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启动两化融合人才工程,促进两化融合人才合理流动

启动两化融合人才工程,促进两化融合人才合理流动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支持国内高端两化融合人才到国际组织中进行锻炼和任职,积极支持将国内高端人才纳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启动海外两化融合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时,对入境的两化融合人才实行简化签证手续,延长滞留期限等优惠政策。实施 “人才援助计划”,促进区域间、行业间和企业间两化融合人才的合理流动。

根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人才规划纲要》,工信部应着力建设一系列两化融合人才重点工程,同时引导两化融合人才在地区、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两化融合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应当对国内具有行业背景,熟悉国内重大发展规划,具有高度热情和潜力的国内高精尖人才加大支持力度,平衡国内高端人才启用与国外人才引进的比例。积极支持国内高端两化融合人才到国际组织中进行锻炼和任职,积极支持将国内高端人才纳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建立 “海外人才回流与环流”机制。积极引进海外涉及两化融合科研领域,具有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潜力的拔尖人才,建立符合两化融合人才发展战略的海外人才回流与环流机制。通过统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国际性流动和高端人才资源全球性整合,实现国内人才与国外人才相互支撑的效果。通过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国际性集聚,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活跃度较高的两化融合创新团队。

(1)实施两化融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由工信部牵头,多部委联合,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两化融合科学家工作室,以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两化融合领域科学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两化融合创新领军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两化融合进程,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优势,重点扶持两化融合创新人才;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若干两化融合重点领域研究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重点从16个量化融合示范区中建设两化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启动海外两化融合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在两化融合领域有突出贡献,能推动我国两化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其中,中央层面实施专属两化融合的 “千人计划”,通过创新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以及 “两化融合外国专家千人计划”项目等,为海外两化融合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发挥平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来华),为我国两化融合进程与发展添砖加瓦。

首先,为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从引进标准到职位要求、工作待遇等全程、全系列的出国人才回国工作机制。其次,积极引进在读博士期间或出国期间有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国际人才。再次,积极培养我国本土两化融合人才,对回国后的高级人才采取国际化再学习,出国再进修的人才回流培养模式,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助性保障。

借鉴美国、韩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在吸引国外信息化人才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我国可以对国内企业招募海外高端两化融合人才回国 (来华)就业给予政策支持,如在资金、居住、职称、编制等方面。同时,对入境的两化融合人才实行简化签证手续,延长滞留期限等优惠政策。特别是,如果在现行情况下不适合全面开放双重国籍,可以参考印度的做法,实行 “海外公民证”或 “海外华裔卡”政策,以凝聚全球华裔人才的力量。

(3)启动两化融合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注重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以提升我国未来人才在两化融合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与两化融合相关的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一是在重点行业、企业和示范区,面向两化融合的骨干人才创建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建设基地,超前部署,使青年英才在 “干”中学习和成长,成为未来的两化融合领军人才;二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 “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两化融合专门培养。为培养、造就国家未来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两化融合管理人才,每年从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中筛选若干优秀人才,将其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

(4)引导企业设置CIO岗位,鼓励IT人才流向实体经济

引导企业设置CIO一职以及从事两化融合的部门、关键岗位,为引入中高端IT人才留出发展空间。只有企业高度重视两化融合人才,并且在组织结构和职位设计上考虑了两化融合人才的职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IT人才流向实体的关键问题。作为IT人才,薪酬并不是第一位因素,职业发展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政府可以引导国有企业带头,要求必须设置CIO一职并鼓励提高两化融合部门的地位。只有将类似要求加入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引入的高端IT人才,政府可以通过设置两化融合人才专项基金给予支持,并且在编制、落户、直系亲属就业等方面开设便捷通道。

(5)实施 “人才援助计划”,促进区域间、行业间和企业间两化融合人才的合理流动。

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政府可以采取 “人才援助计划”,即鼓励发达地区的两化融合人才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两化融合水平高的行业中的两化融合人才向水平低的行业流动,先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人才向落后企业流动。在援助期限内计划内的两化融合人才,负责向被援助的地区提供先进的经验、技能,在援助期限结束后回归原单位。对于期限结束后仍希望长期继续在被援助单位工作的人才,经援助方和被援助方协商同意的,鼓励留任,继续做贡献。

小案例7.2

德国: 实施 “高技术战略” 全球揽人才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资源竞争中,欧洲工业强国德国也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14年,德国因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结构转变造成的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8万~48万人。为此,德国政府于2006年推出了包括培养和吸引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高技术战略”。

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教育

“双元制”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德国一向重视通过实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方式。年轻人即使不上大学,也可以成为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与德国推行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密不可分。目前,德国大约60%的青少年通过 “双元制”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在企业接受相应的技能培训,保证学生在毕业就职时已经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在 “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学生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参加技能培训,结业后参加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证明其具备从事某个行业的能力。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转变趋势的日益加深,德国的 “二元制”培训模式也随之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情况。比如,提高现有职业培训的标准,开发新的职业培训工种,设立跨企业的联合培训课程等。

“高技术战略”助推专业人才培养

吸引年轻人选择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类专业,弥补人才缺口。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富裕的发动机。对此有着清醒认识的德国政府2006年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高技术战略”,力图在全球人才、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两年,德国相继推出 “通过教育起飞”“保证就业岗位,提高增长动力和国家现代化——德国就业和稳定一揽子计划”以及 “工作移民对保证德国专业人才基础的贡献”三项人才培养和动员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继续攻读大学文凭,并向其提供晋级奖学金;向在校大学生和科研新生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做好高级人才储备;吸引年轻人选择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类专业,弥补德国在这些领域的人才缺口;降低外国专业人才进入德国劳动市场的门槛等。

三大措施吸引国外高端人才

放宽技术移民政策,为外国高级人才 “开绿灯”。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同时,德国政府也致力于吸引外国高尖端人才到德国工作,从而提高德国的科研水平。措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提高德国作为先进的科研基地的知名度并增强吸引力。具体包括:资助部分德国高校的科研活动,增强其国际知名度、科研新生力量培养能力和对国内外大学生及学者的吸引力;加强学术界与经济界的联系,不断开辟新研究领域;在资金管理和员工任用上赋予非高校研究机构更多自由空间等。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外国学者到德国搞科研。目前,德国教育和研究部主要通过与基金会合作,向外国杰出科学家提供高额研究资助,吸引他们赴德从事科研活动。三是放宽技术移民政策,为外国高级人才 “开绿灯”。德国政府从2009年年初开始下调了外国高级人才直接获得德国无限期居留许可的收入标准,从8.64万欧元减少到6.48万欧元。此外,政府还降低了新欧盟国家大学毕业生进入德国劳动市场的门槛。对于非欧盟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德国也不再局限于开放急需人才的IT行业劳动市场。只要某个工作岗位没有德国公民准备占用,企业就可择优录用外国员工。

[资料来源:焦宇.德国:实施“高技术战略”全球揽人才.经济参考报,2010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