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大特征理论和当代资本主义

五大特征理论和当代资本主义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有五大基本特征,这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阐明过的。这是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重大问题时必须明确回答的。有一种意见认为,五大特征是一个整体,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内容,否定五大特征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列宁对五个特征的分析,虽然是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但和垄断相比,只是第二层次的内容,是对帝国主义各方面经济联系的最初抽象。

五大特征理论和当代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有五大基本特征,这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阐明过的。60多年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种种新情况,帝国主义是不是还按原样保持着五大特征?这是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重大问题时必须明确回答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五大特征是一个整体,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内容,否定五大特征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我们的任务是一一找出五大特征在今天的现状,决不能怀疑五大特征本身。

另一种意见认为,五大特征虽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但还不是最根本的内容;五大特征虽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但各个特征又带上具体的、历史的性质,不但原有特征会有变化,而且有的特征可以消失,新的特征也可以产生,我们的任务是要以列宁分析帝国主义特征的理论为指导,从研究新情况出发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而不应用五大特征机械地套现实生活。

事实说明,长期以来用前一种对号入座的办法,难免牵强附会、脱离现实,不可能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盘否定列宁的五大特征原理,或是拘泥于五大特征,不许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的想法,都是不符合既要坚持列宁帝国主义根本原理,又要按照变化了的现实发展这些原理的要求的。

一、五大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成长起来的。在经济方面,这一过程的基本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19)垄断,就像列宁多处指出的,是帝国主义经济“最主要的内容”、“最深厚的基础”,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就是说,垄断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最深的一个层次。五大特征呢?按列宁的说法,它们包括了帝国主义经济中“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这就是说,五大基本经济特征中的每一个,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某一方面的现象,是看得见的客观事实。这些现象和联系,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垄断这个统一的本质,或者说,五大特征是垄断的具体形式,是垄断在五个方面的表现。列宁对五个特征的分析,虽然是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但和垄断相比,只是第二层次的内容,是对帝国主义各方面经济联系的最初抽象。

垄断和垄断的表现形式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垄断作为资本主义新阶段的实质,带有一般的、稳定的性质;垄断的表现形式,则有具体的、历史的性质。为什么呢?

资本主义垄断,是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外在表现。它和自由竞争相比较,有两点重要的区别:其一,自由竞争反映社会上无数分散的中小资本之间作为平等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在利润刺激下展开的竞争关系;垄断则反映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了很高程度,掌握了某一部门生产和市场大部分的少数大资本单独地或联合起来对中小资本的统治关系。其二,自由竞争意味着工业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资本形式,垄断统治则意味着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分散的私人中小资本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大资本的垄断,在一定限度内打破了中小资本加给生产的限制,使生产社会化有长足的进步;同时,又使资本主义进入腐朽没落的阶段,处于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渡。但是,除非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根本废除资本关系,否则生产社会化无论怎样发展,总还是处在资本主义垄断范围内,从这一意义上说,垄断的实质,直到资本主义死亡以前,都是不变的。

垄断的具体形式,就不能不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其他历史条件而变化。列宁所归纳的五大特征,是19世纪后半期起逐步展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垄断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形式,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最初历史形式。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重要标志的,贝氏炼钢法和马丁炉炼钢法的相继发明,炼铁和金属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内燃机被广泛采用,铁路建设的猛进,化学工业生产的新方法,工业设备和工艺的改进,所有这些技术上的变革和进步,引起了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直至19世纪中叶,工业生产都是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占优势,从1970年代开始,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和其他重工业部门就占了主要地位,它们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轻工业。工业技术上和结构上的进步,引起大企业作用的空前增长,因为只有大企业才能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得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资本积聚和集中过程加强,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这种社会化资本和社会化企业成了资本和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形式,大资本家不通过股份形式吸收外来资本,单凭个人资本已无法满足大企业的需要。而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跟银行及银行信用的增长分不开,股票的发行需要银行的支持并且通过银行进行。像工业中大企业的作用大大增长一样,金融领域内大银行的作用也迅速增长,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融合的结果,形成了新型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由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主要限于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没有深入到农业、商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因此垄断也主要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金融领域。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经济的第一、第二特征,正反映了那个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要求,反映了资本从分散的中小资本转变到社会化大资本统治的历史过程。

