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变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手段,本质上是通过对私有权的限制或对私有权的局部剥夺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的。未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会在金融危机、财政债务危机与私有制的矛盾纠葛中运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联,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

国际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变

桑百川 李玉梅

摘 要: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手段,本质上是通过对私有权的限制或对私有权的局部剥夺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的。这表明:单纯的私有制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正在不断演化变革。未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会在金融危机、财政债务危机与私有制的矛盾纠葛中运行。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 制度变迁

一、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破产

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冲击全球经济。这场金融风暴的实质是自由主义经济主张泛滥的结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极端崇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西方经济大危机,彻底粉碎了自由主义的神话。此后,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问世,西方捡起了政府干预的工具,陆续放弃了纯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

由于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存在公共产品的市场领域,存在外部性问题,以及私人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市场机制自发的作用往往产生“市场失灵”。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不可或缺。西方长期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确对于缓解经济衰退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积累起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包袱。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致,“滞胀”成为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阶段历史转折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适应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甩掉财政包袱,撒切尔主义盛行,西方大量实行私有化,出售国有企业,放松了经济干预,鼓励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全球一体化,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经济主张。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下,金融创新迅速发展,虚拟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但却疏于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终于酿成华尔街金融风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才会出现所谓的经济泡沫。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联,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产生问题。

生产是为了满足需求,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以获取利润。为了使产品得到实现,人们首先是在流通领域中做足了文章千方百计改善流通活动,建立营销网络,改进流通技术,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空间,改善交通运输设施,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当生产无限扩大超过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金融创新又为扩大需求服务,提供消费贷款,刺激超前消费,当消费者缺乏支付能力时,银行卖力地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可以延期付款,甚至实行零利率。于是,越来越多的事实上已经破产的负债家庭出现,银行当然知道过度放贷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银行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资产评估机构粉饰银行资产证券的信用,鼓舞世界踊跃购买,银行债权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国,银行风险由全球分担;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甚至过度担保,银行风险也转嫁到保险公司。在金融创新中,1929-1933年大危机后实行的传统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分离的分业管理原则被打破,众多银行开始拓展投资业务,创投公司飞速发展,金融泡沫越吹越大,在表面上一片繁荣的背后,是流通活动和金融创新支撑着虚假的需求,生产与真实需求脱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下降,风险日益凸显。

当支付链条断裂,金融风险立即显现出来,金融恐慌在迅速开展蔓延,整个金融帝国崩塌,金融危机到来,并由全球各国埋单。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实体经济,最终归于实体经济本身的真实状态,这一过程便是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老百姓不得不承受金融寡头们制造的灾难!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泛滥,为削弱政府对无节制的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业务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任由市场失灵,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帮凶。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已经证明自由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已经破产。

二、金融危机的本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

人们高度关注金融监管问题,希望找到协调金融深化与金融监管的方法,既要继续发挥金融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又要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金融危机的爆发。当人们努力改善金融监管,甚至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也在加强金融监管中取得进展之际,未来的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回答这一问题,还必须探究这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实质。

许多人把这场金融危机归结于美国对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和投机缺乏有效监管;也有人把金融危机归结为过度消费,认为消费者忽视储蓄,大举借贷消费,负债购房,推升房地产泡沫,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最终金融泡沫破裂,酿成金融危机。殊不知,这只是金融危机的表象,并非本质。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仍然没有逃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在资本对利润贪婪的追求中,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经济技术进步和发展,使社会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在技术进步、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1)过程中,又造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社会消费能力被压在低水平上,这造成所谓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加深,产生经济危机,并加剧社会矛盾,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走上前台。

但是,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走向福利国,工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的收益率也明显呈下降趋势。资本为了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开启了生产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把资本投向利润率更高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的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制造业转移到日本,也逐步成就了日本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同时也不得不大量从日本进口工业制成品,使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和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实现,日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步削弱,20世纪70年代,日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向亚洲四小龙转移。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不仅日本,而且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上升,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大陆转移投资,中国大陆成为新的国际直接投资吸引中心,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把中国大陆作为最佳投资选择地,资本和生产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中国从日本等东亚地区进口零部件加工组装,出口到美欧市场。这一方面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另一方面,又使过去日本等东亚地区对美国的顺差,转化成为中国对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逆差、对美欧的顺差。

