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声音”的发展历程

电影“声音”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有的导演过分重视画面,而忽视对声音的设计,以致影响了视听艺术的完整性。声音在电影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人甚至把声音的发明看做是电影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成就。有些电影理论家也忧虑重重,担心声音会毁掉默片所形成的艺术,因此从消极方面反对声音的运用。因此,有些人不可避免地将电影受到的这些负面影响迁怒于声音。在电影中拒绝声音的出现,只能是消极的无力的对抗。

第十二章 声音世界

电影与电视是画面和声音的复合艺术,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导演既要了解和学会运用视觉语言的原理和技能,同时也要重视对声音的了解与运用。二者不可偏废。不过,有的导演过分重视画面,而忽视对声音的设计,以致影响了视听艺术的完整性。这是需要注意的。

电影的发明,曾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奇迹,令人兴奋和震惊。但是,它天生有一种缺憾,就是没有声音,被人戏称为“伟大的哑巴”。只见人物张口,却听不到声音,终究是一种遗憾。

当时电影工作者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曾经作过许多努力,想过许多办法,比如在银幕前安排乐手弹奏钢琴,或用小型乐队配乐,或用枪手配音响效果,或用留声机上的唱片配合人物说话等,但都不尽如人意,效果不够理想

直到1927年,从电影《爵士歌手》中才真正传出了声音。从此,“伟大的哑巴”开口说话了。声音在电影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人甚至把声音的发明看做是电影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成就。因为电影从此才真正成为一门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视听结合的完整艺术。

声音的出现,令观众欣喜若狂,但是却使那些习惯于默片创作的电影艺术家们感到困惑和不适应。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开始就抵制语言进入他的影片。有些电影理论家也忧虑重重,担心声音会毁掉默片所形成的艺术,因此从消极方面反对声音的运用。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除了它积极的意义之外,确实也会随之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也是如此。比如语言对白开始在电影中泛滥成灾,音乐歌唱充斥画面,戏剧场面代替了早期默片开掘的以影像动作为主的美学原则。默片时期逼迫导演不得不设计一些适应默片的动作,以代替和减少话语,令观众通过视觉感官看懂电影。所以电影初期并没有受到话剧的多少影响。而声音出现之后,对话频繁,受话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音乐和歌剧的影响也明显加强,而影像的魅力却相对地被削弱了。因此,有些人不可避免地将电影受到的这些负面影响迁怒于声音。

在电影中拒绝声音的出现,只能是消极的无力的对抗。声音毕竟以它所特有的听觉优势,为电影增添了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即使在默片时期也曾借助过乐手的演奏及唱片等方法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何况真正的声音在画面中出现,又怎能抗拒呢?于是一些有真知灼见的电影艺术家开始认真研究起电影中的声音。

1928年,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一篇宣言《有声电影的未来》,对电影中的声音作了积极的肯定,提出了声音将为电影“创造出视觉、听觉形象的管弦乐般的对位法”。这种交响乐式的对位,就是当“将音响作为一段蒙太奇的对位去使用时,音响才能使我们有可能去发展并改进蒙太奇。在音响方面进行的初步试验必须遵循‘音画对立’的方向去进行。这种进攻式的方法将能产生一种精确的感觉,而在时间的配合下,这就能创造一种画面—视像同画面—音响的交响乐式对位”。

三位导演在声音出现的初期就有如此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实属难能可贵。尽管其中有些提法尚存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排除了声音只作为同步使用的单一用途,拓宽了声音运用的范围,为声画有机结合创造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录音设备越来越完善,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导演在创作时,无不把声音系统和影像系统结合起来进行构思和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