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

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武术划入狭义文化的范畴源自武术本身的艺术特征。在文化的分类中,中国武术与建筑、饮食、绘画等归为“专题文化”的研究范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

一、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1]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从广义与狭义文化的角度出发,武术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武术划入狭义文化的范畴源自武术本身的艺术特征。在文化的分类中,中国武术与建筑、饮食、绘画等归为“专题文化”的研究范畴。此外,还有地域文化的分类,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关中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晋文化等等。武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研究,可派生为中原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等等。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也正因为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以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为例,古代武术拳家主动从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自觉地以哲学说拳理,指导拳技理法,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使哲学融入了拳理中。如太极拳以传统哲学中的太极之理说拳理,八卦掌以传统哲学中的八卦之理说拳理,形意拳以传统哲学中的五行之理说拳理。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以阴阳开合运动周身者,教子孙以消磨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孙禄堂《八卦拳学》云:“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以上说明了拳术与传统哲学的结合过程,是“集成拳术,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根据康戈武教授的研究,武术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拳家无极说、拳家太极说、拳家两仪说、拳家阴阳说、拳家刚柔说、拳家四象说、拳家五行说、拳家八卦说、拳家天人合一说、拳家体用说、拳家自然说等等[2],充分说明了武术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

再以武术与中医为例,两者虽属不同学科,但都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药物作用、物理刺激、导引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为基础。中医依此探索施治之术,武术依此研制练武、用武的方法。如,跌打损伤疗法属中医骨伤科,武术中也有骨伤科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而且还有自己的独特治法,如以手法的拍点,救治被击伤的某些穴位,《少林寺伤科妙方》就是武术伤科理论。武术与中医结合的典范是著名的“点穴”法。其“穴位”有的就是中医的针灸穴位。当前在公安、军队中普遍适用的擒拿法也是武术技击中利用“拿筋”与“拿穴”的原理创编出来的。武术界有人使用“健身武术”这一概念,也是因为武术结合医学健身理论形成了武术健身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便是武术健身的真实写照。

武术与军事的融合多体现在战术的融合与相通之上。如“知彼知己”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总纲。武术技击也要求“知彼知己”。太极拳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己粘人,必须知人”。郭云深论形意拳技击时说,应“心存谨慎,要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立足点。明代武术家俞大猷的《剑经》中论述了许多棍法的实战技术,他总结说:“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峨嵋拳创造出一套“不接手”的技击法,主张在与敌交手中,以不接手为上策,认为防守容易被动,容易为人所制,因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到不招不架,不格不拦,不注意对方出什么手脚;只注重对方身体的移动和变化,以攻代守,保持主动。“兵者诡道”、“示形于敌”是孙子制胜的主要手段。他认为要“能而示其不能,用而示其不用,近而示其远,远而示其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只有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赢得战争的胜利。八卦掌在对敌中,常常“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用之右,或指此而打彼”。形意拳主张“站左进右,站右进左,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及太极拳“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无不体现了“示形于敌”、“兵者诡道”的战术思想,正如“越女论剑”所说的“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战术指导的基本要求,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打持久战,这与传统武术中“上打咽喉下打阴,遇敌先摘两盏灯”的“一招制敌”思想如出一辙。孙子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以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做到“动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最佳效果;二是“以迂为直……后人发,先人至”。武术技击也如此,通过快速进攻取胜。洪洞通背拳拳谚“出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要求出手的速度快到对手看不见的程度。《少林交手要诀》要求:“起落出手快如风,手出足起不见影。”可见许多拳种流派都主张以快制胜。武谚曰:“千有千来解,万有万来解,一快则无解。”“避实击虚”是孙子战术指导的突出环节。孙子认为“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走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要做到避实击虚,要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清代张孔昭在《拳经拳法备要》中云:“与人对敌时,总要攻击空处。空处何?两肋、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这段话也提出了避实击虚的战术原则。

此外,武术与伦理的融合体现在“武德”上的要求,如“尊师重道”、“尚武崇德”、“见义勇为”等等。武术与戏剧、书法、宗教等传统文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活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武术具有文化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武术的文化属性还体现在,武术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剪不断的“武术情结”。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的,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3]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并跟中国文化具有某种同源同构“全息映照”关系。正如生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一样,武术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中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考虑,同样可见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疗、艺术等领域。从阮纪正先生把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拳击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武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属性。

