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电视媒体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量化与质化的双重标准,“影响力”逐渐成为评估节目价值和企业评估电视广告投放价值的关键指标。地方台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式的探索打破了《焦点访谈》一统天下的范本模式。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中国电视媒体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量化与质化的双重标准,“影响力”逐渐成为评估节目价值和企业评估电视广告投放价值的关键指标。在各种节目类型中,新闻评论在公信力、思辨力、感染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提高频道和电视台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把评论栏目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1980年7月,我国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观察与思考》(1988年底改名为《观察思考》)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此后,在“从广播电台社会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考虑,广播电台必须有自己的言论”的共识与政策的支持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发展起来了。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闻评论性节目一度沉寂了好几年,直到1994年中央台的《焦点访谈》开播,各种新闻评论类节目才又重新活跃起来。如果说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开办的《东方时空》的《焦点时刻》是央视评论节目的投石问路,那么《焦点访谈》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成功运作。“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是1994年4月1日开播的央视新闻评论专题栏目《焦点访谈》的片头语,此后片头语改为“用事实说话”。该栏目以迅速、犀利、有深度、有分寸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焦点访谈》是以深度报道为特色的述评性栏目,其收视率长期稳定在30%左右,每天晚上收看这个节目的观众达3亿人,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1)《焦点访谈》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央视新闻有述无评的中庸局面,而且也带动了各省市地方台新闻评论栏目的风起云涌,以至于1994年被称为中国新闻评论年,亦形成了《焦点访谈》类节目等同于电视新闻评论的思维定势。北京台《今日话题》(1995年)、河北电视台《社会纵横·焦点透视》(1995年)、四川电视台的《今晚10分》(1995年)纷纷开播,均以《焦点访谈》为模子。

2002年初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出现,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各省、市电视台大办“民生新闻”栏目,湖南电视台的《都市—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等直播类新闻资讯栏目先后推出,新闻评论与新闻的结合更加紧密,形式更为短小、灵活。节目形式主要通过主持人对新闻的点评表达媒体的观点,出现了一句话评论。这些新闻资讯栏目都不约而同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在“民生新闻”栏目基础上,一种类似于报纸述评性质的“短小、灵活、轻松、幽默”的电视新闻评论方式发展起来,它以贴近生活,走进民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地方台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式的探索打破了《焦点访谈》一统天下的范本模式。

从1994年至今,央视新闻在评论栏目的深度和广度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运作,其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如1996年5月17日首次推出的“宏志班”的《新闻调查》栏目,1996年3月16日首播的群体现场交谈栏目《实话实说》以及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2000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主办的《对话》等,这些节目在探索中国电视评论的表现方式,阐述中国新闻的立场和观点方面均作出了有益和积极的探索。此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形式。2003年5月1日,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央视论坛》以全新的面貌为电视评论开创了新局面,其创新如下:

一、纯粹的评论,全新的形式

《央视论坛》的制作人孙杰说:它是“新闻频道唯一的一个纯粹评论性的节目”。其主编耿志民认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际上他们应该算是深度报道栏目,虽有评论色彩,而《央视论坛》是纯粹的评论性节目,它不采集新闻,而是借助于其他媒体已经披露过的新闻,或者是目前大家都已知的并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评论,它比较注重介绍时事背景,发表媒体对这些时事的看法、观点,我想《央视论坛》和上述一些有评论色彩的栏目的区别应该是很明显的”。(2)《央视论坛》的功能相当于平面媒体的“时评”或“评论员文章”,首先它以新闻事实为由头,表述新闻之后的背景和观点;其次它以“本台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的身份直接代表媒体说话,发言者是媒体本身。《央视论坛》的栏目形式让人也耳目一新:

1.全新的谈话角色

它的发言者是一支相对稳定的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队伍,他们的职责不再是叙述事实而是直接表达观点,公开表明倾向,他们的立场便是媒体的立场。2004年8月10日的“央视论坛”节目“查办渎职侵权要有新说法”,以王怀忠渎职受贿案、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广西南丹透水事件等新闻事实为背景,通过两位嘉宾之口,指出当前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和金融管理部门是渎职侵权案件高发区域,这样的公开讨论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2.全新的谈话方式

它要求语言必须有趣、充满智慧;谈话过程必须具备辩论色彩;主持人必须提出各个质疑的问题。比如众多媒体报道过的西安宝马彩票案,“央视论坛”在经过一系列准备后做了一档节目《失去公正的公证》,节目列举了西安宝马彩票案、湖南彩球事件和假学历公证三条新闻,邀请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的教授等权威嘉宾,从公证行使的是国家公权说起,提出公证员的选拔机制、公证机构是否应该参与市场竞争、公证员的法律责任等关键问题,采用剥笋法层层分析得出结论。