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美等国在世界舞台上占了垄断地位,“世界上其他各国,差不多都是这样或那样地成为这四个国家、这四个国际银行家、这四个世界金融资本‘台柱’的债务人和进贡者了”。在金融资本依赖和联系的国际网方面,资本输入是它的坚实基础。历史事实表明,正是20世纪初,英、法、德、美等国的资本输出迅速发展起来,其作用和意义胜过商品输出,而这时输出的资本主要投入经济落后、资本关系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为那里能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攫取农矿原料,扩大商品销售市场。随着资本输出和国外联系的增加,最富的几个金融资本国家的资本家垄断组织之间,也达成全世界协定,形成国际垄断同盟,直接瓜分世界市场。瓜分世界的最高形式则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抢占殖民地,因为殖民地是最有利的资本输出场所、廉价的原料来源地和过剩商品的推销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统治的顶点,此后是向垄断过渡、向金融资本过渡的时期,同时又是列强夺取殖民地的“高潮”,疯狂推行殖民政策的时期。“所以,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的过渡,向金融资本的过渡,是同分割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联系着的。”帝国主义强国占领的殖民地是不平衡的,老迈而发展停滞的国家如英、法、俄等抢占了最大量的殖民地,年轻而发展非常快的美、德、日等国却猎获不多,这不能不引起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尖锐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爆发世界战争。同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帝国主义勾结殖民地的封建势力,强化殖民统治,使占世界土地面积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处在受剥削、被奴役的殖民地附属国的地位。列宁所分析的帝国主义第三、四、五个特征,即垄断在国际范围内的表现,正是对那个时代大量历史事实和相互联系的经济现象的概括。

列宁重视帝国主义经济的具体历史性,还可以从他对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定义的批判中看出来。考茨基把帝国主义简单地看成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兼并或征服农业区域的问题,列宁指出:“考茨基的定义恰好是对具体历史的嘲弄!”因为帝国主义的特征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不只是力图兼并农业区域,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区域。列宁批评说“考茨基自以为在继续维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比社会自由主义者还退后了一步,因为霍布森还比较正确地估计到现代帝国主义的两个‘具体历史’特点:(1)几个帝国主义的竞争;(2)金融家控制着商人。”这段话,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研究帝国主义经济的时候,在分析帝国主义的特征的时候,一定要有具体历史的观点,即要有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否则,就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还“自以为在继续维护马克思主义”。

二、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五大特征既是垄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形式,它是否适用于当代,在什么范围和意义上适用,这就要看战后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条件有什么变化,对垄断有什么影响。

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发生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就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看,其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有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越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力量有了很大发展;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了;原来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因战争而削弱了,唯独美国借此膨胀了实力,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绝对优势。这些条件决定,垄断虽然仍是经济生活的基础,但垄断的主体和垄断的形式已大大发展变化了。

1.当代资本主义垄断的主体,已变成私人和国家的联合垄断。从资本的占有关系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面貌。有国家所有制、国家与私人的混合所有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一般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等等。国家所有制(包括混合所有制)有广泛的发展,主要分布在提供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和新兴产业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工制造的部门,则主要由私人垄断资本为中坚来承担。资本主义国有制和国营企业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资本流通过程看,以前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单独完成的;现在,无论私人垄断资本的购买过程或是销售过程都与国家的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以及国家的财政活动融合一起了。在私人货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中,国家既是借贷资本的重要供给者,又对私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服务”和进行调节。在第三阶段中,国家作为大量商品的购买者对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起重要作用。目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采购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比重,除个别国家较低外,一般要占20%左右。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也可看出:国家以税收形式占有国民收入的比重一般已占30%—40%,高的达50%,而列宁时代只占10%左右,两次大战之间也只有20%左右。不仅剩余价值在私人垄断资本和非垄断资本之间的分配,而且在各个垄断集团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会因国家干预而变化。国家还直接干预劳资合同和工资水平,通过信贷、税收、物价等杠杆调节实际工资水平,还通过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财政支出调节雇佣劳动者的实际收入。

从当代资本的运行方式中,也有明显的国家垄断的影响。原来商品市场上的价格调节机制和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调节机制都打上了国家调节的烙印,使它们的自发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国家还运用上层建筑力量实行强制性调节,其最高形式是经济计划调节。资产阶级国家的计划调节虽然没有行政强制力,但它通过手中的经济杠杆和物质力量在一定限度内也会影响私人资本的投资和生产活动。因而,当代资本主义已与列宁时代以私人垄断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完全相同,是导入了国家一定调节机制的市场经济了。

在资本的国际关系方面,资产阶级国家除用出口补贴、信贷优惠、出口保证、税收优待等办法帮助私人资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对外扩张外,还直接以国家资本输出等方式争夺世界市场,为私人资本开路。战后,在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中,超国家的经济调节,从国家之间订立多边经济协定到各国政府建立各种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直到建立国家的国际同盟,如欧洲共同体,有了广泛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趋势。

