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是在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即机器大工业时代。下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些具体分析: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既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是资本主义运行的现实条件。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人类社会生产必然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发展阶段。自然经济是以家庭(氏族)的自然分工为基础,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长达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虽然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两极分化急剧发展,少数人发财致富成为资本家,多数人贫困破产变成雇佣工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欧洲。在14世纪和15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以及法国的马赛、巴黎,德国的科伦,尼德兰南部佛兰德尔地区的布鲁日、根特以及英国的伦敦,贸易活动日益活跃,不仅加速了这些城市的商业资本积累,而且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质变与分化。一部分生产条件好、掌握新技术的手工业者在经济上日益富裕起来,他们突破封建行会限制竞争和阻碍技术进步的清规戒律,使用更多的帮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帮工学徒以及技术落伍经营不善的破产者则沦为雇佣劳动者。于是,原来的手工作坊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另一部分是通过商人资本控制小生产者形成的。一些包买商通过供应原料、收购产品,提供生产工具、资金以及生活必需品,逐步将小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完全割裂,使小生产者成为他们手工工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包买商也就因此而蜕变为工业资本家。

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瓦解着农村的封建性自然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当时席卷整个西欧的拓殖运动的展开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封土制和庄园经济先后衰落,由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过渡到货币地租,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就逐渐转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两极分化中,少数原来的贵族、地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一部分有经营能力和经验的人则大规模租种土地,成为农业资本家;而卷入小商品生产者行列的绝大多数农民则沦为农业雇佣工人。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渐进地、缓慢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然而,“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使用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大量的工业资本家是通过原始积累迅速产生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过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尽管各国所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为无产者,是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这个过程在历史上以英国长达300多年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当时,由于地理大发现,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使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因而经营牧羊业比种植农作物更为有利可图。于是,一些资本主义化了的贵族地主和土地经营者,为了把耕地变为牧场,便强行剥夺租给农民的土地,把大批农民从他们长期生活的土地上赶走,并拆除和烧毁他们的房屋,然后把大片土地圈起来作为牧羊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时代。大批丧失了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浪者,他们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手工工场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最初货币财富的积累,同样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掠夺方式完成的。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实行野蛮的掠夺,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

(三)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到逐步壮大经过了几个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是在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即机器大工业时代。工业革命从工作机的发明应用开始,接着进入动力机及传动机的发明与采用,最后实行机器制造机器。一方面,机器体系的严密分工协作和工厂制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任由资本摆布的附属物,使劳动实际隶属于资本,从而形成稳定的雇佣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农业部门也通过采用机器生产、建立资本主义农场加速实现了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农业的演变。虽然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具体道路亦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以获取剩余价值和不断增大自己的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有: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而且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雇佣工人则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③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④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按资本分配,对雇佣工人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从属于按资本分配的。下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些具体分析:

(一)关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认识

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既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是资本主义运行的现实条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经历了“个人资本→股份资本→垄断资本”的演变,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新特征,即资本积累方式的社会化、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资本管理职能的社会化、资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股份制中,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实行职工股份制和股权进一步分散化。“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3]同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国有垄断资本,而且它在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增大,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私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因为,一方面,国有垄断资本的发展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国有垄断资本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又是不可缺少的部门,因此,这些国有垄断资本的本质是为私人资本服务的。更何况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私有化浪潮从欧洲到美国席卷了全世界,国有垄断资本几乎在此期间遭到了全盘否定,除了号称福利国家的北欧诸国外,国有垄断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又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

(二)关于雇佣劳动制度的分析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存在形式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断地积累、沉淀、增殖,创造了资本财富骤增的神话。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会详细了解到,是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条件,使一般生产要素成为资本存在形态,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关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分析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无论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雇佣劳动制度是始终不变的。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雇佣劳动制度覆盖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这表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者的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的增大上。据《美国统计摘要》资料显示,1900年美国雇佣劳动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7.9%,1950年上升为79.7%,1980年上升到9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所创造的日益增长的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剥削率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只是这种雇佣劳动制度同以往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相比,具有许多新特点:①具有隐蔽性。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公开的、赤裸裸的。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剥削关系被商品交换的物的关系掩盖着,披上了一层“自由、平等”的外衣。②采取“文明”的剥削形式。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剥削,对劳动者采取了人身占有、半占有或者人身依附的形式,用棍棒、镣铐来维持劳动纪律,用野蛮的高压政策统治劳动者,实行超经济的强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自由生产和经营的条件,要求有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市场,要求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因而,资产阶级总是力图采取更加“文明”、“科学”的形式和手段,来充分挖掘生产力要素中人和物两个因素的潜力,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顾及雇佣劳动者的情绪所做的一些“妥协”,并没有超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以及不平等的分配关系仍然存在。

如何看待剥削有不同认识。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类似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为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有人认为应当淡化剥削观念;有人认为剥削是个中性词,在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的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是必然的;有人甚至否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性质。也有人认为“既然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资本无偿占有剩余劳动的关系,资本收入就是剥削收入。不能因为现阶段需要它而否认其收入的剥削性质”[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对以往剥削制度的否定,这是不容置疑的。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而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和投资创业、合法经营而富裕起来。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5]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0页。

[2]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1页。

[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95页。

[4] 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