争取和营造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调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框架的建设以及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完善新开放格局下的货币政策体系,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些战略基本上涉及到了中国的内外金融部门,涵盖宏观与微观层次。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也针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认为,减少金融机构的国有化程度将有利于金融市场服务私人部门,同时可以减少政府对贷款的干预;建立存款保险机制有助于使规模不等的存款机构竞争平等化;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统一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的发债标准;允许外国机构与企业进入中国发行债券以及股票;进一步地开放资本账户等。

总的来看,中国金融的调整方向不应该再是一味地强调规模的扩张,而是结构的梳理与质量的提升。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原有行政管制干预的弱化,扭曲因素的纠正,市场竞争的加强,多层次金融市场框架的建设,宏观监管力度的加强,整个体系的进一步有序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应该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