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弄清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及影响,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作出反应。作为大学生,在各个因素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对职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是企业环境分析,企业是从业者直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请参阅前面所讲的,评估当前的职业环境,分析自己参加工作时的职业生涯机会。

第二节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弄清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及影响,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作出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和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及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职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所选择的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发展趋势对所选职业的影响,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职业生涯规划才具有实际意义。

一、职业环境分析的内容

环境因素分析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和职业环境因素分析,前者主要是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科技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后者主要是对职业、组织环境的分析。进行职业环境分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大背景,需要对社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一)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分析当前政治环境主要是分析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是怎样的,国家的政治氛围有哪些利于大学生择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怎样的,社会的变迁对人才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等。

(二)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模式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经济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情况、景气程度,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否发生了转移,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怎样,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转变,劳动力供求状况以及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等。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当地的教育条件和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设施。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能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等。

(四)家庭环境分析

对家庭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自己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待,父母的价值观、人际关系、职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等。

(五)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当前的热点职业及发展前景如何,目标职业的社会地位、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准入的条件、行业优势及问题所在,社会发展趋势对即将选择的职业有哪些要求等。

(六)组织环境分析

具体包括对自己所选择的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两个部分。

1.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特色,具体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文化、人员流动的特点等。企业组织的经营战略,具体包括组织的发展战略与措施、竞争实力、发展态势等。通过组织的人力评估和人力资源管理,可了解组织的人才需求预测、升迁政策、培训方法、招募方式等,重点了解组织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升迁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同时还可了解人事管理的方案、薪资报酬、福利措施、员工关系等。

2.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以及所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前景等。

(七)对目标地域环境的分析

对目标地域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即将前往的城市中具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有哪些,所在地域的文化氛围、经济政策,医疗条件、交通情况、自然资源等对自己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城市生活满意度如何等。

二、职业环境分析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

我们知道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国家政治环境的稳定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政策等对个人的择业与就业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职业分析时要把自己的职业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分析结合起来。

(二)自己所选专业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

首先,要对自己所面对的劳动力市场有个大致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中是处于“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是处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其次,就业之后考察自己的职业在当前以及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大学生,在各个因素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对职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要对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是对即将从事的目标行业的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的发展状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行业的优势和问题、行业趋势发展如何等等。分析行业环境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大环境发展趋势,将目标行业放到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中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是职业分析,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也可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做职业规划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这样的职业生涯设计时,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最后是企业环境分析,企业是从业者直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是进入企业的基础,便于自己以后迅速适应新环境。企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现状和发展前景等,重点是对企业的实力、企业领导人以及企业组织文化和制度加以分析。我们通过对企业环境的分析,可以衡量自己以后在该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和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该企业中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在对环境分析有了清晰的了解后,应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自己的性格、气质与能力等特征,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以及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机会进行评估。

请参阅前面所讲的,评估当前的职业环境,分析自己参加工作时的职业生涯机会。完成生涯发展机会自评表(见表7.3)。

表7.3 职业生涯发展机会自评表

三、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分析

职业方向如果选择不好,被动选择了某个职业,因为不喜欢,就会应付,这样很难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和工作热情,一生也许会因此而灰暗无光彩。所以职业选择一定要在自我评估和职业机会评估的基础上,除了对职业环境进行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方向是否与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相匹配,考虑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见表7.4)。

表7.4 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四、我国职业变化发展趋势的了解

职业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受社会及管理的变革、技术变革、经济变革、产业及行业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各种因素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导致和形成了明显的职业变迁和发展,表现为传统职业逐步消失和更新,现代职业逐步形成和发展。

我国目前职业变迁和发展趋势为: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脑力劳动者的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由单一基础向跨行业、复合型转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化;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服务型职业向知识技能型职业发展;由劳务市场向人才市场和移民的国际化方向发展。

