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历程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所属广播电台在上海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199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收到165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61.98万封。此后,农村有线广播系统迅速发展。

第二节 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历程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E.G.Osborn)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所属广播电台在上海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随后,美商新孚洋行、开洛公司等也相继在上海设立广播电台。1924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中国第一个广播法令《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开始允许民间购置收音机,并着手筹建官办广播电台。1926年10月,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私营的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也在1927年3月开始播音。1928年8月,国民党政府开办了中央广播电台,成为其三大新闻媒介之一。据1937年6月统计,国民党统治区(不包括已被日本占领的东北三省)共有官办和民营广播电台78座,发射总功率将近123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发射总功率只有7瓦。当时,包括东三省在内,全国约有收音机20万台。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办广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据1947年统计,国民党当局所辖的广播电台有41座,发射总功率为421千瓦。全国约有收音机100万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广播事业在延安创建。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此日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当时只有共产国际援助的一台广播发射机,发射功率大约300瓦,每天播音2小时。1943年春天,由于无线电器材补充困难,曾暂时中断广播,直到1945年9月才恢复。1948年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21日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建立了解放区最大的短波发射台,功率为3千瓦。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也相继建立广播电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地已有人民广播电台近40座。

一、新中国60年人民广播事业的历程

新中国的广播事业是由国家统一经营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82年以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现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到1984年年底,全国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广播电视厅(局)29个,地区、省辖市级广播电视局(处)350个,县级广播电视局1700多个。

新中国的广播电台,主要部分由各革命根据地的新华广播电台改名而来,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而来,而“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又在1949年3月25日由“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改名而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其前身是“上海新华广播电台”,组建于解放军南下途中,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改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另外一小部分则是接管、改造了旧中国的城市电台而来。

1950年全国广播电台共有65座,发射总功率为272千瓦。到1984年,全国已建立起167座广播电台,比1950年增加1.5倍;发射总功率34755千瓦,比1950年增加126.7倍;全国广播人口的覆盖率为67.8%。又经过10年的发展,到1995年,共有广播电台120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78.7%,全国拥有各种收听工具5亿台(只)。1996底,全国各级广播电台数目又上升至124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3.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电台,在全国广播网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初创时每天仅播音2小时,到1995年已拥有7套节目,每天播音128小时。为了适应事业的发展,新的业务楼于1996年投入使用,在技术设备上全面更新。

在国际广播方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北京广播电台”,英语为Radio Beiji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各地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于1978年正式定名,其前身是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的日语广播(在1996年之前,国际台的前身一直定为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播的英语广播,经过调查考证,1996年广播影视部党组决定予以更改)。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到1996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用43种语言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播,每天播出192小时。199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收到165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61.98万封。按照国际通用办法测算,听众达2亿多人。为了解决事业发展和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矛盾,国际广播中心业务楼于1992年9月动工兴建,1995年10月已正式落成。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可供50种语言广播,采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节目处理、自动化播出及数字音频新技术、新设备,使对外广播的技术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中国广播事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台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加,广播人口覆盖率不断提高,技术设施也越来越先进与现代化。

表3-1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台发展变化

img1

表3-2 广播电台人口覆盖率变化表

img2

以上数据为无线广播事业的发展概况,在有线广播方面,中国于1946年开始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大规模建立有线广播。1950年起,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普遍建立了小型有线广播系统。1952年4月1日,吉林省九台县率先把收音站发展为农村有线广播站。此后,农村有线广播系统迅速发展。

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提出:“在七年内,建立有线广播网,使每个乡和每个合作社都能收听有线广播。”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网迅速形成规模,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已有2323个县(市、旗)建立了广播站;4.92万个人民公社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占全国公社总数的88.4%;65.5%的农户安上了广播喇叭,农村广播喇叭总数达1.11亿只,其中入户喇叭1.07亿只。到80年代初,全国建成了以县广播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农村有线广播网是我国广播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无线广播与电视广播的有效补充,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有线广播保密性较强,时间空间容易控制,其迅速性、广泛性超过了其他文字宣传工具。当今部分地区有线广播网仍然是广播工作的主要形式,这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局部特殊地区收听广播的重要措施。随着光导纤维技术在广播领域的运用,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一样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二、广播改革与传播模式的变革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3年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电视”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中央、省(市)、地(市)、县(市)大办电台电视台,有学者把中国广播电视业以前的规模扩张称为“第一次创业”,而把21世纪初进行的电视频道专业化、广播频率专业化称为“第二次创业”。也有学者把1986年12月珠江广播电台推行“主持人直播、大时段、开放式”运作模式以及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改革称为“中国广播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而把1992年10月东方广播电台“全天24小时直播状态,加强热线电话运用”的运作模式称为“中国广播改革的第二个里程碑”;东广新闻台的开播应是“中国广播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

“珠江模式”和“东广模式”是以“主持人直播、大时段、开放式”以及“全天24小时直播,加强热线电话的运用”的样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阶段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广播在形式和规模上的变化使人们对广播的印象有了比较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中“更具有个性”以及“经济台”“交通台”这样“形式上”专业台的出现是其中最大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专业台所播放的节目其实也是无所不包,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其中,顺应受众市场倾向、创立满足受众需求的节目形式使这个阶段的广播改革颇为成功。

