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

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武术的多元价值中,文化价值应成为首要价值。武术文化价值认知有利于加深对武术传播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文化的价值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武术的国际传播,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三、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融合了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由于武术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武术的价值功能也出现了多元化,具有防身、健身、修身、娱乐等多种价值表现。在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中,武术的多元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由防身自卫到强国强种,武术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武术的价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武术由军队、民间逐渐走进了体育和教育的领域,武术的社会形态也由此发生了改变。“体育的武术”、“教育的武术”、“文化的武术”[10]成为当今武术社会价值的主体。在武术的多元价值中,文化价值应成为首要价值。“教育的武术”就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武术发展的基础[11]。正如顾颉刚所言:历史的传统不能一天中断,如果中断了就会前后衔接不起来。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的环境中总得点着,好让孑遗的人们或其子孙来接受这传统[12]。因此,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认同,是武术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1.武术承继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武术的首要属性是文化属性,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武术文化价值认知有利于加深对武术传播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世界对文化的推崇已日见其深。在经历了重商帝国主义的经济霸权时代和军事帝国主义的政治时代之后,文化已日益成为影响未来的世界性力量。5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帕森斯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方式研究社会,宣称自己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他将社会分为四个相互渗透的行为体系:文化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人格行动体系和行为有机体系,认为文化是象征符号的模式化和秩序传达至另一个体系,并且有能力控制其他三项行动体系。所以在帕森斯看来,文化体系是最高层次,也是最主要的决定力量。6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对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予以极大关注。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在其名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出,在西方,如今的文化确已变得至高无上了:首先,文化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第二,这种文化冲动力已经获得合法地位[13]。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明的冲突》的长文,立论惊人,语震四海。亨廷顿认为,“新世界的冲突的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阻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尽管其观点不完全正确,但昭示了新世纪文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价值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年,该委员会推出研究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国自觉地加入当今世界文化战略和文化生产力的国际竞争的积极姿态,塑造了我国建设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文化的复兴是以文化的传播为基础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1990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教授提出“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的。软实力不是表示国家实力的软弱,而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据研究,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美国几乎吸引了6倍于德国的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德国为世界第二大移民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视、电影节目出口国;在全球160万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占到28%,英国以14%居第二;2002年有86 000名外国学者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工作;美国的出版物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音乐制品是日本的两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的电子网址是日本的13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的物理、化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居世界首位;文学诺贝尔奖居法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日本的4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14]

2006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奈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软实力有新的表述。他说,正确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策,但这些外交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奈教授承认,软实力这个概念只是对希腊和中国古老智慧的新的表述方式。奈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他说,由此可知,软实力这个概念有着古老的历史[15]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武术的国际传播,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2.中国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和谐理念,其国内传播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经典已经提出了“和”的问题。和,是社会政治的理念,也是哲学与审美的范畴,是哲学与审美的一种境界。《国语》中有八九十处提到“和”字,如惠和、慈和、协和辑睦,声和而有七律,和五味等等。《礼记》中有八十处提到“和”字,如讲乐者天地之和气也。《礼记》还提出了政和、和气、和天地、和四时的概念,并提出致中和。《论语》中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一种社会理想。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16]

中国传统武术完全体现了“和谐”理念。

首先是“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天人合一”。武术重要的养练观就是“天人合一”。《拳艺述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陈氏太极拳图书》云: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家自己为小宇宙,是大宇宙的一个因子,只有并入大宇宙的运行图式中,顺乎自然规律,才能终成正果。武术练习中择时辰、择方向都是顺应天人合一的规律的表现。《八卦拳学》指出,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少林拳法大要》说,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流行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脏的变化,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走功的各种练习,秋季练脾胃功,使之有助于肝;冬季练肺功,使之有助于肾;春季主练肝功,使之有助于心;夏季主练心功,使之有助于脾胃。五行拳要求练功时,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来配合五行,拳行东、西、南、北、中方位也与五行相配。武术的天人合一还体现在野外练拳时能展示的一种意境。达到庄子所言“天地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追求

其次,武术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武术谚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武术汇宗》云:“凡我门内者,务期循规蹈矩,爱众亲仁。”少林派《戒约》规定:“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孙禄堂指出,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指出,智勇皆由“和”生。武术中的师傅、徒弟及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间的脉脉人伦,足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

最后,武术之和谐还体现在人自身的和谐。武术练习讲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就是指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长拳有“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太极拳讲究“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苌家拳要求“内外功用”,“以其外而达于内”,“形以寓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利”;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少林拳讲求“内外兼修”,“而技乃神”;打拳要求“先在心,后在身”,从而达到自身的“和谐”。