以技术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比较为例。

第一,技术特点。中国传统武术: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意“适度、合理、可行”,属技巧表现型,反映中国“巧的追求”;西方拳击:拳重、手快、步灵,强调手上力量,依托本体,进攻方式凌厉,争取“更高、更快、更强”,属力量对抗型,反映西方人“力的崇拜”。

第二,总体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武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展开,崇德尚礼、厚生利用,舍己从人、反求诸己,对待互根、相济互补。象征符号为太极图,用以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见道、德艺合一的过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升华的自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西方拳击:沿着超越现实的方向发展,求知推理、拼搏竞争,以我为主、外向拓展,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争冲突、扬弃否定。其象征符号为十字架,用以表明西方在精神与物质、此岸与彼岸的两极对立中,追求极限和超越,具有泛科学主义倾向[4]

以上通过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

武术具有文化属性,是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不断得到事实印证。2004年3月1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前不久,他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堪萨斯州托尼科市30多名中学生写给他的信。在信中,美国中学生向他提了54个问题,其中有人问:“温总理,你会不会武术?”这个提问反映了西方青少年对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武术的普遍性认知。正如前面所论证的,中国武术就是中国、中国人的象征。武术属于文化,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不言而喻。

武术的另一个主要属性是艺术性。武术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术套路的“舞”的特征。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发生,远远早于其作为审美的对象。但无论是审美的对象还是文化的发生,艺术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并且伴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深入而发展。在文化发生的意义上,可以肯定地说,舞蹈是人类实践活动带来的第一种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劳动在使人直立的同时,也使人类有了手舞足蹈的可能,运动的人体积淀了人类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记忆,使人类的舞蹈有了最初的范式。邱丕相教授认为,“武术套路从本质上来讲,可以说是艺术的另类表现形式。”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具有历史渊源。原始人在狩猎之后、欢庆、祭祀时,手舞足蹈,抒发情怀。《诗经·毛诗序》中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武舞”动作来源于生活实践。“舞”与“武”在古汉语上相通,也有“舞练”之意。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般是武术,我学习武术已五十多年。”[5]艺术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让人震撼、使人陶醉,给人一种美的体验。武术套路表演所展现的“意境”美是武术美的核心。武术具有显著的艺术特性,所以,以武术为主体的表演节目才能够频频出现在舞台上。中国武术协会曾经推出过舞台剧《武颂》,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少林武僧表演团也是武术艺术论的鲜活实例。据《文汇报》报道,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于2006年11月5日至30日在上海举行,上海的10台大型舞剧,是近年来各地舞剧创作的一次盛大检阅,分别为:《红楼梦》、《风中少林》、《红河谷》、《城》、《聂耳》、《花样年华》、《一把酸枣》、《天边的红云》、《黄道婆》等。其中,舞剧《风中少林》以少林寺武僧们一天的日常起居和习武生活为线索,立体而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功夫的阳刚和神奇,是一部舞蹈与武术结合很好的舞剧佳作[6]。武术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再现现实。武术套路有一种艺术境界“天人合一”。武术的艺术性使其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展现了武术的艺术之美。武术艺术属性的延伸更多地体现在风靡全球的各类武术影视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影视,其主要元素都是古装与武术的结合。正是武术所具有的艺术性使其在刀戈剑戟的厮杀中展现了一种武术的美、艺术的美。

文化性与艺术性是武术的主要属性,此外,武术还具有体育属性,目前已传播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竞技武术”就是武术体育化的典型代表。武术具有体育属性,但武术并非体育项目。因此,作为体育项目发展武术的政策是不完整的,作为对抗项目发展武术也是不全面的。对武术属性的认识误区,往往导致对武术整体文化的破坏。以电视节目《武林大会》为例,由于注重传播武术的格斗对抗功能,强化了武术的体育性,并加入了娱乐元素,忽视了武术的艺术表演性,致使受众所看到的武术表现形态发生了错位,对武术的文化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

总之,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文化性是其首要属性,武术教育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武术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凝聚力功能以及武术国际传播所具有的“软实力”功能都是武术文化价值的体现。其次是武术的艺术属性。这使武术具有表现美、展示美的舞台表演价值,以及通过影视展现技击美的价值。体育属性也是武术的属性之一,但武术的体育属性要兼具民族性和艺术性,脱离文化属性而一味追求体育属性,会造成对武术文化的破坏。对武术属性的正确认知与定位,是武术传播的基础。在发展体育化的武术的同时,要兼具武术的民族文化性和艺术性,使武术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