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环境分析

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环境分析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际环境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启动了全球金融中心新一轮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呈现出了新格局,这也使北京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呈现出新的态势。因此,新兴经济体正逐步谋求提升全国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一)国际环境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启动了全球金融中心新一轮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呈现出了新格局,这也使北京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呈现出新的态势。

1.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发生变化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全球金融中心结构发生实质性改变,美国与欧洲的金融中心仍然保持着传统优势地位,继续占有全球金融服务约3/4的市场份额。但在金融危机中,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与全能型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受到重创,今后美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什么,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行业及其商业模式将如何变化,这些都关系着美国国际金融中心模式在未来的走向。尽管目前美国各大金融中心的命运还取决于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平衡、美元在全球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绝对控制地位、美式金融机构商业模式以及美联储未来宏观监控的角色等因素,但美联储将承担更多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监管职能,必将改变美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

自从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首席金融中心后,英国一直充当金融体系输出国的角色,并以此作为国家竞争软实力,这从同属英联邦体系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经验中可见一斑。就在次贷危机前,英国还以“原则监管”与美国的“规则监管”相竞争,以吸引更多公司到伦敦上市。经历金融海啸后,伦敦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从当前及未来金融视角来看,欧洲坚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是符合历史趋势的举措,欧洲金融中心将成为全球最全面和最严格监管准则的输出地。

目前,尽管欧美金融中心仍处于主导地位,但他们正受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中心的挑战。传统的金融中心,包括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苏黎世等,其发展活力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迅速崛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2007年以来,北京、首尔、深圳、上海和迪拜等新兴金融中心在全球的排名,分别向前跃进了20位、17位、14位、13位和4位;综合竞争力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提升,2009年,首尔上升了42%,北京上升了27%,孟买上升了22%,上海上升了16%。

表3-1 2009年新兴市场国家主要金融中心排名变化

2.新兴市场国家加快建设本国的金融中心

随着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金融市场的潜力也在不断提升。据研究预计,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8%的年增长率,中东地区在5%左右,拉丁美洲4%左右,而发达经济体则很难有超过2%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新兴市场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源泉,为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与监管政策的协调,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因此,新兴经济体正逐步谋求提升全国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中国为例,截至2010年,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份额由9%上升为13%,债券业由2%上升为5%,股票业由6%上升为16%。与此同时,得益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监管体制改革,得益于先进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成熟的市场环境,使得北京和上海逐渐成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

3.许多国家都拥有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不断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同时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国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表3-2)。这些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金融支持和经济辐射作用。

表3-2 部分发达国家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由于中国地区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带来资金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资金分布,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设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

4.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催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的地位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当美元取代英镑之时,美国产生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当人民币取得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地位的时候,必将催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中国已成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中心,中国在亚洲以及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08年,中国的区域贸易已经超过日本,贸易总额达到13660亿美元,超过区域全部贸易额的一半。2009年一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非金融债券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欧元和美元以外的第三大发债货币。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是日本的2倍,中国在亚洲区域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上升,而人民币的区域货币地位会大幅提升,有望成为亚洲区域的核心货币。在国际投资与贸易融资中,人民币在各交易中心的清算、交易、结算及其衍生品的拓展将形成新版图。全球金融失衡给了我国崛起的新契机,我们应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顺势建立中国式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推进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尽快使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经济地位相称。

(二)国内环境分析

1.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金融中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资源分配的控制中心。国际金融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标尺,许多国家都把建设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经济大国,要实施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成为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者和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996—2050年,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将大大提高,金融业的发展趋于成熟;主要金融总量居于世界前列,结构指标和金融效率达到发达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上海、香港即将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另外还将形成四五个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超过15%。”[6]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的金融话语权也将进一步提升,到21世纪中叶之前,完全可以形成1—2个全球性金融中心和若干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2.贸易发展为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起经贸关系,其贸易交易量和贸易额不断增加,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为此,已经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9年的第2位(表3-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银行业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的大量增加及国内外银行间业务往来的密度大增。国际贸易往来需要金融机构为之提供必要的金融信贷、金融担保等。因此,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才能为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提供快捷的服务。

表3-3 中国主要年份进出口贸易额及在世界贸易中占比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使得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金融中心城市基础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的现实选择。香港凭借已形成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这是第一层级。在第二层级中,上海依托长江三角洲地区强大的经济能量,发挥目前已经形成的国家战略优势和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势,正在增强金融决策能力建设。北京依托已经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优势,以及拥有源于决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先天禀赋优势,在目前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和调控中心的基础上,正加大金融功能区和金融产品交易能力建设,联合天津贸易港口和金融资本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