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效融合的重要因素。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高、中、低端人聚集的梯队结构,不仅合理配置了两化融合人才资源,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我国整体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开展两化融合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引导企业、高校和社会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工业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由制造到创造,人才是主体;从制造到“智造”,人才更是基础。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表明,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影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是制约两化融合深度发展的 “瓶颈”。他们不仅是两化融合的开拓者,更是将两化融合理念落到实处的实践者。只有通过两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分类、分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复合性人才培养,才能培育两化融合产业大军。普及两化融合发展理念,提高推动两化融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熟悉工业技术,工业技术人才熟悉信息技术;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培育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团队和两化融合产业大军,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加强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融入国际人才竞争体系,提高我国两化融合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已迈入信息化社会,在全球范围内抢夺新一轮的资源;而人才成为关键的核心资源。中国肩负着工业化尚未完成和实现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只有全面融入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体系,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沟通力的两化融合人才,建设成一支高水平的、充满创新活力的两化融合人才队伍,才能成功把握和应对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机遇和挑战。

(2)建立科学的两化融合人才培育体系,为实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先导者、经济发展引擎、社会文明领跑者。国家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发展。中国特色信息化社会需要培养一大批通晓信息技术的工业化技术人才和通晓工业技术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两化融合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联动,共同推进教育体系和社会培养机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和观念,增强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调整的灵活度,形成人才供需一体化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员工培养。这将成为中国更好融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最有力支撑。

(3)加强两化融合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两化融合发展是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两化融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从生产工具中解放出来。两化融合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强调的是效率与协作;而组织的分工、协调能力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两化融合创新团队能够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促进人才共同完成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高效率地完成企业和社会的各项工作,并在交流和合作基础上不断产生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

(4)合理优化两化融合人才队伍结构和质量,推进两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整合。

我国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效融合的重要因素。两化融合水平的高低主要由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程度决定。两化融合人才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两化融合水平高的企业或行业普遍建立了公司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决策层信息化常设机构。信息化部门主管具有较高的决策权。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高、中、低端人聚集的梯队结构,不仅合理配置了两化融合人才资源,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我国整体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质量。

(5)构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终身学习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的人才很难在学校里直接培养出来。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训练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两化融合的终身学习机制,将使两化融合人才在实践中进行科学训练,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工业化及信息化综合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两化融合人才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增强人力资源的整体实力。

(6)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开展两化融合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引导企业、高校和社会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两化融合人才政策缺失,制约了两化融合的发展。对于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摸清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当前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症结所在,立足企业需要,提供具体可行、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科学引导企业、高校和社会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本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