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洲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

欧洲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8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成立了新的欧洲电影发行办公室,以促进欧洲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美国电影抗衡。正是这种联合,使欧洲影片的卖座率明显上升。不过,欧洲观众属于那种被宠坏了的观众,电影院想吸引他们,还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这也是德、英、西班牙等欧盟国家自1990年以来,电影观众增加30%以上的原因之一。

第十四章 世纪之交的欧洲电影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欧洲作为世界电影艺术中心的地位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随着美国文化的全球性蔓延,通俗华丽的好莱坞娱乐片将欧洲大师们的电影殿堂征服殆尽。然而,欧洲毕竟是世界电影的发祥地,在新世纪之初,从罗马到巴黎,从华沙到莫斯科,欧洲电影人逐渐从好莱坞重磅电影的狂轰滥炸中缓过气来,开始了他们重整河山的光荣梦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便是如波兰导演耶日·卡瓦莱洛维奇的大制作影片《君归何处》那样,由欧洲影人操作的高成本、大制作电影开始与好莱坞大片在全球电影市场一争雌雄。这其中包括2001年柏林影展的开幕片、欧洲各国电影人共同打造的《兵临城下》,以及捷克著名导演扬·斯沃拉克的新作《深蓝的世界》。在这之前,1999年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的《西伯利亚理发师》,2000年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用一百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5000万美金成本的《黑暗中的舞者》等,这些大手笔似乎构成了近年来欧洲电影最脍炙人口的佳话。本土电影正在重新受到欧洲观众的喜爱,据设在斯特拉斯堡的欧盟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01年,欧盟国家有12.5亿人次进电影院,比一年前增长了6.8%,创198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项纪录表明,欧洲电影业已步出80年代后半期陷入的困境,开始走向“新的辉煌”。

早在198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成立了新的欧洲电影发行办公室,以促进欧洲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美国电影抗衡。从整个欧洲的情况看,1990年以来,影片产量稳步上升。1996年,欧盟各国总共拍了669部影片,比上一年多101部。法国、英国每年拍片都在130部以上。进入90年代以来,英国的影片产量增加了近两倍,西班牙增长了一倍。此外,为克服财力和人力上的不足,欧盟各国联合拍片越来越普遍,合作拍的影片要占80%以上。正是这种联合,使欧洲影片的卖座率明显上升。2000年,在法国最卖座的15部影片中,就有5部是欧洲片。不过,欧洲观众属于那种被宠坏了的观众,电影院想吸引他们,还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90年代初以来,欧盟国家纷纷兴建改造电影院。哥德斯堡是德国波恩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区。可这里的一家电影院就有11个电影厅,可同时上映11部不同的片子。最小的厅只有70个座位,最大的有508个座位。所有的放映厅都装有目前最先进的音响设备,在那里看电影,音响效果甚至超出了“身临其境”,比在现场听得更清晰,心灵更易受震撼,这种效果是迄今的录像带和家庭音响设备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德、英、西班牙等欧盟国家自1990年以来,电影观众增加30%以上的原因之一。

在电影制作发行的流程中,自从90年代以来,欧洲电影人不仅从选题、拍摄、剪辑、发行宣传一系列电影硬件上多下了工夫,而且,在各种配套设施上,也绞尽了脑汁,使视听效果达到最佳,把观众从家里拉回到电影院中。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欧洲电影在秉持着自己本土艺术特色外,还吸收了当下好莱坞电影制作上的商业特色,力求在“阳春白雪”的同时,也有可观的票房保障。在好莱坞影片大行其道的时候,欧洲电影似乎暗淡了许多,电影,对于它诞生地——欧洲也似乎多了份陌生。其实,与美国的商业性电影相比,欧洲的电影不仅表现得毫不逊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它还显得略高一筹。它的那种对人性的关照,对人本身的探索,无疑是欧洲大陆近千年的人文财富自然积累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