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表明,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影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是制约两化融合深度发展的 “瓶颈”。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起,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与工程,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人才保障。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在2002年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命题。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6个着力推进,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2]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我国工业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由制造到创造,人才是桥梁;从制造到 “智造”,人才更是桥梁。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表明,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影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是制约两化融合深度发展的 “瓶颈”。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起,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与工程,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人才保障。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企业战略转型和变革的生力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在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计划与工程如下:

(1)2003年,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是2003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为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的培训项目。“银河培训工程”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小企业创业者为培训重点,兼顾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人员和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依托各地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服务 (培训)机构,从企业经营、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创新、投融资、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管理方面展开全方位培训工作。主要开展的培训活动有对创业者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对小企业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培训,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对各级政府部门中直接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培训等。[4]

(2)2004年3月,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信息产业部 (现更名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 “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的推出既是适应信息产业新形势发展,全面提高信息产业整体素质,增强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该工程旨在通过优化整合涵盖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行业政府引导,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围绕信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深化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培养大批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5]

(3)2005年 “653工程”,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9月,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即从2005年到2010年的6年时间里,要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重点领域,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被称为 “653工程”。在信息技术领域,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中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为重点,在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软件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开设相关培训项目,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与世界接轨的信息行业继续教育体系。根据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要,分门别类地培训不同行业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举办系列信息化技术高研班和学术、技术论坛,加强信息产业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开发现代化的培训教材、远程多媒体培训课件。每年培训10万~15万名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复合层次、实用型人才。[6]

(4)2006年1月,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ject, NITE),是信息产业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组织国内众多软件与集成电路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旨在突破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推进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找人难的问题。其培养对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企业在职的需要提升的员工。其培养特点是通过实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员实际动手能力,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其培养方式是短期线下培训和利用互联网长期线上培训。通过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期望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7]

(5)2011年9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颁布,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50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我国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8]

(6)2011年9月,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发,以培训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工作项目。[9]

小案例2.1

五年新增860万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数量最大、专业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最近5年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政策措施趋于完善,管理服务不断创新,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550多万人,占我国人才队伍总数的45.6%,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1∶36∶53,大专以上学历占到68.6%,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最近5年来,全国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近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105.57万人,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人员945.15万人,队伍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吸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共有两院院士150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6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500多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从创新能力看,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达到42.3人/年,已经接近2020年的规划目标。人社部专技司负责人介绍,在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日益优化

5年来,着眼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学发展,国家加大了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力度。围绕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国家颁布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博士后、留学人员回国两个专项工作规划,印发了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全国有29个省区市颁布各自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上下衔接、左右配套的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同时,国家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在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方面,国家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制度、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级专家选拔体系。在健全海外人才引进制度方面,国家制定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和居留便利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制度。为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国家还研究制定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颁布实施了培训证书管理办法、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办法、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国家共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政策法规文件400多项,各省市落实中央政策制定出台创新性具体措施770多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5年来,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现已累计举办高级研修项目1000多期,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6.5万人次,带动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2亿多人次。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不断健全。配合实施 “万人计划”,国家全面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大力选拔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入选万人计划首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96人。随着长江学者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新疆、西藏特培等人才项目的大力推进,5年来,博士后日常经费累计投入15亿元,博士后科研基金累计投入13亿元,选拔派出300多名博士后赴国外 (境外)学习交流,近1000名优秀外籍博士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累计为新疆、西藏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科技骨干1773人和600人,有力支持了新疆、西藏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5年来,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国家实施 “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加强留学人才科研项目择优资助支持,带动全国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万多人;同时,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导向,大力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每年组织1万多名高级专家和高层次留学人才深入基层一线,解决民生和发展难题,5年来累计组织实施专家、留学人员服务项目400多个,为基层中小企业、医院、学校等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

投身现代化主战场,取得大批突出成果

5年来,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化主战场,在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各部门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基础阵地,放手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在航天航空、深海探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三峡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一大批工程技术成就,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攀升,达33.7%,人才贡献率达29.8%,成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资料来源:盛若蔚.五年新增860万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人民日报, 2014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