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它表明,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1/28)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考点延伸】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28)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考点延伸】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因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3/28) 所有制和所有权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别:①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②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律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

3.所有制和所有权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②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4/28)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所有制: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5/2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高频考点,17次命题)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②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考点延伸】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6/28) 剩余价值的实质

1.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构成:①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②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7/28) 资本的本质

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8/28)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2.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3.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28) 剩余价值率

1.公式:m ' = m /v ,还可以表示为: m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意义: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28)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获得绝对剩余价值的途径:①延长工作日的长度;②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4.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5.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途径:①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开始的;③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的获得是一种暂时现象;④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1/28)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生产自动化条件:①属于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②其本身价值只能通过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③其应用使劳动复杂程度更高,从而复杂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④只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本身不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2/28)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载生产的类型包括:①简单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

2.简单在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下一轮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3.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扩大再生产。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13/28)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高频考点,10次命题)

1.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④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考点延伸】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4/28) 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15/28) 相对过剩人口

1.随着资本不断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其原因是:技术进步。

2.随着资本不断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其带来的后果是:①生产资料优先增长;②相对过剩人口出现。

3.相对过剩人口形式有:①流动的过剩人口、②潜伏的过剩人口、③停滞的过剩人口。

4.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16/28)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考点延伸】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就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这一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17/28)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8/28)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9/28)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出超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一种错觉,似乎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资本本身就具有一种能使价值增殖的魔力,这就是资本拜物教。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阐明了资本的实质,揭露了资本拜物教产生的秘密,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20/28)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又称所有权)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 (3)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21/28)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22/28)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23/28)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4/28) 剩余价值率

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 m/v 在该公式中,m ’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5/28)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4)机器人时代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总之,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6/28)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工人的被剥削地位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27/28)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剩余价值率 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 m/v 在该公式中,m ’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8/28)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机器人时代剩余价值的来源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