1992年10月,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了。东方广播电台继珠江广播电台之后,在中国最早开办全天候24小时直播的运行模式,运用热线电话办全新的谈话类节目,并提出“直播节目录播化,录播节目直播化”优化节目制作的措施。因此,学术界统称“东广”传播模式为“主持人直播、大时段、开放式”以及“全天24小时直播,加强热线电话的运用”的样式,是有其深刻意义的。它改变传统的“我播—你听”为“你听—我播”,强调了受众第一、全方位为听众信息服务的全新传播理念;24小时处于直播状态,大大提高了新闻播报的时效性,甚至在每天零点至凌晨五点过去的“广播沙漠地带”也安排了谈话类、情感疏导类节目。全新面貌的东广新闻台(又称类型化电台、格式化电台),2005年元旦开播了。它继承与弘扬了东方广播电台的全新传播理念,即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前提下,倡导一种“以听众为传播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的传播思想;坚持以新闻立台,开展对听众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并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开拓创新,特别在全天候滚动播报新闻方面闯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进一步发挥了东方广播电台原有的特色与优势,尤其在全天候滚动播报国内外重大新闻方面,展示了全新的广播传播方式,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充分发挥了广播的传播优势,大大提升了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全国基本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广播和电视、城市和农村、对内和对外并重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宣传网。到1996年年底,全国拥有收音机、收录机5亿多台,有线广播喇叭8100多万只,全国广播电台已达1204台(不含系列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6座,全国实现多套广播节目上卫星,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4.2%。随着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广播专用微波电路的延伸,广播转播台站和地方台站遍布全国,中国广播事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广播事业建设走在全国之前,如广东省已经形成以省台为中心,各种传输手段相结合,与全省地方台站相联结的广播网络。1993年年底,广东省一套广播混合覆盖率已达90%。1979年1月28日(农历新年),上海电视台的中国首条广告播出——“参茸补酒”,广东电视台于4月13日播出第一个广告。纵观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广播业的宣传特征十分明显,产业化运作和市场经验相对薄弱,这和发达国家的广播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广播改革与发展的触角已伸向建立现代广播理念,驾驭现代广播节目形态,探索现代广播运营模式等方面。不断强化“新闻立台”思想,坚持“频率专业化、听众目标化、服务对象化”原则,迎接新一轮的广播改革进程。

三、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基本成就与改革经验

新中国广播事业60年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余年来,我国的广播事业改革取得的基本成就与经验可以归纳为:

1.摒弃“广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广播是无产阶级全面专政工具”的错误说法,把广播定位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重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台宗旨。

2.摒弃“假、大、空”的恶劣文风,提倡广播新闻“真、短、新、快”;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经济新闻成为广播新闻的重点,同时改进了会议新闻,加强了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文教体育新闻报道等。

3.确认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是选择新闻报道的两大主要标准,形成了按新闻规律报道的共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规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新闻媒介以日益进步的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真实、新鲜、快速、公开地向社会传递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反映现实、沟通情况、引导舆论、提供服务、预测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需要。广播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新闻规律。

4.广播不仅要从事宣传、提供娱乐,还必须提供信息、介绍知识。广播新闻报道必须在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质上狠下工夫。广播电台增设频率,特别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率,一些“商品信息”、“股市行情”、“金融动向”等栏目纷纷出台。广播新闻的报道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现场直播、广播评论、广播追踪报道与连续报道等深度报道也迅速崛起,使广播新闻的面貌焕然一新。

5.人民广播事业既要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要突出听众的地位,真正把为听众服务作为办好广播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珠江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等在全国首先采用全天候的运作机制,一天24小时都处于动态的行进式的广播运行之中,使国内外的一切重要新闻得以最快的速度播报。

6.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各省市广播电台,都将新闻节目作为广播节目的主体与主角,在新闻改革中重点抓好新闻栏目的改版与创优创新,不仅扩大信息量,而且增强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权威可靠、报道迅速、节奏明快,又锐意创新,追求信息密集、视野广阔、深度开拓。

7.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广播的直播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口播,或将新闻现场的声音直接转播,其优点是真正体现了动态行进式的广播运作机制,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广播新闻的快捷性、新鲜性、现场感都能充分体现;不足方面是宣传口径、某些思想倾向问题不易控制与修正。而录播可以使新闻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不足在于时效性差了。而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便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一些广播谈话节目将热线电话引进广播,吸引听众参与广播节目;又将权威人士与嘉宾请进节目直播室,通过节目主持人串连,与广大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与问题讨论,发挥了广播的独特优势。

8.广播既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在经营管理上必须走向市场,并走集团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广播应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通过跨媒体经营、与新媒体合作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中国广播事业仍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四、广播电台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广播产业表现非凡,出现大幅上扬的发展态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我国现有广播电台234家,广播频率2704套,付费广播频率39套,我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6.31%。但从各广播电台发展态势看,中央媒体正受到地方媒体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CTR媒介智讯数据显示,2010年,江苏交通广播网广告收入2.74亿元,从2009年的榜上无名跃居2010年的榜首。广东电台交通之声从2009年的第八位跃至第四位,增幅高达148%。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和音乐之声则从2009年的第二和第五位滑落至2010年的第三位和第六位。

集团化发展是2010年广播产业的另一发展特点。3月,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受政策利好影响,2月22日,安徽广电传媒集团成立;5月7日,鲁商传媒集团挂牌成立; 5月12日,大庆新闻传媒集团成立;6月22日,云南云广传媒集团挂牌成立;9月18日,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正式成立……我国广播产业明显呈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广播是通过声音进行新闻传播的媒介手段。它是继报纸之后,普及最为广泛的新闻传播手段之一。由于其依靠声音作为传播媒介,因此,更能显现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受性,它甚至可以通过听众的想象和推理塑造出在场的感觉。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的居民文化生活中已经不太接触广播了,或者说广播已经逐渐从居民的生活中“消失”了,或者说广播已经在居民的媒介生态中被“边缘化”了。但是需要全国广播系统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切实担负起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开展舆论监督等方面的职责。在各种媒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形势下,努力扬长避短,创造新优势,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应急反应的能力,谱写广播宣传新的辉煌,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