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翻开世界各国的电视发展史,都有相同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电视的出现,电视新闻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视新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播理念的创新和电视新闻人的大胆探索。体现在电视新闻方面日益关注受众的心声、喜好和需求等,普遍重视

三、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翻开世界各国的电视发展史,都有相同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质的飞跃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可以说电视新闻事业始终伴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电视开办之初,受众更多把它作为家庭娱乐、消遣的工具,视作家庭“小银幕”,不出家门能够看演出的“小舞台”。当电视发展到成熟期,则成为了一个权威显赫的新闻中心。初期的电视新闻也因沿袭了播音员播讲的广播新闻形式,缺乏电视形象化特点而遭受众冷遇。20世纪70年代,电视新闻获得迅猛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电视受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电视成为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工具。从技术上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采用电子采摄新闻手段ENG和摄录同步、声画并茂的形象传播及卫星传送,充分展现了电视新闻快速传播的“即时性”特点。随着新闻节目的改进和数量的增多及受众收看热情的高涨,电视新闻的地位扶摇直上。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视以广告作为经济支柱,电视新闻节目经历了由广告商冷落到青睐的转化,成为电视台的“摇钱树”,被视为“最高尚的服务”,是电视台“赢得声誉的源泉”。从此,传播新闻成为电视的第一功能。各电视大国都用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时间、最大的本钱去精心创办自己的新闻节目。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

从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伴随着电视的出现,电视新闻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视新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播理念的创新和电视新闻人的大胆探索。

(一)信息量加大,时效性增强,现场感日益突出

中国电视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只播放《图片新闻》、《简明新闻》、《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是将新闻图片分切组合,再配以解说,《简明新闻》一般安排在晚间节目结束前播出,每次时长约5分钟,《电视新闻》非定期播出,每周2至3期。此后长达20年之久的岁月里,中国电视新闻的形态都是“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内容单调,信息量小,时效性不强,报道面狭窄,不能吸引受众。1978年元旦,央视正式创办《新闻联播》节目,这标志着我国全国性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广播电视会议决定,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骨干,应当把办好新闻性节目作为电视台的首要任务,因此电视新闻在电视节目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从此中国电视新闻开始步入发展轨道。中国电视新闻除联播之外,栏目逐渐增多,央视陆续增设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早间新闻》、《英语新闻》、《体育新闻》等。地方台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栏目,如广东电视台的《国际纵横》、上海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杭州电视台的《早晨好》等。这一时期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就是电视新闻以栏目的方式固定下来,基本上是以短消息为主,画面镜头平稳、图像端庄,播音员字正腔圆、庄严规整,节目严格按照重国内轻国际、先国内后国际的方式编排。节目内容单一,信息量小,结构松散,无深度可言,政治教化功能、宣传功能突出。央视的《新闻联播》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板,被称为“联播体”。由于政策的影响,全国各级电视新闻节目形态高度趋同,无特色可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以央视为龙头快速发展,出现了早间、午间、晚间等不同时段播出的新闻节目,还有其他的整点新闻、滚动播出、随时插播最新消息、字幕新闻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新闻播出的频率,丰富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而且在播报方式和播报内容上进行了改革。以央视为例,《新闻30分》给受众提供了信息“正午快餐”,突破了一般新闻栏目先国内后国际及国内新闻量大而详细、国际新闻量小而简略的不协调模式,切实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进行合理编排,以主题为核心整合新闻,实行主持人串联的直播方式,时效快,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央视《晚间新闻》采用了新闻杂志性的栏目编排方式,由国内、国际、体育新闻三个板块组成,全面创新,强化时效性,丰富了信息量,形成了晚间收视的第二黄金新闻段。央视《朝闻天下》拓展了选题范围,增加了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天气生活服务资讯的报道量;从主持人表达、节目包装、演播室设计等元素入手,改进了节目形态,更趋时尚。

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思想的大解放,21世纪是中国电视新闻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更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在消息类新闻方面突出时效性和大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全天24档整点新闻。各地方台也相继开播了整点新闻、滚动播出、随时插播最新消息等多种形式。这些电视新闻除了口播新闻、场外配音式新闻之外,还有现场报道、连线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多种报道方式,极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

现场直播虽不是一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因其具有声画同步、现场感强的特点在电视新闻中很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新闻经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现场直播的锻炼,新闻人对现场直播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不断提升,一遇有重大赛事、突发事件等,电视直播已成常规,因此受众也形成了有重大事件看电视直播的习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表现非凡,有效发挥了电视新闻的主体作用,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现在,全国有不少省市台也引进了卫星新闻直播车,基本上可以让受众同步看到新闻发生的即时状况,实现了“即时新闻即时看”,时效性强,现场感强。