五、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明显放缓,经济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实体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欧盟各大经济体失业率先后达到近20年以来的最高点。在我国,就业形势同样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情况,在金融危机和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双重压力影响下越来越严峻。一方面,金融危机对生产部门的影响导致其对劳动力需求大幅下降。据测算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导致我国2008年、2009年非农就业人数分别减少2 350万和1 332万;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在近几年激增。近年来,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以平均每年逾23%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因此劳动力市场对于高校提供的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总的来说,大学生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愈发严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凸显,并发展成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急剧恶化,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学生就业形势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好转:一方面,改善了大学生创业环境,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热情;另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进入基层、农村、部队等方面就业;此外,还刺激了中小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虽然2009年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达到87.4%,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依然有相当规模的大学毕业生尚未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据统计,我国现仍有待业大学毕业生200余万。可见,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政策不切合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政策效果不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支配下产生的,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由某种心理需要引起的。所以说,政策制定是否合理、能否顺利执行以及可否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都取决于政策与人们心理需求的拟合程度。现行的就业促进政策效果不明显、执行力度不足,其根本原因还是政策措施没有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查显示,仅有10%的学生对国家“三支一扶”政策感兴趣,愿意去基层地区就业的学生也只有15.18%。

(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大学生跨地区就业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

严格的户籍制度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造成巨大影响。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户籍制度的缺陷,但一直以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在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但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城市还是存在许多由于户籍限制造成的就业不公平。因此,不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就无法扫清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因户籍制度产生的障碍。

(三)没有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积极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是造成我国大学生需求不足、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重要原因。自主创新产业、高科技产业、服务性产业是当今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产业,而我国在这些产业方面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相对欠缺。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5%、48.62%、44.2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金融危机爆发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我国政府也及时有力地把握了这个机会。但从出台的政策来看,我国并未明确出台旨在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措施,未能在进行长远规划的同时兼顾眼前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力没有明显提高

在现行的政策中,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是“三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其他大学生就业政策虽然也强调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但没有明确提出具体有效可持续的方法。虽然大学生见习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但是从传统的大学生实习制度的效果来看,这种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四成的学生认为现有实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对实习活动的效果表示怀疑。而且见习活动提供机会有限,并倾向大型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造成就业的不公平。

(五)没有从根本上着力缩小地区、行业间就业环境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和行业间就业环境差异明显。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利润率较高的行业本身就易于吸引高质量劳动力资源,辅之以雄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改善就业环境,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及低利润行业的就业环境的相对恶化。然而,现行经济、就业等政策中并未重点强调改善欠发达地区和行业的就业环境,反以优化发达地区和行业的就业环境为重心,从而加剧了就业环境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的严重不平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六、大学生就业应避免的六个误区

(一)“终生一次就业”的误区

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他们把就业与终生奋斗目标直接等同。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念对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理论上只有尝试多种岗位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倾向与特长,才能更有效地放大自身的价值。因此,应在青年学生中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以度过目前的困境。

(二)“学而优则仕”的误区

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有多种社会原因,其中“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影响不能低估。在庞大的“考公”后备军中不乏依靠父母供养的“考公”专业户,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势。这种局势不加以扭转不仅会加大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也是一种冲击。

(三)“重就业、轻创业”的误区

这个误区的形成与大环境有关,也与长期以来在大学生就业观中养成的“一根筋”的思维定势有关。走出这个误区既需要社会各部门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也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思维观念,在思考就业的同时也思考一下创业的可行性。

(四)“铁饭碗”的误区

如果说考公务员是获取金饭碗,大学生们在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即财政供养的岗位,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经济结构布局的完成,财政供养的岗位会越来越少,非国有经济将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这是大局也是定局。

(五)“唯城市论”的误区

“唯城是举”的择业倾向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在区域选择上的主流心态,尤其是大、中、沿海城市,大学生们更是趋之若鹜。就对青年学生的需求而言,中国的现状是大、中城市吃不了,县域以下、西北内陆区域吃不饱。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更关键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长效的引导青年学生向县区流动的体制,而不仅仅是应时的政策,通过利益驱动让大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六)“唯专业论”的误区

围绕所学专业找工作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这无可厚非。然而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来看,有两个因素不能忽视:一方面,近年来各大学开设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积累了大批过剩专业人才,如营销、文秘、法律、计算机等,形成“所学无岗”的就业局面,这类大学生不得不抛开所学另谋出路;另一方面,大学生所读专业,相当一部分非学生兴趣,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往往是高考分数、家长意志、教师指导等综合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在就业问题上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就会拓宽就业的视野,进而间接缓解就业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