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构建金融中心的主要方向

北京构建金融中心的主要方向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城市的首要特征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北京要建设成世界城市,必然要从大国首都的定位来思考和谋划长远发展,而金融业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至关重要。因此,把北京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已成为首都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北京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要在“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其共生产业、伴生产业共同集聚于此。

目前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能够提供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服务,更应成为提供企业股权交易、股权融资的平台,也就是真正的资本市场。因此,北京市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在已经具备的较强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据自身特点着力进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升金融业自身的集聚力和影响力,加快北京市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一)系统谋划推进北京金融业发展

世界城市的首要特征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北京要建设成世界城市,必然要从大国首都的定位来思考和谋划长远发展,而金融业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至关重要。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北京在金融业发展中要牢固树立国际化意识和争创一流的理念,从更宽视角、更高层次谋划和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北京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北京金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北京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贡献能力。

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上的“先天”优势。从首都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国际金融中心化”规律来看,北京由于其特有的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条件比其他城市更为优越。作为首都,北京能够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经济中心,凭借其拥有的畅通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信系统,及时汇集、传递丰富的经济和金融信息资讯,为国际经济交往提供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信息。因此,把北京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已成为首都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重点推进多元化金融功能区的建设

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有若干个相对完整的金融功能区配套发展的规律来看,北京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必须加强对金融功能区金融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统筹和综合协调,突出各功能区的特点及优势,错位发展,进一步拓展北京金融业发展新空间,丰富金融产业内涵。从长远来看,金融功能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金融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北京市2008年提出的“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建设发展布局,北京将重点推进9个功能定位互不相同的金融功能区的“差异化”发展。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北京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要在“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其共生产业、伴生产业共同集聚于此。

1.改善法律环境

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环境还达不到发达金融中心的要求。首先表现在我国金融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律相接轨,而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主导性极强,调控的连续性欠缺,且政策可操作性较差。国外机构、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往往缺乏明确的预期性,进入的成本较高,甚至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进入壁垒,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北京应当适时出台配套规章制度,在会计准则、评估准则、产权制度等方面达到国际化、规范化。

2.完善北京商业经营环境

考察主要金融中心的构建历程,有利的商业环境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进而开展业务的重要因素。为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首都金融核心区,不应仅仅采用降低费用成本、租金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应该降低金融机构入驻的门槛,减少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首都金融核心区的行政性审批限制,缩短决策和审批链条,并加强对入驻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商务机构的信息服务,为它们的经营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行政保障。例如新加坡金融中心长期被公认为商业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组织在2008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将新加坡列为位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竞争力国家。正如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到的,在新加坡花费很少的开业成本,而且仅需六个工作日就可开办一家新公司。世界银行公布的《200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总体商业环境仅排列第83位,北京需要在开办企业、获得信贷、投资者保护、缴纳税款、跨境贸易、合同执行、企业破产等各个环节提供最有效率的服务。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与调控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3.金融功能区的系统性配套设施建设还要加强

国际经验显示,金融功能区是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对金融机构、网络通信、交通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绿地等配套设施方面有很高的需求。可喜的是,金融街的整体建设正在积极进行,面貌焕然一新,金融服务中心的架构已经初具规模。2006年10月12日,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占金融街区域总体规划2/5的北京金融街中心广场总体落成,广场拥有3万平方米的超大绿荫广场和湿地系统,使金融街环境有了质的改善。但是区域内的文化氛围还比较欠缺,高档的娱乐休闲设施(包括电影院、剧场、高档餐饮场所、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展览馆以及其他文化设施等)明显不足,这与首都作为一个3000年古都的地位很不相称,与巴黎、香港、旧金山等区域性金融中心比较也有很大差距。

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施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使金融中心的辐射力能够达到更远的地区,增加金融中心的客户群,提高金融资讯的普及率。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便捷的空运服务、有效的金融资源空间布局与整合等均对金融中心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应当完善城市的通信设施,进一步提高通信技术的现代化,特别是支持网络交易的金融设施和技术的现代化。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应当合理配套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最大限度克服北京交通拥挤状况。

4.创建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关系。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体系的效率提高,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同时经济增长本身又使得经济体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反过来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和不断自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金融经济,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最重要变量之一。纵观较成熟金融中心,金融市场的自由度与开放度均较高,便于吸引外资进入,同时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度与开放度较低,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战略性发展。