(二)栏目多样化,报道深度化

从1958年到1978年,中国电视在这20年的历史中,由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电视新闻只是报刊和广播的简单图解,没有电视特色,政治化色彩相当浓厚,远离受众。改革开放以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使中国的电视新闻迅速崛起,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渠道。中国新闻界引进了西方传播学理念,开始了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历程,逐渐重视受众、强调收视率。体现在电视新闻方面日益关注受众的心声、喜好和需求等,普遍重视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深度性、重要性等,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和娱乐需求而发展变化,逐步丰富多样。9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色彩浓厚的节目收视率开始下降,一些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式微,探索着深度报道的方式,逐渐出现了着眼于群众十分关心的重大报道题材、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评述问题的意义等此类深度报道节目,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等一批深度报道节目的出现,获得了成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逐渐增多,从央视到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深度报道,从内容上看有调查性深度报道、解释性深度报道、预测性深度报道等,从形式上看有多篇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和单篇式的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新闻调查、新闻专访、新闻谈话等,形式多样,这些节目形态满足了受众深层次需要,能使受众产生心灵契合与共鸣。

21世纪更是新闻竞争的时代,新闻成为各电视台的主打,成为立台之本。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省级非卫视频道、城市台和境外电视媒体五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催生了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新的态势,新闻的竞争相应呈现多元化、层级化趋势。这一时期除了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外,还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相继出现了以《时空连线》为代表的新闻连线类节目,以《对话》为代表的电视新闻专访节目,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等,这些电视新闻普遍注重题材的贴近性、重要性、典型性,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体现其深度性,满足了受众多元化需求。

(三)民生新闻增多,互动交流频繁

中国电视新闻从诞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间因为社会的原因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受政治形势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的落后,我国电视新闻在传播内容方面非常狭窄,基本上局限在国内报道上,电视新闻基本上是时政新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闻改革的推进,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及报道面日益开阔,节目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有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的新闻。尤其是2002年随着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中国电视新闻出现了一种新的电视新闻现象——电视民生新闻,一时间,各地电视民生新闻遍地开花。电视民生新闻以“关注民生、民本表达”为特色,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的一些老框框,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实用性、服务性,还突出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等,报道形式活泼,以“说新闻”、“讲新闻”的样式呈现,平等交流,深受受众喜爱。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下,其他非民生电视新闻节目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逐渐出现了亲民化风格,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电视新闻人大胆探索,在借鉴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重视受众,强调平等互动、沟通交流。因此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实话实说》为代表的一批以普通人为主要参与者和表现对象的栏目,平民百姓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生活,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电视新闻节目较好地融进了人际传播的元素,实现了对普通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贴近性,平等交流,拉近了与广大受众的心理距离。此后,无论是消息类电视新闻,还是评论类电视新闻、谈话类电视新闻,都为受众搭建了一个说话的平台,不仅有现场的主持人、嘉宾和观众进行的互动交流,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参与。电视新闻借助电话、网络、手机等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建立了一个群众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的公共平台。现在,由于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受众互动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彩,目前至少有电话互动、短信互动、网上互动、卫星新闻直播车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电视新闻互动频繁,形式多样,这种互动极大改变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

(四)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娱乐化日益明显

中国电视新闻自出现之日起,由于政治形势和传播观念的影响,政治色彩相当浓厚,宣传功能突出,像《新闻联播》之类的电视新闻其实就是政治化新闻形态的缩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人们渴求更多的信息来了解世界、中国和地区,而且人们的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三次思想的大解放,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都逐步创新发展。中国电视新闻逐渐重视信息传播,用多样化的信息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报道的范围逐步拓宽,栏目逐渐丰富多样。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发展,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新闻,因此新闻节目多样化、现场直播常规化、连线日常化等成为一种必需。正如叶子教授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新闻意识;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群众所需、再现群众生活”。电视新闻内容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政治色彩逐步淡化。

电视有很多节目内容,具有多种功能,而且从世界电视的发展来看,首先就是娱乐功能,电视新闻当初也是从作为娱乐节目的“附庸”逐步发展成为“主体”的。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希望得到放松娱乐,从电视节目中,不仅获取知识,得到信息,还要放松身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电视媒体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出现了娱乐化趋向,在内容选择、表现形式、播报方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娱乐化倾向。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增加软新闻、减少硬新闻,偏重趣味性、新奇性、甚至刺激性新闻。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之路。再次在播报方式上,普遍运用了“说新闻”、“讲新闻”等播报方式,有的还用方言播音,主持人面带微笑,语气轻松随和,在形体上也打破了“正襟危坐”的样式,有的手拿钢笔、侧身而坐,有的手拿文稿随意站立,还有的自由走动,这种平等式的新闻播报方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当然,电视新闻主要是传播信息,其娱乐目的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得好看,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理性思维,谨慎对待,走积极健康的新闻娱乐化生态之路,避免低级庸俗;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