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交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广交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广交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始办于1957年春的广交会,每年举办两届,是目前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贸易盛会。因此,人们将广交会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外贸晴雨表”、“中国会展业名片”等均不为过。首届广交会的成功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欣喜。而广交会的每一次迁址,成交额都呈上升趋势,促进了业务发展。

一、广交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始办于1957年春的广交会,每年举办两届,是目前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贸易盛会。48年来,截止到2005年春交会,广交会累计成交额达4 749亿美元,其每年交易额约占全国当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直接促进了我国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因此,人们将广交会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外贸晴雨表”、“中国会展业名片”等均不为过。从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开始,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广交会一直是人们注目的焦点,它的光辉历程充满了无数振奋人心的亮点和骄人的成绩。

(一)历史概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因对新中国的敌视而采取“封锁、禁运”政策。当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0多个,我国约四分之一外贸是与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家进行记账式贸易。国家建设所需的大量物资因缺乏外汇而无法解决。为了寻找一种多创外汇的新途径,逐步发展我国同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凭借广东与港澳和华侨联系密切的优势,从1955年到1956年,在广州先后举办了一些物资展览交流会,成交取得了好成绩。广东外贸界人士在总结这类交流会经验的基础上,向外贸部提出了举办全国性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建议,得到外贸部和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1956年冬,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这个展览会,为举办交易会提供了全面的经验。

经国务院批准,从1957年春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两届定期在广州举行。1957年4月15日,由中国各外贸总公司联合在广州举办了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它的诞生,体现了新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推动了当时国际上反对人为障碍、要求同中国发展贸易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进步潮流,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中富有开拓精神的一个创举。可以说,广交会始于客观需要,但是它的“总设计”是在成为“中国第一展”后才完成的,历史是总设计师。

首届广交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展馆面积18 000平方米,参展交易团13个,参展商品12 000余种,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共1 223人次到会洽谈,成交1 754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讲,已经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届广交会的成功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欣喜。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广交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第97届广交会有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的195 464位采购商到会,成交总额292.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发展历程[1]

广交会虽然是在国内外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地缘条件下产生的,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日益壮大。从最初的相对于今天而言的“微不足道”,到目前拥有的多项全国之最,广交会走过了一条成熟而又相对规范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冲破封锁,打开禁运。广交会在当时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中国的对外开放严格地说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60年代——克服困难,继续发展。中苏关系恶化,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出口货源不足,“文革”严重干扰。在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广交会创造了从不间断的奇迹,使这条与世界经济交往的渠道,在特殊的年代保持通畅,得到了可贵的延续。

70年代——顺应形势,展现新机。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治理整顿以及外交形势、国内形势出现好转等,使广交会展现新机。70年代初,国务院批准立项“广州外贸工程”,兴建了广交会新馆、东方宾馆新楼、流花宾馆和白云宾馆。10年间广交会成交增长4.6倍,年成交额突破50亿美元;外商到会人数增长2.4倍,平均一届达到2万多人,为迎接改革开放的大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交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80年代——春风拂面,迈向成熟。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出口渠道多元化,人们对广交会的举办形式和规模产生疑问:有无必要再办?有无必要扩大规模?并在1982年的春交会尝试过缩小规模和缩短会期的改革。结果是:缩短会期是可行的,而缩小规模,却使当届的成交额仅为上届的18.4%,到会客商仅为上届的40%。经过这次实践,全国外贸系统和广东省、广州市达成了一致共识:广交会必须扩大规模才能越办越好。在这10年间,广交会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成熟,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场所。

90年代——深化改革,迎来高峰。深化改革给历史悠久的广交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广交会改革组展方式,由专业总公司组团改为各省、市、自治区组团;实行“五个优化”(优化参展企业结构、优化参展商品结构、优化服务体系、优化展馆条件和服务设施、优化交易秩序)。使广交会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在贯彻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发展战略中发挥了的导向作用,成为洽谈成交效果最好的场所,亚洲金融危机也未能影响其成交额和到会客商人数的稳步增长。

21世纪以来——新的世纪,再铸辉煌。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交会有了更大的扩展空间。2004年第95届广交会启用琶洲展馆,广交会展位总数达27 500个,比上届增加9 100个,增长49.5%,根据德国展览委员会的统计,第95届广交会的规模已经位列汉诺威通信及技术博览会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之后,居世界第三大展览。在新的世纪,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交会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

(三)发展中的收获

回顾近50年来广交会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展馆面积、参展企业及商品的数量、到会客商人数、成交额等方面,广交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无愧于“中国第一展”的美誉。

1.展馆面积不断扩大,展馆设施日趋先进

广交会创办以来,业务迅速发展,对展览、洽谈场地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广交会曾四次迁址。而广交会的每一次迁址,成交额都呈上升趋势,促进了业务发展。

1957年第1届广交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当时展馆占地面积为97 8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万平方米,广交会租用的展出面积约1.4万平方米。

1958年春第3届广交会由原中苏友好大厦迁到侨光路新建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该陈列馆占地面积3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由于1958年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刚刚乔迁新址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便显得场地不足,所以此馆从第3届至第5届仅举办了3届广交会。

1959年秋又开始启用海珠广场北面新建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该馆占地面积10 9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 225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34 475平方米,约为侨光路陈列馆的2.65倍。之后,广交会又增设了侨光路陈列馆和海珠广场西侧展馆作为分馆。从1968年第24届秋交会开始,广交会已拥有3处展览场地,总建筑面积为56 725平方米,展览、洽谈场地使用面积为49 473平方米。尽管展馆一再择地扩建,会址两次乔迁,增设分馆,但始终满足不了当时对外贸易日益发展和参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到1970年秋交会,广交会场地不足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了。

