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环境分析

组织环境分析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众态度、行为的变化及其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影响甚至支配着组织的环境质量。因此,兼顾各个因素的属性不同和各个因素对组织的控制、影响程度不同的两种分类标准,可将组织环境区分为组织的公众及其舆论环境、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环境。组织不能只把公众当作公共关系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看到他的主体性,看到公众及其相关因素在环境中的特殊价值,通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改善与公众的关系。
组织环境分析_现代公共关系管理

一、组织环境的概念

环境,就是特定对象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组织环境也就是组织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情况和社会条件,即社会中影响组织并反过来为这个组织所影响的部分,是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组织的生存角度来说,组织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但从公共关系的层面上来看组织环境,则主要是指组织的社会环境,即组织赖以生存的各种社会关系。因为自然环境只是为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要这个组织不去破坏自然界本身的平衡,自然环境就不会对组织产生反作用,组织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基本上是和谐的。而社会环境则不然,社会本身是由许多活动着的个人或者组织组成的,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在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虽然说关系是因人和社会而产生的,但是关系一旦产生之后,却又超越了人的意志,成为人的外在对象物,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摆脱它。所以,在社会环境中,作为主体的组织或者个人如果不主动地调节好自身同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关系,就必然处于被动的甚至是不利的地位。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多种关系时曾经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2]

二、组织环境的内容及分类

组织环境是由影响和制约组织生存、发展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大系统。而在这个大系统的众多因素中,公众是最具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因素。公众态度、行为的变化及其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影响甚至支配着组织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同内部公众、外部公众的关系,实际上就等于改善了组织的生存条件。因此,兼顾各个因素的属性不同和各个因素对组织的控制、影响程度不同的两种分类标准,可将组织环境区分为组织的公众及其舆论环境、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环境。组织的公众及其舆论环境突出的是组织环境中人的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环境突出的是组织环境中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作为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人离不开物,物离不开人。因此,将组织的公众及其舆论环境与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环境放在同一层次,不存在分类标准上的杂糅和混乱。

(一)组织的公众及其舆论环境

组织的公众(这里的公众不是指作为公共关系对象的客体意义上的公众,而是指作为公共关系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的主体意义上的人,是指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活的环境)及其舆论环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类”的意义上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由具体的人结合而形成的人口特征以及有关组织的社会舆论。

就公共关系实践来说,公众是指因面临共同的问题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公众”这个概念涵盖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所有对象,凡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都可称之为公众,公众是公共关系对象的总和。共同的利益关系是公众形成的基础、好维系的纽带。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是一种具体的、特指的概念

与组织的相关性是公众产生的条件。

人群的集合是公众的存在形式。

客观存在是公众的本质特征。

如果社会组织无法正确认识与对待公众,或不能准确鉴定目标公众,必然会使组织利益受到损失,甚至酿成大错。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表示人和人或者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一方面依赖于外在的生存环境,遵循环境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遵循自己内在尺度或规律,使环境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然如此,公共关系作为一定的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也离不开人这个载体,即离不开与组织有关的公众。

组织的公众及其舆论环境除了“类”和“群”的意义上的人外,还包括人口特征和社会舆论这两个因素。人口特征主要是指组织可以从社会获得的人力资源的性质,如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素质、人口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性别特征等。比较中国和美国就会发现,中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因而在目前的中国更适宜劳动密集型组织的发展。社会舆论主要是指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法制日益严密、传播媒介广泛多样、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个企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公众舆论的支持,毫不夸张地说,它可以使一个组织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也可以使一个组织一夜之间一败涂地。因此,这两个因素都必然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总之,在构成组织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公众是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组织不能只把公众当作公共关系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看到他的主体性,看到公众及其相关因素在环境中的特殊价值,通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改善与公众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环境对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组织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能力,为组织创造一种相对有利的环境,保证组织的顺利发展。这一点,在传统的公共关系中是存在缺陷的。传统的公共关系主体对组织环境的认识,或是忽略环境,或是对环境认识不够全面,往往是看到了环境中静的因素,而没有重视环境中动的因素。

(二)组织的外部环境

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也即所有组织都必须面对的外部客观社会环境。它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但影响组织的结构体系,而且影响组织的目标、组织的决策、组织的效能等众多方面。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全面掌握外部环境的各个组成因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

1.自然物质环境

自然物质环境是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各种自然客观条件,是组织建立和存在的先天条件,如地理特征、气候现象、矿产资源、交通状况、社区情况等。这些自然社会物质条件,是任何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组织在建立之初就应该充分权衡的基本因素。譬如一个火力发电厂,煤炭资源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它在建立之初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将厂址选择在一个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或者附近地点。

2.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等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它包括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管理模式、投资环境以及整体消费水平等。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消费者能够自由使用货币这一一般等价物,在市场上选购生产者手中的商品,这就为商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又为各类高档产品提供了市场。

