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活动的本质

实践活动的本质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整体化的本质,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不但有着客体性根据,而且更有着主体性根据。要切近实践的内在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践的完整、准确的本质,是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活动或整体化观点来看,人们的认识、思维、观念活动是从属于实践活动的,是作为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环节而存在的。但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特点。

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整体化的本质,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不但有着客体性根据,而且更有着主体性根据。那么,实践活动何以能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呢?这就涉及实践活动的本质问题。

实践的本质也就是实践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对实践本质的哲学把握,是通过给“实践”范畴下定义来实现的。不同的实践定义,反映着不同的实践本质观。在我国哲学界,有过不少的实践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我们认为,以往的实践定义和传统流行的实践本质观,主要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行为和意识活动的基本区别,从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以及实践的客体性效应方面,去揭示和把握实践活动的。这虽有合理之处,却也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实践活动对改变主体自身的作用和意义。

要切近实践的内在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坚持历史的和逻辑的、唯物的和辩证的、人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的人的本质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才能从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相互关联的视角,切近人的实践的本质。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结合的方法去把握实践,就是要揭示早期人和现代人的实践的共同本质:都是为维系自己生存和发展而通过自身机体的活动和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改变环境的一种存在方式。运用唯物的和辩证的相统一的方法去把握实践,就是从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的相关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去揭示实践活动的人(主体)与世界(客体)之间的“关系”性本质。而运用人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的人的本质相统一的方法去把握实践,则是人与世界的相关关系上,进一步从主体人同实践活动的相关关系的深层结构上,继续揭示实践的内在本质。

但是,实践的内在本质,并不仅仅是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般性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实践的完整、准确的本质,是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实践的“能动性”,表征着它的属人的特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物的运动和一般动物行为的一种本质性的特点。实践的“现实性”,则表征着它区别于纯观念活动的特性。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活动或整体化观点来看,人们的认识、思维、观念活动是从属于实践活动的,是作为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环节而存在的。但就具体形态而言,那些仅仅停留于头脑中的纯粹观念活动,因没有外在地、客观地表现出来而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但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特点。实践的“双向对象化”,则表征着实践本身更内在、更深层的本质。“双向对象化”是指互为对象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创造的双重化过程。这种双重的有机统一过程,只有实践活动才具有、才能实现,人的其他活动——例如纯观念的思维活动,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因为它们不是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不可能创造出一个现实的、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的双向对象化,就是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现实统一的过程。为什么双向对象化才是实践的独特的内在本质呢?这是因为:(1)人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实践努力,才能创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物。因此,人一方面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去,另一方面又从外界客体那里对象化回来。这样,人才能现实地生存和活动着。(2)人是有主体性意识的存在物。因而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人不仅能够意识到外界客体并使客体的逻辑转化为主体的逻辑,而且还能够把自身及其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并自觉地使其外化为客体性的存在,即主体逻辑向客体逻辑的转化。(3)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客观现实性等特点。它们也决定了实践活动是双向的对象化,即实践一方面改造了客体世界,另一方面又改造了人自身。(4)人和实践还有自为性的目的。亦即人把人自身和实践活动本身也作为一种目的来追求和实现,因此,人不但力求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外部客体,而且总是尽最大努力来丰富和完善人自身及实践能力。另外,我们把实践的本质界定为双向对象化过程,也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特别是马克思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思想和论述。例如关于劳动的对象化理论、在实践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相一致的理论、人的客体化和物的主体化以及在生产中主体和对象相互创造的理论等等,都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内在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