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传受关系

特殊传受关系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特殊传受关系主持人是通过关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来实现媒介赋予其议程设置功能的,在这一过程中,反馈是一个关键环节。华莱士认为,他从观众来信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特别关系。受众主体意识的加强以及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电子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日益拉近,反馈不断地在即时性中完成,驾驭节目的主持人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三、特殊传受关系

主持人是通过关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来实现媒介赋予其议程设置功能的,在这一过程中,反馈是一个关键环节。传播是信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彼此之间的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影响的双向过程。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信息作出反应的环节,反馈所起的作用在于使传播者及时了解传播对信息的要求、希望、评价、判别等,并根据已有的反馈信息调节、改进信息的传播,使之更符合传播对象的口味[15]

1.反馈先行

很多主持人节目的反馈往往不会等到节目播出,而是早在节目选题出台,甚至酝酿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中央电视台的《对话》从创办伊始就建立了定期的调查档案,在每期节目制作前,栏目组都会花大力气听取观众反馈、进行调研和讨论,并有专职的策划人员负责整理观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分门别类列出来信来电的信息源,并通过细致耐心的核实和查询,最终确定适宜制作的选题。

在西方国家中,往往是通过独立于媒介机构以外的专门机构调查受众反馈的,但主持人也常常通过受众来信了解受众要求。迈克·华莱士最喜欢对节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来信,他的一些报道就来自观众的建议和线索。华莱士认为,他从观众来信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特别关系。华莱士对那些辩证地看问题、引发思考的信件很感兴趣,他觉得,这样的信件能够开启主持人的思路。

2.即时反馈

在主持人传播中,受众接收到主持人的信息,由于受自身不同的文化社会、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个体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不同的信息解读机制。即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媒介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在接受所选择信息的同时,无意识地加入了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阐释来与之固有的态度、社会价值观等相符。这是一种选择性理解。在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这种基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和信息解读机制的反馈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受众的参与非常踊跃,改变了大众传播中信息反馈所具有的延迟性、间接性等弱点,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不但要在信息反馈的累积性、代表性与量化性上做文章,还要在即兴发挥上下工夫。例如中央电视台在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中,采用了主持人、资深翻译、特约嘉宾交叉播报的形式,以电视直播信息处理平台,电话、手机短信,特别是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同步展开,观众既可咨询又可以直接表达意义,观众的表现也成为直播内容的一部分。

反馈的即时性会对主持人的职业素质构成极大挑战,面对众多受众的发问,主持人承载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思想的交锋与撞击。受众主体意识的加强以及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电子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日益拉近,反馈不断地在即时性中完成,驾驭节目的主持人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能灵活自由地将观点、材料、背景等结合起来,同时又能根据编导的意图进行动态排列,使传播顺利进行。以《对话》节目为例,在采访金庸的节目中,节目组专门制作了一些让观众表达意见的牌子,上面画着“笑脸”和“怒脸”,这些牌子的使用使观众的意见变得一目了然。主持人沈冰根据受众的意见不断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找到双方交流都能接受、都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交流形式,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交流格局,在不知不觉中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二次反馈

反馈现象存在于传播过程中,它意味着传播目的的实现程度。主持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在主持人这一面,出发点是准确无误地把节目内容传达给观众,以求获得一定的效果。在观众这一面,则要看主持人传达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是否与自己的人生观、趣味、志向相吻合。那么,主持人必须重视节目播出后的反馈信息,即节目播出后有多少人能就此主动与节目联系,发表看法?还有多少人仍在关心节目的主要内容,仍在议论节目的某些观点?

比如中央十套《交流》早期曾播出一期反映青少年性教育的谈话节目《羞羞答答性教育》,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很大,很多家长、老师纷纷写信表达了他们的困惑和疑惑,甚至借助电视台给现场的专家写信,向他们咨询,与他们交流同样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把谈话现场尚未完成的反馈重新予以补充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