1974年春第35届广交会再迁至流花湖畔广州外贸中心大楼。这是为解决广交会场地不足而新建的展馆,占地97 91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0 491平方米。此后,经数次加层、扩建、改造和整饰,展馆面积扩大到17万多平方米。

2004年春以广交会“国际化”发展规划为标准新建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从第95届起广交会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同时分期办展,两馆室内展厅面积总和达24.3万平方米,广交会的规模也一跃为世界展会第三位。新建成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已建好16个展厅,其中室内展厅面积16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为适应广交会越来越大的参展规模需要,广州市将着手进行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的建设,预计在2006年完成。建成后的琶洲展馆占地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预计在琶洲展馆及相关的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后,广交会将全部搬迁至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广交会的展馆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日趋先进。2004年春投入使用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档次最高,能满足大型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国际展览中心。整个展馆设计独特,环境优美,集会议、展览、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是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完美结合的现代化建筑。它按照国家5A智能化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中大量应用国际高新科技,智能、通风、交通系统体现了世界先进水平;展馆层高、地面负荷、电力供应可满足大型机械展、帆船展等各种对展馆条件要求苛刻的展览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琶洲展馆布展限高8米,和流花展馆限高4米相比,琶洲展馆的布展空间骤升一倍,使广交会的参展商们挣脱了过去低矮空间的束缚而迸发了全新的创意。

2.参展商品数量逐届增加,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首届广交会参展商品为12 000余种,以后逐届增加。目前交易会参展商品数量已超过10万种,代表着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名优新特产品和先进技术。许多参展企业都在广交会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精品,以求凭借广交会的国际影响力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参展商品结构日趋合理,不断优化。广交会创办初期,以出口中小商品、粮油土畜产品为主。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广交会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货源,也使广交会上的商品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工业品出口比重已从1957年广交会创办时的20%上升到1995年的85.6%。

近年来,随着广交会影响的扩大,它担负起了展示名特新优、扶持民族品牌的任务。1997年春交会首次设立保证性摊位,以确保有发展前途的、高附加值的名特新优展品参展;通过设立品牌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名牌出口商品,以促进名牌商品出口成交,实现名牌商品与名牌展会的良性互动。2005年第97届广交会品牌展区展位达3 365个,比第96届的2 074个增加1 291个,增幅达62%,出口成交额74.2亿美元。尽管品牌展位不到展位总数的1/8,但成交总额所占比例却高达1/4。广交会通过设立保证性摊位、扩展品牌展区、增设重点展区等方式,对优化商品结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到会客商不断增加,客商构成明显改善

1957年第1届广交会到会客商为1 223人,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广交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入广交会,尤其是近几届到会人数均达十万以上。2005年第97届广交会,到会客商达到195 464人,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

在到会客商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客商构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到会客商主要为港澳地区和新马泰等国家,所属国家和地区也相对集中,现在则发展为远洋客商和国际百货连锁企业客商不断增多。尤其是优质客源比例不断提升。欧盟、美国客商的赴会目的一般为直接采购,而且人均成交额较高,是广交会的优质客源。从第81届到第88届,全世界到会客户数以7.87%的速率递增,欧美客户以8.33%的速率递增,优质客源的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增长率;欧美客户占广交会全部客户的八届平均比例为18.72%,第88届达10 257户。从第85届到第88届,来自优质客源地区的新客户占全部新客户的比例的平均值为,欧盟占9.39%,美国占7.11%。据统计,从第85届到第88届,欧盟、美国地区近四届的平均成交额占广交会总成交平均额的43.42%。

4.出口成交稳定增长,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成效

广交会向多功能发展,但出口成交始终是其中心工作。广交会的历史显示,在不同历史时期,出口成交额均呈不断增长的总态势。即使在经济困难的三年中,1960年、1961年广交会出口额仍比上一年增长4.9%、17.5%。1970年秋交会、1972年秋交会分别创下5亿、10亿美元的成交记录。1994年第76届交易会成交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5年第97届广交会出口商品成交额再创新高,达292.3亿美元,比上届增长7.5%。

广交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国外市场。成交国别和地区从举办之初的港澳、东南亚扩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欧盟、美加、日本、大洋洲、中东、独联体、非洲、拉美,成交主要对象也由以亚洲,尤其是港澳地区为主变为以欧盟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期,广交会成交对象主要为:港澳地区、日本、欧共体、中东产油国等,合计占总成交额的80%左右。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增加了对韩国、台湾地区、美国的成交。1990年,首次邀请前苏联及东欧国家赴会,非洲、拉美、大洋洲国家到会客商和成交也增加。从1994年秋交会开始,对欧盟的成交额首次取代广交会创办以来居首位的港澳地区。1998年秋交会,美国到会客商4 195人,成交16.31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15.9%,又超过了港澳地区位居第二。从近几届数据统计分析,欧美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第97届广交会的出口市场仍以欧、美市场为主,但中东、东盟及南非市场成长较快,欧盟成交102.6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35.1%,继续位居首位,美国、中东名列二、三位。上述变化显示了多元化市场战略在广交会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表11-1 历届广交会成交统计表

单位:百万美元

(续表)

资料来源:www.cantonfair.org.cn(广交会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