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交朋友,成就大业

广交朋友,成就大业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交朋友,成就大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胡雪岩就十分注重结交朋友,并借助朋友的力量做成了一笔笔大生意。只有有了这张网,事业的成功才能有所保证。不用说,“小和尚”认为胡雪岩在商界、官场中的本事再大也要人照应,自然也是事实。这种主张融和人际关系,力主和谐,强调共识,要求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管理思想,已构成一个新的学派。

广交朋友,成就大业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了朋友帮助,事事顺利,没有朋友,举步维艰。胡雪岩就十分注重结交朋友,并借助朋友的力量做成了一笔笔大生意。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太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有伙计。市面要撑得大,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这番话是胡雪岩的徒弟小和尚陈世龙对阿珠的父亲老张说的。老张是个老实人,而且一生小心谨慎,与妻子女儿在松江之上驾船载客谋生,只想着过一个靠力气挣钱的平稳的生活。老张本来也就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人,他因为拗不过妻子和女儿,又有和胡雪岩结亲戚的打算,这才接受胡雪岩的建议,把那一条船卖掉,回到湖州开丝行。后来胡雪岩认为娶阿珠做“小”实在是委屈了她,而且有许多不妥之处,便想方设法撮合了阿珠与陈世龙的一段姻缘。因为这个缘故,老张觉得再受胡雪岩的关照也不妥,便想打退堂鼓。陈世龙为劝说老张,便说了上面这段话。

陈世龙的话,不仅仅是启发老张,实际上也是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有人照应,即为自己结一张人际关系网。只有有了这张网,事业的成功才能有所保证。

当然,一个人能够立身于世,不管是官场、商场,还是在别的什么“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才识、能力。所谓才识、能力,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根据信息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你已具备了这些能力条件时,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就是能够给自己在事业中提供帮助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比如王有龄,此人很会做官而且也有一些能力的,但是,除了他会做官有能力之外,没有别人在官场中给他的帮助,他也不会成为浙江官场的红人。

王有龄得到胡雪岩给予的五百两银子借款进京捐官,归途之中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少时家贫,曾接受过王有龄父亲在经济上的帮助和照顾,并曾受业于王有龄的父亲,事实上王家于何佳清有成就之恩。何桂清感激王有龄一家在困难时对自己的热情支持和援助,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黄宗汉因为想捞点钱财索贿不成,在漕米调运的事情上制造事端,逼死浙江的布政使(藩司)梧寿,正在因此事遭朝廷的查究。他迫切需要何桂清替他掩盖责任,因而必然顾及何桂清的情,所以很快就任命颇有能力、一直不为人赏识的王有龄为浙扛海运局总办。于是很会办事的王有龄一下子又成了封疆大吏黄宗汉面前的红人。不用说,没有商界朋友胡雪岩的帮助,没有幼时的朋友何桂清的帮助,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情,王有龄纵有一身才华,大概最终只能以一介落魄草民客死杭州。

王有龄后来官运亨通,也是因为有胡雪岩这个朋友为他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地大力相助。王有龄刚一接手海运局的差事,就遇到漕米解运这件十分令人头疼的难题。漕运积弊已深,多年运转不灵,故而已由河运改为海运。事情十分复杂,更难办的是由于触动了以运输漕米为生的漕帮利益,浙江漕帮肯定不愿帮忙,在将浙江漕粮运至作为当时苏、松、太地区的出海口的上海这件事情上,漕帮也决不会给予相应的配合,甚至还会从中作梗,有意制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乱子。另外一方面,清政府在漕米解运的问题上,历来是部门层叠,人人插手,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见利争先,而一旦出了问题,却又避之唯恐不及,海运一事,本来就难以尽快运作。加上王有龄初入官场,根基还不牢靠,情况又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之大,根本无法想像。

但朝廷要求很严,为了保证供给,一再催南粮北运,不得迟误。对于王有龄来说,漕米解运能否及时完成任务,不仅关系到他未来的宦途,弄不好甚至有丢乌纱帽、丢性命的危险。正是在胡雪岩的巧妙策划下,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就地买米的办法,才解决了浙江漕米因运输能力不足而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具体运作中,也是胡雪岩凭着他圆融、高超的社交手腕,交游于官场中的有关官员、江湖势力、漕帮首领、商界人士、钱庄老板、上海米商,从而使其提出的就地买米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漕米的成功解运不仅巩固了王有龄在浙江官场上的势力和影响,而且还让他一下子就得到能员之誉,获得了提拔机会,很快便得以调任湖州知州。

不用说,“小和尚”认为胡雪岩在商界、官场中的本事再大也要人照应,自然也是事实。事实上,在胡雪岩由赤手空拳步入商界,走向“红顶商人”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张胖子、刘不才、“小和尚”这些在官场、商界、江湖中朋友的帮助、“照应”,他也确实是“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浅显的道理。越是看来十分简单浅显的道理,也越是真理。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每一个职员在企业中的作用已被提升到了很高地位——“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决定性的因素”。一种以人为根本,尊重人、爱护人、优化人际关系的企业管理形式,正在当前的中国兴起。在商业经营中,也同工业企业一样。“死店活人开,经营靠人才”,“善用人者胜”。要使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抓住企业中“人”这个最关键的要素,做好人的工作,合理使用人才。企业的经营者要时刻注重精心培育人才,大力开发人才,主动关心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进行足够的“智力投资”和“感情投资”。怎样恰当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让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行业的人们在一个共同的信念下,自愿自觉互助互惠,为企业效力、献身。这就是现代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种主张融和人际关系,力主和谐,强调共识,要求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管理思想,已构成一个新的学派。

中国历史上倡导的宽厚待人,力求和谐的思想,正可以融入新的管理哲学的体系,成为其中极为关键的要素。可以说,我们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范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之道,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卓越的东方型的管理方法,用人之道,原本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而并非从外国引进的全新的东西。

在国外,日本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大讲“和为贵”,大讲“人和”。他们认为“和”是人们所向往并不断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企业管理就是要想方设法维持和谐团结友好合作的气氛,形成上下一致的命运共同体,消灭内部纷纠。儒家文化被他们大加改造和利用,以至于前一段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比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搞得更热闹。

比较古今中外用人之道中的正确作法和合理的观念,我们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中的大多数人对用人之道有着很深刻地体会,运用较好,传统文化在用人之道的应用上也有相当大的成效。但我们应该承认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用人单位对尊重人、爱护人只是一句空话,无法做到信而不疑,亲而不离,无法做到诚以待人,仁以爱人,上下级之间难以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友善、信任的人际关系之网,这些严重地影响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在企业管理之中,既要很好地学习中外关于用人之道的成功经验,又应很好地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日本企业家为找到一种可用来“缓和或冲淡社会群体内部各种矛盾的调理剂”,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助于我们的儒家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