3.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是指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等。政治制度是指党和国家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国体、政体、政局、政治形势等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政治因素。法律体系,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以及各种相关的条例和规章等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法律因素。在一个战乱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人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同样,在一个法律不太健全的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就会更多地受制于人的因素,因而整个发展趋势呈现出更大的不可预测性,组织的安全就会失去保障。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组织所面临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教育等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文化现象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而且,不同民族和国家在语言文字、思想文化、社会制度、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如美国一本《公共关系手册》指出的:“对外关系的交恶,十有八九不是出于利益的冲突,而是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隔阂。”

5.科学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环境是指组织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包括科学上的发明和技术上的创造,本行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行业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产品更新,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科技因素。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日益显示和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提高组织中各个因素的科技含量是现代科学技术环境对组织提出的必然要求,提高组织的科技运用能力,必然为组织工作和宣传占领先机。

6.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是指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国际惯例、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等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国际性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计算机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制约,而且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任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都会影响组织的目标及其所采取的行动。在经济、信息、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各个社会组织在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时,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的趋势。

(三)组织的内部环境

组织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由组织内部的各个因素所构成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总和,大体上包括人际关系环境、管理环境、生产环境、技术环境、结构环境等。在一个现代组织中,作为手段因素的物的因素一般都会比较优越,这里不复赘述。下面着重就人际关系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来讨论一下组织的内部环境。

人际关系就是指在群体的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体现着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心理状态。在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中,人际关系环境(这里的人际关系环境与前面强调的公众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公众环境突出的是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环境突出的是人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彼此的融洽程度)毫无疑问是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其他各个因素都必须为它服务,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所说的“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孟子把追求“人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事环境放在首要的位置,说明了人际关系环境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组织的内部人际关系形成了组织的内部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就必须建立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由低到高,不仅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还有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满足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后,还要在精神方面有所追求。国外研究资料也表明,员工工作能力的60%可以通过物质利益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发挥出来,而余下40%的潜在工作能力,只有靠精神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出来。[4]因此,建立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既保证内部员工物质上的满足,又保证他们精神上的愉悦。组织要尽可能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尽量地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切实解决员工的各种后顾之忧;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可靠,并创造条件使工作环境优美舒适,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员工在获得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焕发出劳动的热情。当今,一些组织还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打造人情味组织、强化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以此促进内部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度,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增加了企业效益。另外,还要创建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要引导员工通过工作本身认识和感受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乐趣和价值;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人公地位。

三、组织环境的特征

分析组织环境,还必须探讨组织环境的特征。由于组织本身以及组织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变动性和复杂性。

(一)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所谓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社会组织这个主体对环境信息获取的有限性而引起对整个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先决条件就是组织对环境的感受力,即组织对环境的了解和领悟能力,也称组织知觉。组织知觉要求对环境进行有目的性的感受,以便发现和预测对组织与公众关系有相当影响的环境变化,即要对环境变化信息的反应相当敏感,灵敏地接收环境信息。然而,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在一定的现实条件和环境之下进行的,在运行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运行过程也必然就是它不断地与现实环境诸因素发生种种关系的过程。因为这众多因素的存在,就很容易出现感知上的不确定。譬如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了解不充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能无法销售出去,造成产品积压,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对自己的同行了解不充分,盲目进行生产,结果就可能出现因为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滞销的情况,最终导致企业倒闭;等等。因此,社会组织及其决策者必须尽可能掌握大量与本组织有关的环境信息,感知环境因素对决策成效的影响程度,择优去劣,避开或改变外部不利的环境,利用或营造对本组织有利的环境,了解环境约束的变化规律,使本组织主动地发展、改造、适应和利用环境,以变应变,在运行中争取主动。

(二)组织环境的变动性

所谓组织环境的变动性,就是指组织的环境经常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环境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社会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具有可变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整个现代社会都处在一种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现实之中。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5]因此,对于社会组织及其决策者来说,在体验社会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知道环境变化的速度和可预测度。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在特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样,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是它的环境的产物,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组织产生复杂的影响。这就需要组织关注环境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如果环境变化很快,而且变化的情况难以预料,那么将给组织的决策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该迅速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新的平衡。

(三)组织环境的复杂性

所谓组织环境的复杂性,是指组织环境因素的众多性和它们差异程度的巨大性。众所周知,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的因素名目繁多而且性质各异,不但如此,这些因素还都可能对组织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大工业生产的出现,社会化大生产进程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整个社会关系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各组织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强。以往还只是以隐性的状态呈现的一种重要情形——每个组织的决策和活动都与其他组织的决策与活动互为环境关系也已显性化。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动态性越来越大,组织就需要对环境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注”[6]。任何组织及其决策者都必须对其环境中所有因素的具体情况和每一个因素的独特情况予以考虑,在充分获取和掌握其环境的所有因素的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能与环境相适应的决策。只有这样,组织才能不断地与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把投入转变为产出,才能生存发展,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