上述国家和私人联合垄断在国内和国际经济中的表现,都是战后条件下产生的,是列宁未曾充分预见到的。

2.当代私人资本国内垄断的新面貌。科技革命的展开和国家垄断的广泛发展,使私人垄断也有了新面貌。列宁论述的第一、第二特征,即生产和金融领域的垄断虽继续有效,但垄断的范围扩大,程度提高,而且形式也变了。

首先,垄断已发展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跨部门、多样化经营的混合联合公司成了垄断的主要组织形式。列宁运用了1909年美国工业生产集中的材料表明,占企业总数1%的3060家最大企业手中,只集中近半数的产值和1/3的工人数;1960年后,只占美国工矿企业总数0.1%的五百家最大公司手中,已集中了产品销售额和职工总数的2/3左右。

其次,当代的金融机构和活动方式也有重大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集中发展很快,出现一些巨型银行,依靠庞大的分支机构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发展了收集社会资本和货币的形式,大大扩大了业务范围;同时,私人投资银行和储蓄信用团体、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合作金库以及其他专业金融机构也有广泛发展,并在借贷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资本主义信用事业中,个人储蓄、长期贷款和消费信贷的意义增长,表明金融资本加强了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控制。在金融资本的构成方面,不仅工业企业等与银行混合生长,也与其他金融机构混合生长,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更复杂。金融机构和工商等企业中,注入股东的资本额比重大大增加,金融财团只掌握董事会的决策权,企业的日常事务,由经理及具体管理机构完成。

第三,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对非垄断的中小资本和企业有了新的支配形式。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仍然存在着数量上占优势的中小企业,并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垄断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在分工和生产专业的基础上形成固定协作关系。一个巨型公司或企业,往往只完成产品的关键部件或装配,而把大部分零件层层包给千百个小企业去完成,并从产品质量、规格、技术、原材料以及资金等方面加以控制和支配。中小企业所生产的,是没有独立市场意义的半成品,失去了同市场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自然,中小企业的经济是脆弱的,一遇经济危机常首当其冲。但不能否认在一般条件下,现代垄断资本并不简单地采取排挤、吞并中小企业的形式,宁愿和后者建立比较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在垄断资本支配下的大中小型企业,先进的、中间、和落后的技术连成一体的生产网络。实际上,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也集中在垄断组织的手中,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3.当代私人资本国际垄断的新形式。私人资本输出虽然仍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垄断的基础,但是私人的资本输出不仅规模有显著扩大,而且输出的形式、流向和投资结构都与以往不同。由于民族独立国家的纷纷建立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输出呈现多样化倾向,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投资已成为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虽然绝对量比战前大大增加,取得的利润率一般也高于发达国家间的投资,但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输出中的比重却降低了,目前大约只占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输出的资本中,私人直接投资急剧增加,部门结构有很大变化。不但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投在制造业上,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也有提高。这归根到底是由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它不仅使战后出现了许多新兴部门、新型行业和新式产品,拓宽了各国投资的领域和深度,而且大大加强了生产国际化过程,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即形成了部门内部产品、零件以至工艺的分工,这就为发达国家相互扩大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发达国家把技术基础比较陈旧、耗费大量劳力和能源或污染严重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去也有了条件。

通过在国外直接投资而形成的跨国公司有了广泛发展。这是一种带国际性的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而组成,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据联合国统计,至1973年,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共计9481家,拥有海外子公司三万多家。美国最大的跨部门混合联合公司同时也是跨国公司。

帝国主义的第五特征,还是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呢?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因遭到民族解放运动的猛烈冲击而瓦解,原殖民地绝大多数取得了民族独立,原来意义上的第五特征,即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基本消失了。在战后的国际形势下,在原殖民地已经取得民族独立、旧殖民体系瓦解了的条件下,再要夺取他们的领土实行殖民统治就变得十分困难和不合历史潮流了;新的国际分工又使发达国家的互相投资、互为市场的意义增加,殖民地作用相对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从其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出发,竭力推行新殖民主义,即通过经济“援助”、文化渗透和政治干预等方式控制其他国家,但这和占有别国土地建立殖民统治毕竟存在原则区别,而且前者是一项政策,属上层建筑因素,后者则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看作第五特征在战后的新形式也很不像,因为这是在与资本帝国主义有别的另一种经济基础上出现的。诚然,当代帝国主义对过去的国外殖民地剥削关系依然存在,不过它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与技术优势,主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和不等价交换等经济渠道剥削发展中国家,维护旧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秩序。也就是说,过去赤裸裸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已为跨国公司的经济控制和剥削所代替了。