(四)完善北京金融交易市场体系

北京目前仅具有北京产权交易所、债券场外市场等,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北京石油交易、北京环境交易、中国林权交易所等,市场种类欠缺、层次单一,缺乏全国性的证券与期货市场。金融市场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功能互补的整体。[7]金融交易市场的缺失将会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吸引机构、资金、人才的集聚,制约着金融规模的扩大与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结合北京现有金融市场情况,应当注重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新的领域,譬如票据市场、产权市场、衍生品市场,重点推进石油交易所、林权交易所、地权交易所、存量房交易市场等,继续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在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积极利用主板市场、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利用创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支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等。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可以丰富金融投资工具、提高资金效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发现和培育优质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提升金融资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是获取财富实现全球化金融战略的核心工具,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最大市场,应当继续总结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经验,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运作。

近年来,随着通信与信息传递技术的高速发展,无形交易场所、场外交易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场内交易场所的欠缺。证券交易往往会跟到产业链中,金融服务的机构在哪里,交易就要走到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比有形交易平台更有意义的是总部,金融机构的总部、跨国公司的总部,这是一个交易生存的产业链,总部集聚在哪里,交易就会涌向哪里。[8]北京目前作为众多企业总部的集聚地,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有形交易场所欠缺所导致的交易量不足。北京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活动电子化,提高金融市场交易的效率化。金融电子化是建立现代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必须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依托,来提高筹资、融资、支付和清算的效率。金融市场交易电子化,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有形交易场所的欠缺,能够推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国际化,因此,应当成为北京发展金融市场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加强环渤海湾腹地经济联系

金融业成长不是金融业部门的孤立发展态势,它是金融业与经济地域系统保持空间恒久交换关系的反映。金融业成长与区域经济总体状态存在着一种互相需求的内在关联:一方面,金融业虽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绝对依赖于实物运行,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实物而独立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金融业成长的重要地理约束因素,为其提供了承载空间。另一方面,金融业成长是介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性条件和重要力量。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9]经济腹地是产业链赖以形成的基础,其能够有效促进金融中心的构建,通过与邻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带动彼此经济发展,进而加大资金的集聚。北京地处环渤海湾核心地区,加强与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在政府金融服务、金融监管、金融机构三个层面上的合作,积极搭建政府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服务平台。2008年,组织召开了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确立了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和发展的政府推动机制与合作协调机制,启动了京津冀、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京津金融跨区合作一旦形成,将会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产生巨大影响。

(六)加大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

金融机构与人才的集聚对于构建北京金融中心至关重要,金融机构的集聚有利于实现北京金融业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节约。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够确保金融业务与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发展。北京应当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加快在中国发展为契机,适应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发挥企业总部较多的优势,加强金融功能区的功能集聚、政策集合、服务集成、人才集中,实现持续集聚各类金融机构。

一方面,北京应当大力吸引和集聚国际金融机构来京发展。积极支持外资银行在京设立子银行。鼓励和吸引外资金融企业在京设立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在京集聚优势,鼓励其在京设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期货经纪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在北京开展业务,确保金融组织的完备性与层次性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在金融人才方面优势较大,北京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较多,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较突出。但相对于其他发达金融中心尚不足,如北京金融从业人员不及伦敦的1/10。为此,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首都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研究吸引金融人才并促进其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金融急需人才的吸引力度。其次,北京要加大力度整合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资源,注重培养既掌握国际先进知识又熟悉国内金融发展实际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使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得到较快提高。最后,北京应当完善吸引金融人才的配套机制建设,健全完善金融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加强金融储备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加强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搭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设立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为金融人才在京集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培训、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01.

[2]肖林,任新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家:体系创新环境缺一不可[N].文汇报,2010-03-05.

[3]刘阳.金融中心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以上海、北京、香港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黄解宇,李畅,徐子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困境的突破口:资本市场的创新与发展[J].亚太经济,2006(1):94—97.

[5]黄剑钦.论金融中心的形成——以上海、天津和香港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李成勋. 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32.

[7]吴念鲁,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8(8).

[8]李利明.“金融中心”:信息不对称成就北京[J].资本金融,2004(6).

[9]李成,郝俊香.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J].上海金融,2006(1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