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及特点

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及特点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双重性特点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互动具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性质。传受者在任何时空上的心理互动,都是既存的各种互动形式的综合。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某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会带有稳定性的特点。在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一般不会是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以各种形式的综合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各种互动方式是相互渗透共同起作用的。

二、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及特点

img27

图7—1 传受者心理互动模式图

(一)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

从图7—1里可以看出传受者的心理互动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而且还包括传者和受者内部的各种人际或组织间的心理互动。对于以上各类人的心理互动,只能用“传受者”这个集合名词来表述。这进一步说明“传受者”这个词的存在价值。

(二)传受者心理互动的特点

1.双重性特点。

所谓双重性特点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互动具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性质。或者说,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同时制约、影响着传受者的心理活动。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出现的人际互动与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互动有所不同,前者必须服从媒体传播的总任务,而且传受双方都须执行职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例如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是为了获取传播信息;传播者内部出现的种种人际或组织之间的互动是为了维系媒介机构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而媒体与广告人及发行者之间的互动则为了使媒体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能占有一块自己的领地。

2.综合性特点。

传受者在任何时空上的心理互动,都是既存的各种互动形式的综合。从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受者心理互动的表现形式划分为:潜在的、显在的;即时的、继时的;暂时的、长期的;静态的、动态的;戴面具的、不戴面具的等等。例如当未婚青年观看教育子女的节目时,可能因与己无关而未引起注意,但是这个信息还是进入了接收者的潜意识里,这属于潜意识互动。而当他们结婚生育子女后,再去观看类似节目时就会倍加关注,这属于显意识互动。又如广播里的热线抢答节目,当听众打进了电话与主持人交谈时,这是即时的心理互动,而当观众看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后激动地写信或打电话,向传者表达庆回归的喜悦之情时,这属于继时的心理互动。一般人观看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道(1996年6月23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节目)后,对于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毕业的研究生,主动辞掉公职,回家乡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事迹可能会产生一时的激动,但是这条消息对于那些决心也走这条路的学子们的影响却是长久而深刻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某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会带有稳定性的特点。反之,在变革时期,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会有明显的动态表现。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相互之间的心理互动属于戴面具的互动,而在业余时间,同事之间的心理互动则更多属于不带面具(即非职业角色)的性质。

在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一般不会是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以各种形式的综合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各种互动方式是相互渗透共同起作用的。

3.个体(或民族)的差异性。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人格和情境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不是抽象的和超时空的,它们都被打上了个体(或民族或地域)的色彩。“绝大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都向公民灌输独立、自我肯定(或自恃)(self—assertive)和成就取向的价值。……在我们的文化中显然倡导父母的权威性和子女的自信和自我肯定。”[4]“……相比之下,绝大多数西方以外的文化不如我们的社会那样重视独立和自我肯定。”[5]这种带有民族文化背景的信息传播,必然会对传受者的心理及其互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使他们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受众注重心性修养,个性内敛,明哲保身,对传者即使不满也较少表露,双方的冲突就显得较为掩蔽和平稳。在中国,“因新闻源为维护其地位进行着上对下的组织传播,而非信息交流的目的,因此受众多为被动性接受新闻,受众和媒介之间是‘仰视’的视角。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中国受众喜欢接受一面的陈述、诉求情感的信息和明确的结论……对媒介信息从来抱‘迷信’的心理。”[6]而西方受众则强调独立,个性张扬,好恶分明,对传者的批评较为热衷,双方的冲突就较为公开化和激烈。此外,西方受众对媒介内容表现出一种更强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理性思维,“由于新闻源起的目的在于更快更多地获知个人所需的信息,因此西方受众更加习惯于将媒介视为一种为我所用的有效工具,对媒介的视角是‘平视’的。在这个基础上,平民与商人的广泛参与,使受众的心理基础显示成熟的存在,善于选择媒介,选择信息,感受与分析能力都很强。对于新闻报道,西方受众习惯于两面都说的新闻,通过自己的理性在新闻含蓄的意向里找到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