总之,由于战后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列宁时代垄断资本主义的五种基本表现,即五大特征也变了。有的已基本消失,有的继续存在但也改变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当代资本主义垄断的基本表现,概括起来一句话:与国家财政资本紧切结合,产业和金融等业紧密交织的跨部门、跨国界的大公司的垄断统治。垄断主体和垄断表现形式的变化,从根本上是生产社会化决定的,是资本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它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容纳生产力的范围,但是,当代资本主义垄断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也不可能改变它的腐朽没落、必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地位。

三、政治经济学如何反映垄断资本主义

理论是现实经济关系的反映,应该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展。怎样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新现象反映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中去,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分成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两大部分。自由竞争部分基本上是《资本论》体系和内容的压缩,垄断阶段部分是《帝国主义论》的简本,再加上战后的情况。这部分大体上由三大块构成,即五大特征、三大性加上一个总危机。总危机一般又按历史发展顺序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还有第三阶段。把资本主义总危机作为与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历史地位相并列的一大块,在体系结构上总显得不协调。首先,按通常的概括,资本主义总危机指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其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诞生和发展,它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于世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取而代之,这其实是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一种反映。其次,在总危机标题下所展开的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分析,事实上没有越出资本主义垄断的总的范围,应该属于基本特征论述的内容;而且,这种对经济过程作历史描述的办法,既堆积材料,使篇幅冗长,又违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应该撇开经济发展的具体历史形式揭示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要求。还有,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结构,要到资本主义部分学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问题,才触及战后资本主义的现实,当然不很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现在有一种克服这部分体系结构缺点的办法,即删掉资本主义总危机,在五大特征的每一个中,分别联系它战后的表现。这样做,能把列宁时代的表现和当代的情况加以对比,看清各个特征有哪些变化;把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阶段揭示其特征和历史地位,也比较符合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要求和联系实际的要求。但是,这种理论结构的前提是把五大特征当成整个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都存在的特征,从而把当代资本主义各种新现象都归纳为五大特征的新表现。事实上,如上面所说明的,只作现象上的比较难以揭示战后新情况和新现象产生的深刻根源和这些现象内在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不从生产力状况出发,无法揭示新情况产生的最终根源。战后有些根本性特征,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很难在任何一个以私人垄断为主体的五大特征中说清楚的。

我们考虑,是否可以把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部分分成资本主义垄断和垄断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两部分。在资本主义垄断一章中,从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方面阐明,每一方面又从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条线进行分析。无论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国内垄断或国际垄断,都要揭示垄断形式和发展的原因和实质、垄断的具体形式和变化、垄断和竞争的关系。私人国内垄断主要阐明列宁分析的第一、第二特征及其在战后的发展变化;私人国际垄断则分析第三、第四、第五特征及其在战后的变形。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一章中,主要阐明帝国主义腐朽性或寄生性、过渡性或垂死性,但是要包括个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种形式在内的整个垄断阶段的历史地位,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只说明私人垄断的腐朽和过渡性质。同时,在这一章中,应该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制度的世界共处和消长趋势的内容,进一步揭示帝国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和世界历史总趋势。

这样是不是违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精神呢?有人往往误以为,揭示五大特征是列宁理论的主要功绩,不按五大特征论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从根本上背弃了列宁的理论。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列宁分析帝国主义经济特征方面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把帝国主义的各种经济现象归结为五大特征和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把这些特征看成垄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统一于垄断。而且,他不把垄断看成某种人为的政策因素造成的,而揭示其客观必然性,指出这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到很高程度的产物,垄断标志着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的新阶段,因而为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渡准备着充分的物质条件。至于垄断的形式、垄断的具体表现,即使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本人也没有拘泥于五个或是四个,他只要求把资本主义垄断的各种主要联系揭示出来。就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中,列宁有时把垄断归结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有时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有时又说它有“四种主要的垄断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表现”。由此看来,列宁自己对究竟应该怎样表述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一切应依怎样才能更好揭示帝国主义的各种具体历史联系为原则。

改进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是一件复杂的事,上面的意见只是极其初步的和微小的变化,如何通过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再生产的总过程,用一定的范畴体系反映这一阶段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如何解决目前自由竞争部分按方面分析和垄断部分按阶段分析这种方法论上不统一的矛盾,更是有待于探索的。

载《复旦学报》未定文稿(创刊号),1982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