资本在追求高利润过程中,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美欧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和品牌营销中心,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发达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同时,也形成了今天的全球贸易格局和国际收支格局:中国对美欧经常项目大量顺差,美国的国际收支中贸易赤字居高不下,成为世界上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

总之,当今所谓的全球经济失衡,恰恰是生产领域的失衡,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过剩条件下向全球特别是中国转移过剩生产能力造成的,表面上的贸易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实质是生产失衡的表现,美国等发达国家才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始作俑者。

在高贸易逆差条件下,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从而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这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吸引贸易逆差中流出的美元回流,美国必须创造出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美国对金融创新也就具有无法割舍的强烈爱恋;与此同时,流出的美元也需要找到高回报的投资品种。这成就了美国的大量创投公司和华尔街的繁荣。在美国对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监管的条件下,金融资产泡沫膨胀,过度借贷消费盛行,最终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破裂。

三、政府干预逐渐引发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捡起政府干预,动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救助经济,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缓和因失业增加而上升的社会矛盾。

(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质是对私有权的限制或对私有权的局部剥夺

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过程中,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投资、采购规模,增加政府对私人企业的订货,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标准,增加财政补贴,通过财政支出扩大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救助私人企业,避免其大量破产,缓解经济衰退。但政府的财政资金从哪里来?要么是税收,要么是发债。

征税,是政府凭行政权力强行取得收入的手段,对于纳税人来说,则是私人财产以税收的形式交由政府支配,是私人财产私有权的转移,是政府对私人财产私有权的局部剥夺(税率小于100%)。

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没有增税,政府要取得财政收入用于增加支出,往往靠增发国债。发债,是政府利用国家信用取得收入;私人企业或个人购买国债,是为了增值,没有放弃私有权,并凭私人私有权获得利息,但却暂时放弃了财产的使用权。发行国债,本质上是对私人财产使用权的限制。

总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救助经济,无非是通过对私人财产权利的限制或局部剥夺取得财政收入,用于增加财政支出,拉动社会总需求,缓和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

(二)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同样离不开对私人财产权利的限制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和社会矛盾上升的难题,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涉足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但它也是通过对私人财产权利的限制起作用的。

按照社会保障的分配机制划分,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三种类型: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混合制。

现收现付制是社会为当前没有工作的一代人事先设定基本的生活费用标准,以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创造的一部分财富来进行支付,也叫“代际转移支付”,表面上没有哪一代人会有财富再分配上的净损失,但就每个人而言,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却是由上一代人使用的,存在着个人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基金积累制是强制性地让个人从自己的工作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储存在社会保障基金为他设立的个人账户上,当需要动用社会保障金时,把在职期间的这部分收入用于以后的支出。如果这种社会保障基金是完全由个人积累的,不存在私人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但它体现了强制储蓄以应付未来风险的特点,存在着对私人财产使用权的限制。

混合制则是一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实行现收现付制,另一部分实行基金积累制,既存在着私人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又存在着对私人财产使用权的限制。

四、结论

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金融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经济全球化只是使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扩展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冲击所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构筑社会保障制度,本质上都是通过对私人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限制起作用的。这意味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悄然变迁。

依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高福利制度缓解金融危机引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又使美国、欧元区国家在化解主权债务危机中选择削减财政支出和高福利。资本主义经济将在“两难选择”中周期性重复自身的恶性循环。

美国加强金融监管,意味着短期内美国无法像以往那样提供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因贸易逆差流出境外的美元,以及救助金融危机大举投放的货币流出境外,难以及时回流,美元泛滥,贬值不可避免。在美国加强金融监管,金融资本项目顺差下降的趋势下,要维持美元的强势和世界货币地位,美国只能通过降低贸易逆差,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由此,美国开始重视实体经济,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和“出口翻番计划”、贸易保护措施,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而这又不可避免引发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的全球重新配置,加剧世界经济结构变革。

参考文献

[1]吴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是中国造成的吗.红旗文稿,2010(18).

[2]桑百川.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风险.中国市场,2010(7).

[3]李玉梅.美中贸易逆差的根源与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2(3).

[4]张明,杨天成.美国著名学者论欧债危机.世界经济,2012(2).

【注释】

(1)在竞争中,资本的技术构成即一定的投资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比不断提高,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有机构成,具有提高的趋势,投资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之比,呈现上升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