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文局的外宣地位及其所属报刊

外文局的外宣地位及其所属报刊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外文局的外宣地位及其所属报刊中国外文局是中国专门承担书刊对外报道和国际传播任务的新闻传播机构。同年9月,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正式成立,下属有9个出版机构。目前,中国外文局是中共中央所属事业单位,由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代管。外文版和对外发行的汉文版名称为《中国画报》。

一、外文局的外宣地位及其所属报刊

中国外文局是中国专门承担书刊对外报道和国际传播任务的新闻传播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的国际新闻局,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是其领导单位,也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对外新闻出版单位。它的任务除编发对外新闻稿件外,还以外文出版社的名义,编译出版发行外文书刊。1952年4月28日,文化教育委员会向政务院报告,将国际新闻局改组为外文出版社,成为我国翻译出版对外宣传的外文书刊的统一事业机构。原国际新闻局承担的外文新闻稿的编发工作,划归新华通讯社。同年7月1日,政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11]

1963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年9月,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正式成立,下属有9个出版机构。[12]国际新闻局、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等对外新闻出版机构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先后创办6个外文杂志,出版了多种文版,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中国外文局是中共中央所属事业单位,由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代管。经过50多年的沿革、流变与发展,中国外文局现主管7种国际期刊,它们是:《北京周报》、《人民中国》、《今日中国》、《人民画报》、《中国报道》、《中国与非洲》和《中国文学》。这些杂志以32个外文版向海外读者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情况。由于论题所限,我们只对前5种杂志展开叙述。

(一)《人民中国》

1950年1月1日,《人民中国》英文半月刊创刊,是新中国第一份外宣杂志。它介绍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揭穿和驳斥帝国主义的反动宣传,支持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巩固和发展世界和平事业。《人民中国》的前身,一是1946年5月在上海创办的、只出版3期就被国民党查封的《新华周报》英文杂志;二是1946年底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文摘》英文半月刊,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人民中国》出版后,《中国文摘》于1950年2月停刊,其发行关系(订户)转移给了《人民中国》杂志社。

《人民中国》于1951年1月出版俄文版。经周恩来同意,于1953年6月出版日文版。1958年,还出版了印尼文版、法文版等。由于种种原因,《人民中国》的英文版、俄文版、印尼文版、法文版等先后停刊,日文版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对日宣传的一支主力军,在中日人民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13]

(二)《中国报道》(《人民中国报道》)

1950年5月15日,《人民中国报道》世界语月刊创刊。这个杂志报道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人民的生活、反侵略斗争和保卫世界和平等内容。后来由于民主德国反对,于1954年停止出版发行。1957年复刊,改为双月刊。1967年恢复为月刊。以后,刊物的中文名称改为《中国报道》,2000年该刊世界语印刷版转为电子版。

(三)《人民画报》

1950年7月1日,《人民画报》汉文版月刊创刊。1951年1月,《人民画报》英文版创刊。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个外文版画报。后出版了多种外文版和我国少数民族文版,共约20种文版。外文版和对外发行的汉文版名称为《中国画报》。该刊以图片和简明文字,报道我国建设成就、生活风貌、文化艺术、自然风物。

《人民画报》发行遍布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份数最多时曾达110多万份。进入读图时代以来,《人民画报》的报道以图文并茂、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打造了令人注目的视觉享受盛宴而具有某种后现代的意味。因为,在工业化生产的当今社会,图像化所带来的“形象化”的表现、阅读与享受效果,已经汇成一股壮观的形象势能。《人民画报》富有质感的视觉形象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与表现途径,而且作为信息的重要表现内容,成为国外读者了解神秘而富有诱惑、古老而富有现代活力的中国的不可替代的阅读对象。

(四)从《中国建设》到《今日中国》

《中国建设》是一本综合性、通俗性的对外宣传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向宋庆龄建议,由她来办一本杂志,向国外报道新中国的情况。宋庆龄愉快地接受这一建议,将它定名为《中国建设》,并以很高的热情来做这项工作。[14]1952年1月,《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ions)英文版创刊。[15]杂志创刊号申明:“正如《中国建设》的刊名表明,它将集中报道我们国家的重建和新的建设及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1951年8月筹备时,宋庆龄即定下报道方针,重点报道中国社会、经济、文教、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以使国外最广泛的阶层了解中国建设的进展,以及中国人民为此所进行的努力。后由单一的英文版发展到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中文等多种文版。

周恩来对这份杂志给予了极大的、经常的关注。1957年1月和1961年11月,他先后为《中国建设》创刊5周年和10周年题词。1963年6月14日,周恩来出席中国福利会成立25周年庆祝酒会时,向各部门有关人士呼吁为《中国建设》写稿,并勉励大家要办好刊物,取信于世界读者,一定不要脱期。[16]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周恩来在接见《中国建设》杂志社负责人鲁平、李伯悌时,对《中国建设》的编辑方针作了如下指示:“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范围,以生活为内容,积极地、正确地报道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反映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新风格、新气象,积极性和创造性。”[17]

《中国建设》在1989年10月号的《致读者》中向读者预告并解释将启用新刊名:“《今日中国》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好刊名,它在含义上没有局限性,因为每一个‘今天’也都包含着它的‘昨天’,同时也是进入‘明天’的开端。”1990年1月号,杂志正式更名为《今日中国》。

作为中国对外报道的主要刊物,《今日中国》创办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对外报道实践方面历经岁月磨炼,积累了可贵的思想:

1.非官方色彩的办刊方针。《今日中国》从一开始就选择宋庆龄为创办人,以民间团体——中国福利会为出版者,这种民间姿态为它开展对外报道提供了有利条件。

2.运用社会名流的感召力。创刊初期,宋庆龄就邀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人士组成蔚为壮观的编委会阵容,并发动社会知名人士给它撰稿。

3.采编合一,编译合作。《今日中国》的采编人员精悍,不明确区分编辑、记者,编辑部成员都是一身二任,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者。采编实践把记者锻炼成为多面手,做到能采访、能写作,又能摄影。

(五)《北京周报》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深感西方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大都不准确。而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宣传刊物《人民中国》是半月刊,时效较慢,不能及时将我国重要政策、领导人讲话传播出去。代表团归国途中,周恩来多次谈到,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使国外人士更好地了解新中国。他提出,要办一个新的英文刊物,及时地阐明我国的内外政策,介绍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成就。回到北京后,周恩来和陈毅对从事外宣工作的同志又谈到,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要有个攻势,来个扩展。[18]

1957年11月18日,张闻天就英文《北京周报》创刊问题给周恩来送上请示报告。《报告》说:“《人民中国》英文版改为英文《北京周报》。”《报告》还对《北京周报》的读者对象、报道的内容和重点、刊名和刊期、编辑委员会的组成以及继续编印试刊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意见。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人民中国》英文版于1958年1月停刊。《北京周报》英文版于同年3月4日创刊。经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审阅同意,《北京周报》后又增出了法文版、西班牙文版、日文和德文等文版。《北京周报》进入大发展时期后,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

1960年4月,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在尼泊尔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讲话的全文见下期《北京周报》,英文译文以《北京周报》刊登的为准,向外界表明《北京周报》的权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