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造业行业的环境分析

制造业行业的环境分析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在对EPR进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制度本体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EPR激励机制。这给以生产者为主体的EPR的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汽车制造业有其自身的行业特征,EPR在汽车制造业的适用性及其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无法简单地移植到其他潜力行业中。

本书在对EPR进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制度本体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EPR激励机制。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值得今后投入更多的努力。

1.本书的研究受到以企业为统计对象的环境数据可获性的制约。由于对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统计是近些年才被提上议事日程,现有的环境数据主要以国家为统计对象,偶见一些省市也提供了本区域内的环境指标,而以企业为统计单位的环境数据几乎难以找到。这给以生产者为主体的EPR的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如对产品环境绩效提升潜能的研究,虽然提出了方法与公式,却难以在实证研究中形成定量化的研究结果。相信随着环境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统计年鉴中不断加入这方面的指标,未来几年的EPR研究将得到更多的数据支持。

2.由于时间与笔者学术水平的限制,对于书中所论三大维度的激励机制的分析还比较粗浅,基本停留在原则的层面上,对于如何结合实践操作层面来具体地落实,尚有不少论述不详之处。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补充理论知识广度与实践经验深度的不足,提供更具操作性的运作办法。

3.本书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进行了EPR的实证研究,但是汽车制造业只是具有EPR实施潜力的行业之一,其他能够适用EPR的行业还有很多。汽车制造业有其自身的行业特征,EPR在汽车制造业的适用性及其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无法简单地移植到其他潜力行业中。但本书提供了分析EPR激励机制的框架,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各个行业的系统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各行业的EPR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