武术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还在于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即文化蓝皮书认为,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度仅仅不到1/4,文化消费需求有待释放[17]。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所谓文化失调,就是说任何文化都有它的特殊的结构模式,新的文化特质引入之后,不能配合原有的模式中,于是发生失调现象。”他还说,文化本是人们生活的方法。所以文化失调就在社会中各个人的生活上引起了相似的裂痕,反映于各个人心理上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安。这种内心的不安又促使人们想办法解脱,于是就有所谓社会问题[18]。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不能忽视文化的价值意义。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为此,必须建立共同的社会文化认同,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协同,这样才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形成、不同文化的产生、不同社区的组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不同社区的和谐相处、友好相待需要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人们才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武术恰能体现这样一个价值取向。

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还在于传播武术也是人们文化权利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已经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领域。196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第2200A(ⅩⅪ)号决议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即于1997年10月签署了该公约。2003年6月27日,中国政府首次向联合国提交了该公约的履约报告[19]。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公民文化权利的高度重视和逐步实现,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传播武术文化,是武术传播者的责任;学习武术,是中国公民的文化权利。阮纪正先生认为,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武术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不仅仅是中国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手段,还应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大的重要精神依托。

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和功能的理想状态可以引用恩格斯关于民间故事的一段精辟分析:“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瘠薄的土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碜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脚尖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育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20]这话讲得多么形象、多么深刻!武术文化传播与教育的价值就是要给武术传播对象习武的动力和对生活的信心。武术的教育价值不同于语文、德育和历史,而是在身体力行中达到文化的教育作用。

3.中国武术的整体传承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

对遗产保护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主要局限于欧洲。20世纪初,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国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该国,而且应该属于全人类。1964年由“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ICOMDS)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具有里程碑意义。《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把它看做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认为“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不走样地把它们的信息传下去”。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了大量宣传活动,并对埃及阿布辛拜勒等31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保护。1968年,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

197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并设立基金,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进行有效保护。1976年,根据公约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了专项基金,在世界范围内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各项自然与文化遗产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的过程,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具体体现在,文化遗产从单体的历史和艺术意义上的文化遗留物,扩展到相互联系的文化遗产群体;从历史和艺术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扩展到非艺术创造遗产;从仅仅存在物理联系的文化遗产,扩展到与大自然之间紧密联系的文化遗产;从普通环境下的文化遗产,扩展到特定环境下的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21]。总的趋势是对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中加入了更多人文的内容。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看法,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考古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相关研究机构。1985年3月,侯仁之等四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提案,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12月1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签署了我国加入“公约”的文件,开启了中国和国际社会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历史。1986年,我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今已有31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日”。

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传统武术,一直在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拳种之一的“少林功夫”率先展开了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在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6种(类)武术项目位列其中。

中国民间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项,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积极开展申报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武术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整体传承,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是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小结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从武术的实际出发,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应该包括武术(技术)、武学(技理与传统文化)、武道(哲学与人生)的三个递进层次的内容,师徒传承与武德,以及传承人之间构成的武术文化空间。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它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在当代社会,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它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其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同时,由于武术注重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自身和谐,其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武术拳种丰富、流派众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对武术文化当代价值的认知,可以提升武术传播的高度,促进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地位,为武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理论支撑,并使武术的文化之河源远流长。

【注释】

[1]张岱年、方克力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3]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第24页。

[4]同上书,第25—26页。

[5]邱丕相:《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40页。

[6]周礽贝、邢晓芳:《以独特艺术魅力来沪参演艺术节10台新创舞剧争奇斗艳》,《文汇报》,2006年11月3日第9版。

[7]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8]康戈武:《古代武术演进的文化结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1998年第3期,第10页。

[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8页。

[10]郭玉成:《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武术科学》,2007年第5期,第1—3页。

[11]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武术科学》,2007年第9期,第1—2页。

[12]同道著:《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序第12页。

[13]金元浦:《全球格局中文化的跃升》,《文汇报》,2006年9月21日第5版。

[14]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文汇报》,2006年10月9日第8版。

[15]据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提升“软实力”——美、英、日殊途同归》,《文汇报》,2006年12月27日第7版。

[16]季羡林著:《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17]北京专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文化蓝皮书认为居民文化需求满足度不到25%》,《文汇报》,2007年2月28日第9版。

[18]丁元竹:《倡导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文汇报》,2007年3月2日第5版。

[19]花建:《社会和谐进步的文化心理平台》,《文汇报》,2006年8月9日第5版。

[20]仲呈祥:《影视生产快感的边界在哪里》,《文汇报》,2006年12月4日第5版。

[21]陈燮君:《文化遗产与城市生活》,《文汇报》,2006年6月11日第12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