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者、继承者、发展者,不论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他们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的。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贯穿了整个学科的主要理论就是这门学科的哲学基础,而这个哲学基础又最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传受者心理实质的这个问题上。大众传播活动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者、继承者、发展者,不论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他们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的。大众传播心理学也是如此。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贯穿了整个学科的主要理论就是这门学科的哲学基础,而这个哲学基础又最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传受者心理实质的这个问题上。换句话说,就是本章所探讨的问题是贯穿于全书的一条红线,一条思想路线。它对于全书其它章节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大众传播活动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那么传受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何种器官?传受者个体的脑和神经系统的质量对于传播效果有何影响?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靠什么来制作媒体内容(像新闻、广告、文艺节目、小说等)?是靠闭门造车,合理想象?还是深入实际从生活中寻求素材?是全面反映生活实际还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热点、焦点问题,还是人为地“炒”新闻?广告宣传是夸大其辞,甚至有意欺骗消费者,还是实事求是为消费者着想?文艺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是脱离生活、令百姓反感?这一系列问题,寻根究底,都可归入这样一个命题,即媒介内容是源于客观现实,还是源于传播者的主观臆想?这显然是个原则性问题。

从新闻理论或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大多属于职业道德、思想修养或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而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心理实质的问题。同类现象,学科不同,视角不同,研究的角度及侧重点也不同。但是从本质上看,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比如,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作家、艺术家、广告制作者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与他们的神经系统、脑的质量,与他们的各种心理素质是直接相关的。谁也不会否认,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智力、非智力(情商)等方面都出类拔萃者,他们成才的机率会更高。遗憾的是,对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同时又因条件,如专门人才、资金等局限,即使有人意识到了,目前也很难实施。

不过,这是早晚要触及到的问题。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有研究者专门就人的各种素质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所谓素质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是个人一系列基本特征和品质的综合。人的素质内涵丰富,是个有层次的系统结构,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层次,而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心理素质的外化和对象化。因为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科学的思维能力、客观的自我评价、健康的情绪特征、顽强的意志品质,体现在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1]

当然,研究心理实质问题,不仅对传者,而且对受者也很重要。受者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缺少理论思维的人看不懂哲理性较强的书刊,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不了高雅音乐,这是常识。另外,在不少受者头脑里,有一种思维定势,即只要是上了报(电视、广播)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是具有真实性的。于是个体行为的决策便“唯媒体是从”。一般而言,这也没什么不对,引导受众既是传者的意图,又是媒体的重要功能。尤其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传者与受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任何事情不能绝对化。有人听信假广告服药致死,有人信了假新闻吃尽苦头,不谙世事的孩子仿照电视里“小龙人”的样子,张开双臂从窗户朝楼下“飞”去,做白日梦的痴情者在电视剧里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他们把媒介世界同现实世界混淆了。且不说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虚构的,就连“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不全是真的。所以受者还需要把从大众传播中获得的媒体信息与在人际沟通中获得的实际感受结合起来,从思想上明确一个观点:虚拟的媒介世界来源于实际的客观世界,要不唯上,不唯书,也不唯媒体,而以实践为检验媒介内容的唯一标准。

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是传受者共同的任务。传者为获取真实的素材,须深入实际,受者对于传者的失误也应及时反馈。总之,研究传受者的心理实质,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大众传播的效果、与传受者的素质紧密相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