二、从论事到说理,从现象说本质

《焦点访谈》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被老百姓誉为“焦青天”和“啄木鸟”。(3)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舆论监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舆论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一种正式形式在《党内监督条例》中推出,成为一项制度。近日,《望》新闻周刊登出了“实施舆论监督的十条主流意见”,其中第七条特别指出:“中央媒体的批评性报道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拿到中央媒体去曝光,对于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可由中央媒体进行报道,而一般性的可在地方媒体进行报道。”全国人民注目《焦点访谈》,也给央视评论部带来不小的压力。“在《焦点访谈》一个个影响巨大、让人过瘾的节目后面,记者们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难’处。这些‘难’处,有采访的阻力,拍摄的艰辛,生活、事业不能两全的痛苦,以及众多的不平深感自己无力的感叹。”(4)《焦点访谈》内容完全以事实为依托,分析来龙去脉,评论是非曲直,观众在事件的展示过程中,采访与被采访的对接中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加以灌输。《焦点访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提出问题(演播室)、追踪问题(采访)、总结问题(演播室)。《焦点访谈》以一期期题材聚焦准确、瞄准生活热点、索解社会难题、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节目内容,一直高居收视率榜首。但是一个开播近十年的栏目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访多谈少、访强谈弱、多地方少中央,评论或轻描淡写、或言不由衷,缺乏厚重和深刻感。电视评论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报道新闻事实,体现出对未来的预见和洞察,如果记者不能深入分析事件的发展规律,不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提出具有穿透力的预见,这样的栏目必将遭到挑战。

三、凸显主持人,访谈栏目多

从《东方时空》的《焦点时刻》起,央视新闻评论部为了配合《焦点访谈》栏目的播出,有意识地推出各种节目,以丰富广大观众对评论栏目的需求。“如果说1993年5月1日开播《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加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一步,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让评论性节目进入晚间黄金时间是加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二步,那么,《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这一思路的第三步举措。(5)它以电视调查文体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淡化事实报道,突出电视评论,从“一事一议”到“一理一议”,思辨性更强。“焦点访谈”等早期的新闻评论节目“用事实说话”,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到“新闻调查”栏目,虽然仍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但在层层深入的调查过程中贯穿了主持人的一步步分析、思考,成为电视新闻评论从“论事”到“论理”的过渡。而以“央视论坛”为标志,新闻事实淡化为背景、由头,每次以一个或多个大家熟知的新闻事件为例,举事论理,重在表达一个观点。主持人循循善诱,而以嘉宾的论述体现媒体的政治倾向。

《新闻调查》的记者以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这一话语机制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新闻调查》以探求事实真相追根寻源的执著精神受到观众的好评,国内外获奖无数。主持人不再是被动地拿着话筒照本宣科,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节目的策划、选题、制作等环节中。1996年3月16日以西方“Talk Show”为摹本的大型群体现场交谈栏目《实话实说》一经播出,风靡全国,主持人崔永元以风趣机智的谈吐,调侃搞笑、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征服了广大电视观众。“实话难说,再难也得说”,(6)崔永元的亲和力正在于此。如果说名栏目名主持互为映衬,锦上添花,那么在2003年,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如2003年1月11日首播的《面对面》,该栏目主持人王志一对一的访谈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其机智敏锐、咄咄逼人、不留情面,具有境外媒体主持人的风格。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一批优秀节目主持人与他们的栏目相得益彰,如《新闻会客厅》的主持人白岩松;《声音》的主持人敬一丹;《国际观察》的主持人水均益,他们伴随着中国近十年新闻评论的成长而成长,他们和他们的评论栏目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成熟的标志。央视评论节目主持人的成功带来了各地方台主持人风格的改变,以更为灵活的方式主持节目。“民生新闻”以“短、平、快”著称,为追求时效,这类栏目最大限度地压缩节目制作时间,往往以现场直播为手段,主持人即兴点评,时效性极强。在2002年10月份的一期“南京零距离”中,有一则新闻是某著名景区盖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物,破坏了景区的自然风貌。事件报道过后,孟非直言:“这种荒唐的决定背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拦阻?”这种质疑,代替受众表达出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直观感觉,为受众接受和喜爱。当然由于是直播节目,任何主持人都有可能出错,及时的纠正加上一句得体的道歉,观众不仅没有反感,相反增加了真实性和现场感。“南京零距离”一个最受欢迎的板块“孟非读报”,是以主持人冠名的电视新闻评论小栏目。主持人每天从南京地区的地方报纸上挑选三条新闻,观众要看的就是孟非的观点——常常是冷静犀利而不失轻松幽默的一二句点评。而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的主持人东升以对丑恶现象深恶痛绝而闻名,常常在节目中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